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菲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懷疑是探索科學的向導,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新課程對教師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教師要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和問題意識。學生能否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否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應該取決于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課堂質疑現(xiàn)狀不容樂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質疑,但卻沒能高度重視學生思維的成果,仍按照自己備課過程中預先設計好的問題進行教學,學生問學生的,教師教自己的。同時,許多教師對問題的敏感度不高,不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快速加以梳理,學生一質疑,教師就被學生牽著走,從而造成教學秩序混亂,教學效率低下,更不能從看似普通的問題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內涵,引導學生更進一步地探究,最后學生的質疑或與本課的主題相差較遠,或從課后的習題中隨便擇取,或明知故問,為質疑而質疑,或問題淺顯細碎,毫無價值。課堂中真正參與質疑,真正會提問題的只是班上的少數學生。
二、學當肖極質疑原因尋繹
1.學生失去了質疑的權利
一直以來,課堂提問似乎是教師才有的“專利”,教學過程都是在教師周密的提問下進行的,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教師沒有真正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沒有意識到每個教學步驟都應著眼于學生探索知識興趣的培養(yǎng),方法的培養(yǎng)和品格的形成。
2.學生沒有質疑的機會
教師往往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環(huán)環(huán)相扣,密不透風。沒有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讓學生有勇氣提問,也沒有留有足夠的質疑時間,讓學生有機會提問。
3.學生缺乏質疑方法的指導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答”的訓練,忽視“問”的指導。由于平時缺少這方面的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不會或者根本不習慣于向老師提問題。
三、有效課堂質疑的策略構建
(一)營造民主氛圍,催化學生敢問
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yōu)表現(xiàn)和發(fā)展。激發(fā)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因此,教師首先要“教”得輕松活潑,努力在情緒上感染學生。其次,要與學生角色平等,教師應變成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平等的討論者,留出更多的時間與空間給學生暢所欲言,使他們產生更多的想法和表達欲望,避免扼殺學生剛剛萌發(fā)的具有創(chuàng)造意義的奇思妙想。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善問
愛因斯坦曾強調: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學生想問、善問,就要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結合文本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喚起學生提問欲望的情境,鼓勵學生在情景中大膽設想、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
1.質疑重點詞句能順水推舟,引人入勝
在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質疑,能叩開學生的思維大門,在積極的雙邊思維活動中使教學過程如破竹之勢,順水推舟,從而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如在教學《狼和小羊》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提出:什么叫“借口”?我引導學生對“借口”一詞二次質疑,學生提出了兩個很有價值的問題:狼找了哪些借口?狼為什么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借口?根據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層層深入,學生終于認清這是一只“很會設圈套的”、“很會騙人”、“很兇狠,很狡猾的”、“披著羊皮的”狼。
2質疑反常之處能明辨是非,加深理解
課文內容的反常之處也是學生思維容易堵塞的地方,引導學生在此質疑,不僅能夠使學生明確作者用意,暢通思路,還能開拓思維,加深理解。如《中彩那夭》的故事情節(jié)是在矛盾中展開的,根據這一特點,我提示學生課文中前后有矛盾的地方常常是問題的所在,我們可以從矛盾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很快提出了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3.質疑好奇之處能反客為主,誘導創(chuàng)新
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感傾向、認知水平、學習心態(tài)、個別差異產生的好奇心質疑,能使學生產生探究反射,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能很好地誘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盾娒褚患摇分v的是雷鋒冒雨送大嫂的事。上完這一課,學生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雷鋒是一名汽車兵,而且看到大嫂時剛好擦洗完汽車,他為什么要走兩個多小時送大嫂回家,卻不用汽車呢?是啊,如果用汽車送的話,不會耽誤那么多時間,雷鋒、大嫂、孩子都不會被雨淋病。學生真的疑惑了,因為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閱歷、經驗與雷鋒那個時代的背景全然不同,教師就要介紹相關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完善雷鋒公私分明的人物形象。
4.質疑課文空白點能出其不意,制勝千里
有些知識,教材在呈現(xiàn)時出于某種考慮,留下了一定的空白。教學時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已有知識水平和可接受能力,引導學生提出相關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予以補充。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渲染了父親挖掘的艱難,但對兒子在廢墟下的等待卻沒有直接描寫。對于七歲的孩子來說,廢墟下近40小時的等待是何其艱難,而這恰是學生很難體會和感受的。如果學生不能體會兒子等待的艱難,便不能體會到兒子的“了不起”,那種深深的父子情就很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在課文的這個空白點上引導學生:“你對阿曼達在瓦礫堆下的漫長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學生心中的諸多疑問一下子釋放出來,從學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們好像在跟阿曼達一起等待著,這個像父親一樣永不言棄的七歲男孩就這樣走進了學生的心里。
(三)設置成功體驗,鼓勵學生樂問
1.要對學生的質疑給予積極的評價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看,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傾聽他們的心聲,聽聽他們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尊重他們的自我感受和獨特見解。
2.要對學生的質疑進行藝術化處理
面對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教師要善于快速理出頭緒: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直接解決;對于涉及重點難點的問題,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對于看似簡單,卻與課文重點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追問,幫助學生提煉出價值,再進一步深入探討;有的問題還可以引申到課外,布置長期的作業(yè),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
3.設計多種活動方式,搭建學生展示自己觀點的舞臺
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當“小老師”模仿老師提問;適時組織學生討論、辯論;設計系列問題,并通過口頭提問、書面提問等形式開展“提問標兵”和“最佳問題”的評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