顧志煒
就是那幾種普普通通的金魚,花鳥魚蟲市場上幾塊錢,最多不過十幾塊錢的品種,父親卻樂此不疲。他購置了各色魚缸、氧泵、暖燈、假山乃至霓虹燈,就為了裝點這些小魚。三天一次的辛苦換水不說,每幾個月還去再購置些“新伙伴”。魚缸越換越大,那次父親聽說小姑家有個棄置的大魚缸,愣是冒著大雨滂沱,趕了幾公里路把它抬回來。母親對此雖不至于十分反對,但也對讓她“做苦力”有些怨言。偶爾有那么一兩條小魚肚子一翻,往往是母親開始嘆氣、絮叨,父親卻一言不發(fā)地把它舀起來,丟進垃圾桶里。然后又和平時一樣,靜躺在皮椅里,注視著水中一只只紅黃白藍色小魚歡快地游弋。這時我總在房間里玩手機,母親亦如是。時間久了,我也有些疑惑:父親為什么如此愛魚?
本來這并沒有為什么?;B娛人,魚亦然。但就現(xiàn)如今,電子產(chǎn)品,游戲軟件“亂花漸欲迷人眼”,父親怎么與他人不同,竟倒弄起魚來?他從不透露個中玄機,只是靜默地注視著。
是的,靜默的。四十好幾的人,正是壯年,父親卻總“跟不上時代”。他也曾經(jīng)追逐過電腦、游戲,可到現(xiàn)在也只會那么一兩個簡單的小游戲,以至于后來手機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娛樂大眾時,他卻早早置身事外。他從不多說什么,往往一個人緊皺眉頭,眼里是一條條數(shù)十年如一日,簡單地游、吃、不停止卻又不前進的沉默的魚。常常一坐就是一個上午、一個下午,以至于忘了做飯,忘了打掃,忘了……
我以前因為好玩,喂死了一缸魚。父親那時的悲慟、緊皺的眉頭,我至今不能忘懷?,F(xiàn)在,偶爾也瞥見他定格在魚缸前,眸中倒映著滄桑的光影。偶爾也打開收音機,跟著小聲哼唱,或者是打開一臺幾年前的電腦,重復那時的游戲……不知為何,心變得蒼涼起來。我迫使自己不回想以前電視中空巢老人的畫面,靜靜地坐在父親身邊。我試著和他一樣注視這些簡單的生命,卻無論如何不能持久。我想我大概開始明白父親的不語到底代表著什么。
在滾滾向前,愈涌愈湍的時代長河前,總有一小部分和父親一樣的人。他們的心靜了,于是老了,于是空了,于是木訥了,就這樣,竟矗立成一塊界碑。沉重的碑是不語的,它也趕不上潮流,但因此孑然,因此穩(wěn)固,因此永恒,界定了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也許他們就是某種精神,是時代的“空巢老人”。父親的心房似空空的魚缸,它經(jīng)受過單調(diào)的折磨,也經(jīng)受過瞬息萬變的拋光,因此空明澄澈。但它不留憂傷,所以需一條小魚,哪怕是現(xiàn)在父親身前這一條小指大的,住進去。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錫山高級中學匡園文學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