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汕
摘 要:信息技術課是一門以操作和實踐為基礎的新興學科,是一門融合了知識性與技術性的基礎教育學科。但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課堂紀律不能保證、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偏差等,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升課堂管理效率,優(yōu)化教學方法。通過信息技術課能夠提升學生動手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新理念;信息技術課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以操作和實踐相結合,不斷更新與發(fā)展的新興學科,同時也是一門注重知識與技術有機結合的基礎學科。在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上,學生投入堂課的方式過于簡單,教師的執(zhí)教方法也很單調,造成很多學生厭學。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是,除了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體系之外,還要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的素質得到有效提高。在信息課堂中尤其要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讓教學行為由被動變成主動,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全面地接受教育。筆者通過以下幾方面的分析,希望對信息技術課教學效果的提升能有一定的幫助。
一、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的現狀剖析
1.教學所用教材層面
如今的教材和原來的教材相比,變革比較大,現在的教材著重對知識點的運用。這樣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能夠進行適當的拓展,使學生的運用能力得到提高,也可以實現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如果教師一味地去講解課本的書面知識,很容易讓學生反感,知識的傳授也會顯得蒼白無力,這樣冥冥之中就會影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同時打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再如,一味地講解應用步驟,學生就不能有效體會到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一方面要更加關注課堂教學,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課堂形式。這既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也是教師自我提高的一種方法。
2.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的現狀剖析
在初中學校,特別是生源比較落后的學校,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特征、表現都會呈現很大的差異。面對這個特殊的群體,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更要多做功課、下足工夫,面對這些起點不一的學生要分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城市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電腦,他們使用電腦的次數和時間也比較多,掌握計算機的能力也更加成熟。然而鄉(xiāng)鎮(zhèn)以及農村的學生接觸電腦的機會相對來說很少,因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如不認真處理會使很多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掉隊。
二、改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的途徑
在教學中要注意對教學方法的使用,探索更加符合信息技術教學的新思路,需要教師更加細化對課堂的管理,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激勵教學法
激勵教學法,就是要求教師通過自身的教學行為,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努力前進的過程。在當代科技不斷發(fā)展的時代,社會和學校也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技術因此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然而,盡管如此,教學效果還是不太滿意。由于有些地方的發(fā)展落后,教學資源和設施分布很不公平,從而造成現在的軟硬件發(fā)展不協調、教材與信息技術發(fā)展不同步等后果,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信息技術學科的發(fā)展速度,使得很多學校、教師、家長都開始不重視學生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在信息課上根本沒有興趣,與教師缺乏溝通交流,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激勵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案例學習法
信息技術教學中涵蓋很多基礎性知識,比如信息技術中的一些概念、原理、操作等,當然也會涉及一些理論前沿和先進技術。在面對這些知識時,大多數教師以教授為主,有的甚至是一筆帶過,基本由概念—闡述—舉例—練習(主要是記憶與識別)這一順序展開。如果只是從概念講到概念,只有一些名詞個別學生能記住,但難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說教式的灌輸不能延伸到課程目標中的情感意識與價值觀的培育,而應該多采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案例展開,可以嘗試采取人文社會學科中經常使用的案例學習法。
3.分層教學
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情,有效減少學生之間的能力差距。學生之間的能力差距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讓不同階段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讓所有學生都對信息技術課充滿期許。此外,利用分層教學,還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由于信息技術的內容豐富,知識點眾多,再加上內容和學生學情不同,因此教師可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教師如果不讓自己的教學方法豐富起來,那么再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也擺脫不了枯燥乏味的最后結局。單一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局限在一種固定的模式中,容易讓課堂氣氛沉悶,同時也會阻礙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