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賣藝的相聲時代
沒有正規(guī)劇場以前,說相聲的就像是江湖藝人,沒有固定的場地,沒法提前預知觀眾人數(shù),帶著道具,走在街上,找到一塊空地就開始吆喝,聚集一些人后便開始就地表演,然后靠觀眾的打賞獲得收入。在行業(yè)里,他們管這樣的行為叫“撂地”,和《還珠格格》中小燕子、紫薇幾人逃亡時,在街頭賣藝的情景有幾分類似。這個時期的相聲內(nèi)容,大多和性、亂倫相關(guān),因為觀眾買賬。
1899年出生的常連安經(jīng)歷了這段相聲界最苦的年代。在說相聲以前,他曾到過東北,在那里學京劇,唱黑頭,演老生,人稱“小鑫奎”,后因青春期變聲,無法唱戲,又學了變戲法,帶著妻兒在張家口賣藝,1923年,張家口鬧水災,賣藝收入微薄,他帶著家人輾轉(zhuǎn)來到天津,開始演出相聲,1933年,被張壽臣代收為師弟后,才正式入了相聲這一行。賣藝的經(jīng)歷為他行走江湖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所以他的相聲,不僅有說,偶爾還搭配些耍把式的動作表演,時隔半個多世紀,我們依然能在網(wǎng)上搜到常老先生《山中奇獸》、《黃半仙》等著名段子,雖然沒有影像資料,但聽著那時唱、時講、時而雄厚、時而尖銳的嗓音,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他嗔癡怒笑的微表情。這種冷峻幽默、諷刺辛辣的風格也曾風靡一時,至今仍讓一些老輩聽眾回味不已。
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的幾個兒子也相繼步入這個行業(yè),有些子承父業(yè)的意味。相聲漸漸成為常氏家族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作為家里的長子,常寶堃4歲就開始隨著父親“撂地”,初時,他只是站場子,后來逐漸學會了各種雜耍,能將翻跟頭、拿大頂?shù)冉^活信手拈來,父親表演,他就在一旁烘托氣氛,深受觀眾喜愛。很小的時候,他便有了藝名,人稱“小蘑菇”。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常寶慶、常寶豐其他幾人則分別被稱為“二蘑菇”、“三蘑菇”、“四蘑菇”、“五蘑菇”、“六蘑菇”。兄弟6人,各有特色,都曾是風靡一時的相聲名角。其中,以小蘑菇最為出色。提到他,大家腦海中會立即浮現(xiàn)出“天資聰穎、口齒伶俐”等詞,在他的表演中借鑒了很多曲藝和話劇藝術(shù),通俗流暢,詼諧風趣的表演風格,自成流派,蜚聲藝壇。
啟明茶社開啟文明相聲
作為常氏相聲的后人,回憶起老一輩的光輝歲月,常遠說:“我家里的老祖其實一直在做相聲界的改革,他們一起創(chuàng)辦了啟明茶社,把相聲帶進了劇場,提出了說文明相聲的想法?!?/p>
那是在常氏家族積累了一些名氣后,有位老觀眾向常連安提議說:“你們一家子都說相聲,為什么不自己挑個班, 弄個園子?”1936年,西單商場著了把大火,商家正要聚人氣兒,借著這個機遇,常連安創(chuàng)辦了“啟明茶社”, 這一大膽的舉動被視為是相聲界的一次重大改革,從此相聲演員告別了露天場地,有了自己的舞臺。最開始,茶社的表演以曲藝為主,有大鼓、雙簧、偶爾穿插相聲來撐臺,但生意不行。于是從1938年起,改成了相聲大會,專門表演相聲,啟明茶社也成了相聲的搖籃,老一輩的著名演員幾乎都曾在這里登過臺,其中甚至包括張壽臣、馬四立、蘇文茂、白全福等名角,相聲大師馬季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就曾寫道:“我認知相聲是從啟明茶社開始的。
如今的北京街頭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咖啡館、但提到茶社,人們依然無法忘記“啟明”,不同于現(xiàn)在茶館的典雅,啟明茶社是處矮房,屋內(nèi)光線很暗,全靠房頂一扇天窗透光,用木頭架起一塊高地,便成了舞臺。在它旁邊是些賣豆腐腦、燒餅、荷葉粥一類的小吃攤床。雖然設(shè)備簡陋,但在存留的老照片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熱鬧場面:臺下的大長凳上坐滿了密密麻麻的觀眾,過道上還站著幾位沒搶到座位的看客,男士穿著中山裝,婦女梳著大長辮,聚精會神地望向舞臺,齜牙咧嘴地笑著。
在茶社外面擺著三個大牌子,分別寫著 “文明相聲”、“相聲大會”、“零打錢”,這三樣在當時的曲藝界都屬創(chuàng)新突破。尤其是“文明相聲”,在這之前,相聲界流傳的大多是低級下流的葷段子,幾乎不適合婦女和兒童聽。
將相聲化為愛國武器
