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蘭
【摘要】實踐活動是一種“全景式”的學習,它不限時空,打通課內外,打通班級常規(guī),將學習放置在開放的空間、無限的時間中。在多種實踐活動中,學科內容的開放與整合,主題活動的廣度與深度,幫助學生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實踐活動 語文學習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有學習的本能,這是一種生物學特征。這就可以說,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自己能學習。語文,作為母語的學習,學生有著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優(yōu)勢,但語文學科素養(yǎng)卻是要后天熏陶培養(yǎng)的。筆者在教學中,開展多種實踐活動,是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學習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絕好時機。
一、學科內容的開放與整合
學科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依托,課文學習可以通過拓展課外內容,引進學習資源,借此豐富學習內容。
1.單元主題豐厚內容
教師遵循學生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以主題為線索,開發(fā)和重組相關的教學內容,以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為主線,進行連續(xù)課時單元教學的教學方式?!爸黝}單元”取代“知識體系單元”,閱讀與零敲碎打變成整體教學,變成高效、廣博、精深的厚積薄發(fā)。學習目標的整體確定,學習內容的綜合考慮,語文學科素養(yǎng)得到整體發(fā)展。(1)化整為零的主題教學。在單元教材中尋得共同點,可以是文體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表達上的……在目標上獲得主題意義的建構。(2)以單篇帶多篇的主題教學。在教學三年級的科學小品文《石頭書》一課后,執(zhí)教老師提出“科學故事”主題閱讀的要求,推薦了一組同樣以“對話”形式為主的科普小品、科普童話文章,比如《鐘表店里的爭吵》《玻璃公公的一家》《院子里的悄悄話》《地球清潔工》。透過拓展學生個性化的教學行為,觸摸到語文教學的本真規(guī)律,準確把握相同文體的閱讀遷移,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2.學科交互橫向聯(lián)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要拓展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提倡跨學科教學,使學生在不同方法和內容中相互滲透與整合,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四年級學生在學習《第一朵杏花》之后,教師把學生帶到學校果園,觀察桃樹、杏樹、梨樹的不同花期,從中進行探究和發(fā)現(xiàn)。語文、科學、美術、信息技術四門學科的老師整合學科交互教學目標:(1)每兩天完成一篇自然筆記,把觀察到的桃花、杏花、梨花畫下來,并配上文字;(2)以周記的形式記錄一個星期中的發(fā)現(xiàn);(3)一個月后進行班級交流匯報,制作簡單的PPT。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團隊完成。活動結束,老師們在學生的展示中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們探究性學習的成果:杏花單生,先葉開放;桃花開放時同時長葉;梨樹花苞很大,因為是混合芽,花、芽包裹在一起。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觀察、欣賞、繪畫、表達、計算機等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而相應的學科素養(yǎng)也得到了潛滋暗長。
3.班級定制微課程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編者有意識地滲透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題材,如果按常規(guī)教課本的流程學習,不外乎是在字、詞、句、篇上做功課。但在實際教學時,作為歷史文化中的一支——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此浮光掠影的學習總令人有淺嘗輒止的遺憾,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老師就確定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班本微課程”,對節(jié)日課程做了細致的安排。比如“傳統(tǒng)節(jié)日之元宵節(jié)”課程中,通過“聽一聽節(jié)日的來歷,背一背節(jié)日的詩詞,玩一玩節(jié)日的謎語,學一學元宵的做法”的過程,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整合的方式集中,將語言表達、理解、運用等能力以及學習考評統(tǒng)整在一起,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個課程系統(tǒng)學習還兼顧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重視知識與知識間的聯(lián)系以及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二、主題活動的廣度與深度
