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娟
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堂閱讀訓練之外,依據(jù)自身愛好和興趣所維系的各種獨立閱讀活動,是課內閱讀的延伸與擴展,是語文課外活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對學生開拓視野、發(fā)展智力、提高素養(yǎng)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新一輪的課改也使小學生課外閱讀受到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然而,當前小學生課外閱讀仍存在閱讀總量不足、良好習慣欠缺及適宜讀物匱乏的問題。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撬動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四個支點”,即興趣、推薦、方法和運用。
一、形成課外閱讀磁場
興趣就像磁場,只有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才能使他們更為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外閱讀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是典范激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名人名家的閱讀事跡,同時充分發(fā)掘身邊典型來激勵學生,使他們認識到書中有無窮的營養(yǎng),逐漸養(yǎng)成“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二是活動享趣。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開展與課外閱讀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感受課外閱讀的樂趣。比如,在全校范圍舉辦閱讀節(jié),開展師生同讀、親子共讀等活動;在班級組織與課內外閱讀有關的展覽活動,讓學生體驗收獲的喜悅;班級還可以定期舉辦專題競賽,如故事擂臺賽、詩詞競賽、手抄報賽等,點燃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
三是賞析品趣。隨著積累的不斷豐富,小學生的賞析能力也會逐漸提升。這時教師可以選取課外閱讀材料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引領學生一同賞析,讓學生在品味樂趣的同時,萌發(fā)對自主閱讀的濃厚興趣。
二、開發(fā)課外閱讀源泉
小學生心智不甚成熟,尚不具備完全自主選擇讀物的能力。教師應當擔負起推薦合適讀物的責任,為學生開發(fā)課外閱讀的源頭活水。結合實踐經(jīng)驗,主要可以結合以下方面向小學生推薦。
一是關聯(lián)課堂。課外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可以適當結合教學內容推薦。如學完《海倫·凱勒》,可推薦學生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習了《林沖棒打洪教頭》,可向學生推薦《水滸傳》等。
二是符合年段。教師推薦讀物時,應當考慮小學生的年段特點。如低年級盡量推薦繪本讀物;中年級可推薦經(jīng)典童話故事或淺顯的科普小品文;高年級則要有意識地推薦有一定深度的讀物,增加學生的思維深度。
三是促進習作。習作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難點,而有效的閱讀則可以為習作打下基礎。比如,推薦學生閱讀冰心的《寄小讀者》,引導學生練習寫書信等,實現(xiàn)讀寫相促。
四是重視經(jīng)典。文化的傳承往往從閱讀經(jīng)典開始。與經(jīng)典牽手有助于學生凈化心靈、塑造健康人格,是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較高境界。當然,閱讀經(jīng)典應循序漸進,教師應為學生推薦與其認知水平相近的經(jīng)典作品,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閱讀經(jīng)典的習慣。
五是融入時代。教育不能與時代脫節(jié)。除了名著名篇以外,也要推薦一些當代文學作品。此外,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甚至微信自媒體中的一些材料,也可以在篩選和改編后成為課外閱讀的資源。
六是放寬眼界。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大語文觀”,因此,教師所推薦的讀物也不應局限于文學門類。涉及科學、藝術、人文、社會等方面適合學生的讀物,教師都可以有意識地推薦,以拓展學生的視野。
三、促成課外閱讀習慣
方法是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一環(huán)。教師有義務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課外閱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方法上,教師應當注意把握以下三點。
一是見縫插針勤閱讀。通常小學生可供閱讀的時間相對零散,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時間化零為整,充分利用課后閑暇。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課外閱讀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持之以恒,閱讀量就會不斷增加。
二是手腦并用會閱讀。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腦。一方面,引導學生養(yǎng)成愛思考的好習慣,帶著問題讀書;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文字在學生的腦海中變成生動的畫面,從而加深理解、增強感悟。對于名作名篇,應鼓勵學生深入感悟、重復閱讀。好文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往往能入情入境,獲得獨特體驗。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手。很多學生課外閱讀時很少做筆記,大大影響了課外閱讀的效果,因此應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課外閱讀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摘錄好詞佳句、整理讀書筆記,鼓勵學生仿寫精彩片斷、寫讀后感等,形成讀寫相促的良性循環(huán)。
三是自成一體巧閱讀。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的閱讀水平也有差異,因此課外閱讀的方法也會因人而異。比如,有的學生喜歡直接在閱讀材料上寫寫畫畫,而有的學生則喜歡自己另做筆記。教師應認識到,無論學生采用何種方法,只要適合他們自己,就是好方法。因此,教師應鼓勵并支持學生形成自己個性化的閱讀風格。
四、分享課外閱讀成果
小學生樂讀書、會讀書后,就要指導他們分享課外閱讀的成果。分享的過程一方面可以起到加深理解、鞏固記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增強學生閱讀的內在動機,成為學生閱讀的不竭動力。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促進學生分享閱讀成果。
一是開辟圖書角。鼓勵學生把自己手中讀過的好書拿出來,放到班級圖書角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學生既能與同伴分享自己喜歡的讀物,又能讀到更多的好書,擴大閱讀面。此外,圖書角還便于教師更好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有效地把學生課內外的閱讀結合起來。
二是組建興趣組。 組織一些平時在課外閱讀中表現(xiàn)較積極、閱讀成效較好的學生成立讀書興趣小組,通過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和活用知識的能力,再以點帶面,提高班級整體的閱讀水平。
三是建立展示園。展示園是學生自由展現(xiàn)閱讀成果的地方,學生可以把閱讀收獲如好詞佳句、讀后感、仿寫作文等張貼出來,與大家交流分享。
四是開展制作賽。圍繞課外閱讀開展動手制作活動,如手抄報或電子報大賽,引導學生把個人的閱讀積累、讀書心得等整理出來,自己動手組稿編輯、設計版面。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夠與更多同伴分享閱讀成果,還能鍛煉動手能力、豐富課余生活。
課外閱讀關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是學生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上“四個支點”發(fā)力,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和自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