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霞
德國慈善機構Misereor近期推出一款可刷卡捐款的創(chuàng)意海報。這幅世界上第一張能刷卡的海報,成功地打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刷卡捐款做慈善。
Misereor是德國著名慈善組織之一,多年來活躍在國際舞臺,致力于解決國際上貧窮地區(qū)的兒童饑餓與監(jiān)禁問題。
刷卡捐款的創(chuàng)意,來自Misereor機構的一個叫菲恩的志愿者。他在Misereor做志愿者時,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捐款方式非常單一,程序也比較煩瑣,捐款去向不明晰,很難激起民眾的捐助欲望。善良的菲恩相信每個人都有一顆柔軟的心。人們沒有捐助,不是因為不夠善良,而是沒有一個方便快捷的捐款通道。
能不能設計一款自助捐款機,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獲得民眾持續(xù)的捐款?菲恩思索了很久。
一次偶然的機會,菲恩和一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聊天時談到,因為信用卡付款的方便快捷,德國40%以上的人購物都用信用卡。信用卡已經(jīng)成為德國人快速支付的重要方式。菲恩從這次談話中受到很大啟發(fā),為何不將信用卡的簡便快捷用于捐款廣告呢?這種方便直接的捐款方式,一定會使更多人前來捐助!
經(jīng)過一系列的探索和實驗,菲恩做成一款自助捐款機。它由一個自助刷卡機和一段印有貧困家庭信息的海報組合而成。菲恩對此信心滿滿。但在最初的測試階段,在這個捐款機上捐款的人卻寥寥無幾。
問題出在哪兒呢?菲恩在隨后進行的多次民意調查中發(fā)現(xiàn),那些傳統(tǒng)的宣傳文字根本無法準確反映貧困兒童的現(xiàn)狀,所以也很難激起人們內心的救助欲望。
思索良久,他決定做一個有趣的公益廣告,讓人們更直觀地看到這些孩子的信息,讓震撼的視覺效果喚醒民眾心底最柔軟的善良。
長期的志愿者經(jīng)歷以及對Misereor核心宗旨的把握,讓菲恩很快就構思好兩幅海報的內容。但這個刷卡捐款最大的難點,就是怎樣有效地將海報內容和刷卡機連接成為有機整體,并達到最吸引眼球的目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菲恩的思路就卡在這個連接問題上。
直到有一天,菲恩去銀行辦理業(yè)務,看到排隊取號的自助刷卡機那一條長長的黑線時,忽然感覺眼前一亮。長磁條黑線、刷卡機、海報、雙屏……為什么不將這個磁條嵌在一個雙屏海報的中間,再加一個互動裝置,讓民眾在刷卡的瞬間馬上感受到捐助的意義?一個大膽的設想在菲恩腦海中出現(xiàn)。
在銀行朋友的幫助下,菲恩最終成功設計出這款叫“社會刷卡”的自助刷卡捐款海報。遠遠看上去,它不過就是一幅普通的雙屏海報。其特別之處在于,中間有條奇怪的黑線,以及隨機變換的兩幅圖片:被繩索捆綁的雙手和一個完整的全麥面包。
人們在面對這個奇怪的機器時,都會充滿疑惑而駐足停留。直到有人將信用卡從黑線的頂端插入,緩緩地往下移動,2歐元隨即從信用卡中扣除。與此同時,捆綁雙手的繩索“啪”的一聲斷開,那雙稚嫩的小手重獲自由;或者厚實的面包片被切下,一只略顯粗糙的手拿走它。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輕輕一刷,代表了給第三世界的孩子糧食與自由。
“那雙手為什么會被綁起來?”“原來一片面包就能救活一個家庭!”“爸爸,我們幫幫他們吧!”許多小朋友也在家長的幫助下,參與到捐助行動中來。這輕輕的一刷,讓民眾在最直觀的即視感中,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面包被拿走后,屏幕上還會顯示一句“感謝您的捐助”——這是菲恩特意為刷卡人留下的感謝語。不止于此,菲恩還建議Misereor跟銀行合作,在銀行每個月寄出的信用卡賬單上,標明用戶曾經(jīng)用信用卡為Misereor的公益項目捐過款。在每一筆捐款記錄上,再次寫上對每一位捐贈人的感謝語,并準確告知其善款的使用去向,以及期待再次捐助的愿望。
從刷卡到后續(xù)的反饋,菲恩都在向人們傳達一個理念——做慈善,并非高不可攀。普通民眾捐助的2歐元,就能切實地改善一個貧困家庭的生活質量。做慈善,也不是那樣復雜煩瑣,你只需拿出信用卡輕輕一刷,助人的愿望就可以馬上實現(xiàn)。
這個將自助刷卡機和公益海報連為一體的創(chuàng)意,改變了人們的捐助方式,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民眾沉睡的愛心找到一個最簡單直接的通道,并最終為Misereor機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捐助。
(潘光賢摘自《東方青年》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