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冬月尾,臘月初,外地一些匠人便紛紛進入村子,可以說,是這些手藝人加濃了家鄉(xiāng)年的氣氛,或者說,年借了他們肩頭擔子“吱吱呀呀”的歌謠來到孩子們的心間。和著歌謠節(jié)拍來到村子里的,有做棉絮的彈匠,制作銀飾和銅器的銀匠銅匠……不過這些似乎離孩子們遠了些。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當數(shù)修籠匠,這些人是來為村人們修理蒸籠的。這就意味著大人們要蒸豆糕——“逗年”的大幕也就徐徐拉開了。
用豆子最多的是打豆腐,說的是打“年豆腐”,其實打出的豆腐過年用不了多少,最多也不過是加了細碎的豬肉做幾碗豆腐圓子,以祝福過年一家人團團圓圓。在家鄉(xiāng),豆腐主要的用途是做霉豆腐,做好后用罐子裝上,那可是鄉(xiāng)人們來年一年下飯的美味。還有豆渣,團成團,霉好后,切成條,曬干,有客人來,加上清水,用罐子煨了,也會讓孩子們饞得直流口水。
豆子的用途還有做豆皮,做好的豆皮切成條,曬干后,放鍋里煮,煮好的豆皮和湯和水的,再往里面加上一些炒米,香噴噴,非常可口。還有就是將豆子炒熟,與炒米,炒熟了的芝麻,及麥芽糖混合了,做成糕片,會讓鄉(xiāng)人們香甜上好幾個月。
關于豆子,最令人難忘的就是“洗豆”。這當然不是制作豆制品時,將豆子洗干凈了,加水,泡脹,便于磨豆加工。這里的“洗豆”其實應該叫“洗痘”。
因為孩子們出水痘多在冬天,一到了臘月初,家中有得了水痘已痊愈的孩子,便要舉行一個儀式——洗痘。由于醫(yī)學進步,上世紀70年代雖說出水痘的孩子不是太多了,但這一習俗依然沿襲了下來。
由于水痘是傳染性很強的疾病,一旦誰家的孩子得了水痘,就得告訴鄉(xiāng)親們,讓他們的孩子不要再到自己家來玩。患了病的孩子會被隔離在家中,從衛(wèi)生所抓一些祛毒清熱的茅根之類的中草藥來,煎后服下。有條件的話,能磨一些羚角,清熱解毒,平肝熄風,效果更佳。
一進臘月,要辦年食貨了,“洗痘”的儀式就可以進行了。這時出水痘已痊愈的孩子的父母會告訴鄉(xiāng)親們,定于臘月初的某日某時舉行洗痘儀式。當天,在病愈孩子家的大門口,把孩子穿過的衣服和床上的用品全都掛在陽光下,甚至睡過的床也放到太陽下曬。說的是納陽光的靈氣,其實是通過太陽消毒。
此時,村里的孩子們都來了,孩子們還會看到太陽下放有一個直徑一米多的淺沿笸籮,笸籮里面還有一個小凳子,要舉行儀式的孩子就坐在凳子上,頭上頂一個鐵制的茶盤,父親或母親高舉起盛有炒熟了的豆子的畚箕,緩緩倒在孩子頭頂上的鐵盤中,豆子叮叮當當濺撒開來,來參加洗逗儀式的其他孩子便嬉笑著開始哄搶,一把把裝進口袋里,在今后幾天里他們要好好享受一番。
孩子們追逐的也許是一份熱鬧,一份快樂,一份口福。但在大人們眼中,吃了“洗豆”,孩子就洗去了日后的一切病痛。大人們還將孩子帶回去的“洗豆”,或者說“喜豆”放進用來打豆腐、煎豆皮的豆子中去,就可祛除一家人來年的一切厄難。
洗痘儀式也是患病的孩子的家長向村人們宣告:他們家的孩子已經(jīng)痊愈,可以和他(她)玩耍,不用擔心被傳染了。相比其他祈盼祝福,這一點更具現(xiàn)實意義,也彰顯了鄉(xiāng)人們一顆善良美好的心。
說過年美好,而最讓人難忘的是鄉(xiāng)人們在年俗上顯示出的一顆美善的心,它溫暖快樂著年俗,也喜慶和溫暖著人們關于童年的記憶!
(選自《閱讀》2016年第2期,有刪改)
靈犀一點
在年味越來越淡的今天,被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年俗已所剩無幾,所以才讓“逗年”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吧!打豆腐、蒸豆糕、“洗豆”驅病,這些并不耀眼的習俗里卻透著濃濃的淳樸的年味兒,溫暖人心,讓人不禁心生向往。樸實的文字卻打動人心,這份淳樸與溫暖,值得被珍藏。
【王志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