解放以后,啟明茶社隨著西單商場的擴建和相聲演員的歸隊而終結(jié),離開了啟明茶社的常氏投身于祖國的文化事業(yè),將相聲化為愛國武器,編演了很多新相聲,熱情歌頌新生活,頗受廣大群眾喜愛。
1951年,常寶堃跟隨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奔赴朝鮮,在前線演出時,遭美軍飛機瘋狂轟炸掃射,不幸犧牲。次日,文藝界為他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悼念活動。在天津,前來參加祭悼的群眾有3萬多人,場景雖不及“十里長街送總理”壯觀,但也足以說明“小蘑菇”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追掉會的現(xiàn)場,有幾個老太太當場就摔了話匣子,痛訴:“沒有小蘑菇,還聽什么話匣子?!?/p>
作為全家第一個收到這個消息的人,常寶華呆呆地望著電報上:“常寶堃同志,殉國” 幾個大字,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把這個消息帶回家,“當母親知道大哥去世的消息時,兩個眼睛都沒有焦點了,她不喊寶堃,也不喊自己的孩子,她喊:‘大柱子,大柱子啊。” 每每回想起來自己的哥哥,常寶華先生都會很激動,在他看來,“沒有我大哥,就不會有常氏相聲?!?大哥犧牲后,常寶華毅然決然地繼承了大哥的遺志,第二次上前線。他說:“要不是這樣的話,誰來保衛(wèi)我們的國家???”
1971年,中美乒乓球隊互訪,為兩國破冰埋下伏筆。一時間,乒乓球成為深受國民喜愛的國球,常寶霆創(chuàng)作完成的相聲《我愛乒乓球》頗受觀眾稱贊,后來他多次深入工廠、農(nóng)村、部隊體驗生活,創(chuàng)作并演出了《水車問題》、《挖寶》等作品。這些節(jié)目源于生活,現(xiàn)實意義很強,深得廣大觀眾喜愛。
作為常氏的后人,常遠也希望能為祖國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聽爺爺講我大爺爺殉國的故事時,我的感觸很深,作為一個喜劇人,這應該是最高的榮譽了。我生在和平年代,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為國家犧牲,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做好自己的作品。”
演喜劇也是傳承
從當年的常連安到如今的常遠,常氏相聲已經(jīng)傳承了4代,經(jīng)歷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從民國、解放到新中國,見證了整個祖國的成長,也在陪著祖國一起改變。到常遠這里,他不再只是說相聲,而是將這種傳承擴展到了整個喜劇領(lǐng)域。結(jié)束了《歡樂喜劇人》的表演后,他馬不停蹄地奔赴劇組,為下一個電影做準備。在家中,和喜劇有關(guān)的事是他和爺爺之間最常見的談資,在他們的爺孫對話中,我們能聽到許多當年的故事。
常寶華也常以當年的事例告誡常遠:一定要提高喜劇的檔次,不能讓它停留在觀眾以前的審美里。他說:“作為創(chuàng)作者一定要拉著觀眾走,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觀眾。喜劇中的包袱固然很重要,但這不是全部。做喜劇,你一定要帶給觀眾一些東西,要么是正能量、要么是有意義的,要么是諷刺、要么是教育的。如果在一個作品中,你什么都沒有傳達,那你其實是在浪費觀眾生命” 。
在這一點上,常遠和爺爺?shù)囊庖娨粯樱拔易铋_始從事這行的時候,也不知道喜劇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但當我親自做下來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提高喜劇的檔次真的很重要?!币苍S有些觀眾會說:“你不要教育我,別跟我講大道理,我就是來笑的?!钡浅_h很清楚這些都是改革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聲音。
作為第四代傳人,常遠從小就被寄予厚望,但提到傳承,他顯得很淡然,“其實我們家從來沒有特意要求孩子們一定要從事這一行,只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現(xiàn)在都講究: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家里人也從來沒要求我一定要說相聲,他們覺得只要子孫有出息就好?!彼f,他所能做的就是多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