學校主題活動一般是以一個主題為線索開展的集體性活動,這樣的活動看似與學科學習無關,但卻與學科素養(yǎng)密切相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好活動機緣為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添磚加瓦。
1.經(jīng)典誦讀比賽
朱熹曾說:只要多誦幾遍,自然上口,永遠不忘。經(jīng)典誦讀的開展不僅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能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在誦讀的過程中漸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我們不妨布置學生寫一寫《我的經(jīng)典誦讀故事》《我的經(jīng)典誦讀老師》……這樣的故事可以寫成系列文章。
2.學生辯論活動
筆者常在班級開展辯論活動,讓學生根據(jù)辯題去搜集材料,討論立論、攻辯、自由辯論、總結陳詞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在觀辯和自己辯論中獲得辯風、體態(tài)、思維、傾聽等方面的辯論素養(yǎng)?!堕喿x、精讀和略讀哪個重要》《普通話與方言哪個重要》……學生在似是而非、求而不得中鍛煉和發(fā)展了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更學會思考、判斷、明理啟智的素養(yǎng)。
3.紅領巾文明行
每年春暖花開,學校借春游活動的契機組織學生開展“紅領巾文明行”活動。四年級“十周歲集體生日”活動中,同學們追憶往昔、才藝展示、暢想未來,以書寫的形式感恩父母,老師不妨和學生一起為表達這份感恩反復修改斟酌語言。再如六年級的“紅領巾長征行”的行進途中設有七個地點:瑞金→遵義→金沙江→瀘定橋→草地→會寧→延安,徒步全程來回約10公里,這是一個濃縮版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通過學生的毛遂自薦和大眾評審決出講述者,講述者在行程的每個地點上對徒步而來的同學講述紅軍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主題活動涉及語文學科的聽、說、讀、寫、思,還有價值觀、審美觀的影響,學生樂享其中獲得學科素養(yǎng)遠遠勝于課堂學習,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敏銳地捕捉到語文學習的資源,抓住實踐活動的廣度與深度,讓其發(fā)揮語文學習的意義。
思考:實踐活動中語文學習的意義所在
實踐活動是一種“全景式”的學習,它不限時空,打通課內外,打通班級常規(guī),將學習放置在開放的空間、無限的時間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本質的改變。
1.學習心理的改變——由被動角色向兒童主體的轉變
對兒童立場的堅持,成為童年的發(fā)現(xiàn)者,自覺捍衛(wèi)幸福的童年,實踐活動讓教師從“一言堂”的主宰者成為學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兒童立場”已逐漸成為基礎教育的共識。整合一切有利于兒童成長的課程資源,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當代生活,關注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構,為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奠基。實踐活動中,老師不唯一了,家長可能是老師,學生可能是老師,一切能者皆為師。學生與他人之間的交流、碰撞、共享令其學習能力得以鍛煉,學習自信得以增強,真正落實“我是學習的主人”的地位。
2.學習內容的創(chuàng)新——由單一向綜合學習的發(fā)展
長期以來,一線語文教師關注較多的是如何教好一篇篇課文,然而“課文”與“語文”顯然具有不同的內涵與外延。教育專家紛紛表明觀點:“用課文來教語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們還是圍繞“教課文”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學生學習的主要收獲僅僅是加深了對課文故事情節(jié)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借助上述“學科內容的開放與整合、主題活動的補充與巧用”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語言的學習、推敲,從而把原先散落孤立的知識體系和人文內涵合成一個個“集成塊”。
3.學習環(huán)境的突破——由知識向素養(yǎng)培育的浸潤
“知識”可以簡單記誦,可以閉門練習,但是“經(jīng)驗”不行,“經(jīng)驗”就意味著你要讓學生去經(jīng)歷,去做事情,去完成活動。由于學習內容是豐富的、開放的,一切生活環(huán)境即是教學資源,因此教學環(huán)境要隨之不斷突破。語文實踐活動從空間上發(fā)生的變化,讓學生有機會經(jīng)歷過程,有機會形成自己的“經(jīng)驗”。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tǒng)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實踐活動是從教學“知識的授受”到教學是“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體現(xiàn)?!?/p>
基于學科素養(yǎng),實踐活動助陣語文學習會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