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青
18年前,青島膠州市的王淑娥剛嫁入婆家,對家里現(xiàn)代化的冰箱、電視、組合音響不感興趣,唯獨對一個老古董玻璃罩燈籠好奇不已,“那個燈籠一看就是很早以前的東西,我一直想問婆婆那是什么,卻總開不了口。”
最后還是婆婆看出了她的心思,說起了這盞燈籠的歷史,王淑娥這才知道,原來這盞燈籠是“傳家寶”——是丈夫一家“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好家風的象征。
民國十二年,王淑娥丈夫的曾祖父來到膠州市膠西鎮(zhèn)西馬戈莊安家落戶,開起了一家客店——黃家店。老人家是個熱心腸,為人豪爽,堂堂正正,本分經(jīng)營。在那個貧瘠的年代,曾祖父用一顆善良仁義之心,接納并幫助了一個個手頭緊張的過路客。南來北往的??投颊f:“就沖著掌柜仁義,繞點路也要住在黃家店!”
當時這盞玻璃燈籠就掛在店招牌旁邊照明,陪伴著祖輩迎來送往,開門納客,也見證著那段歷史。
后來,店鋪傳承到了祖父手中,老人家繼承了上輩仁義磊落、善良助人的家風,父慈子孝,那盞玻璃燈籠也繼續(xù)掛在招牌旁的顯眼處。
再后來,時局動蕩,來往的過客愈來愈少,為了讓一家人能夠生存下去,祖父不得不變賣各種家產(chǎn),房子越來越少,家具也所剩無幾,但祖父卻把這樣一盞并不起眼的燈籠視為珍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再往后,燈籠傳給了王淑娥的公公。公公一直銘記著祖父那句話:“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希望你做人就像咱家這盞燈籠一樣,光明磊落、坦坦蕩蕩?!?/p>
師范畢業(yè)的公公站到了講桌前,他傳承著玻璃燈籠的精神,三尺講臺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與熱血,也繼續(xù)奉行著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善良仁義的樸素家風。在公公的言傳身教下,燈籠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在三個孩子心里。
王淑娥的婆婆沒上過學,不識字,但她以吃苦耐勞、善良助人,贏得了大家的尊重,成為村里的婦女主任,也光榮地加入了共產(chǎn)黨。后來,丈夫一家人進了城,那盞燈籠也被婆婆請進了城里,燈籠精神已然注入到了整個家族里每個人的血液中、骨髓里。
如今,王淑娥也成為了燈籠的傳承者。從嫁入婆家開始,王淑娥就和公婆住在一起,一家人總是其樂融融。
作為一名教師,王淑娥在工作中實踐著燈籠精神,用心教育每一個學生,細心呵護每一個孩子。兒子出生后,她也繼續(xù)用這種燈籠精神教育兒子。兒子學到了,也繼承了,經(jīng)常把自己的飯菜和文具分給有需要的伙伴,主動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同學……
王淑娥家父慈子孝、家庭和睦、與鄰和諧,家里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因為有那盞傳承幾輩人的燈籠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