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
人類的發(fā)展與生產活動緊密相連,而生產又離不開所謂“材料”?!安牧稀笨梢允蔷唧w的(物質),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通常我們把具體的物質“材料”作為我們日常生產的主要內容,然而,我們在從事文化藝術等抽象精神性的活動中,那些不具備具體物質性的“材料”也是創(chuàng)作“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材料”的具體性與抽象性也構成了在今天藝術生產過程中的相互導入與作用,促使“材料”的本身具有了雙重屬性價值,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互流。
一個畫家或評論家或策展人有了什么想法,也可以說形成了思考之時,他(她)所選擇的表達介質是基于某種“材料”。不管是選擇傳統的還是當代的(材料)進行表達,如果在人的生理或心理感受范圍之內,通常我們都會感覺到它的存在性。
一塊鐵與一個藝術家完成的鑄鐵雕塑,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物質(材料)與思考(材料)的組合?!安牧稀痹诮裉斓漠敶囆g中,顯現出越來越具有時代性、廣泛性。當然,在歷史的長河里每一階段的“材料”不僅表達了當時的印記,也為之后的藝術發(fā)展奠定了拓展基礎。
在藝術活動中,我們看到藝術家通過運用傳統的、當代的或各種綜合物質“材料”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看到藝術評論家運用已有的知識“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也看到藝術策展人面對活動主題如何將各個方面的“材料”有意圖地進行組合形成一個有意義的展覽等等。藝術家通過物質“材料”表達思想,藝術評論家通過知識“材料”表達思想,藝術策展人通過組織“材料”表達思想。顯然,物質是一種具體“材料”,思想也是一種抽象“材料”?!安牧稀痹谖镔|與思想的互流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也迫使“材料”的對象、目的與作用發(fā)生變化。
從科學角度看“材料”物質的具體性,“材料”的產生預示了時代的實景。比如,說到三彩工藝,我們就會想到唐朝;言及青花工藝我們就會夢見元朝,如此種種??赡茉谥笕粘Ia過程中,尤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我們在運用過去各種“材料”工藝的時候,或許并沒有那么清晰地意識到所用“材料”是產生于哪個年代,比如玻璃、塑料、照相機、電視機等等。然而,我們會粗略地感覺到這些物質性“材料”工藝技術的實際時段性、具體性。
從人文的角度來看“材料”的精神性,那么“材料”的產生也闡釋了不同時代的人文情景。比如,說到詩意,我們也會想到唐朝(唐詩),言及曲調我們也會夢見元朝(元曲),如此類類。在進行抽象“材料”的生產過程中,人們自然會與人文情景發(fā)生聯系,比如印象派、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因此,每個時代的人文藝術發(fā)展也是基于歷史精神性“材料”的差異性、抽象性。
科學的日新月異帶來資訊、傳播的便利,藝術家、藝術評論家面對今天的世界需要更廣泛的疆域,因此,藝術策展人的行業(yè)應運而生。我們看到當代藝術活動的策展人在基于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為一種“材料”對象并進行組織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指向性活動時……藝術在這個時代已經形成了一種系統的基本“材料”生態(tài)。
當代藝術與“材料”的關系也是基于對歷史“材料”的更多認知域,有思考地生產出有別于過去的藝術形態(tài)。我們看到有運用傳統物質(材料)去表現今天思想(材料)的藝術;也有運用今天物質(材料)去表現傳統思想(材料)的藝術;當然,我們也看到了運用今天物質(材料)去表現今天思想(材料)的藝術。不管如何,這些表現都是彰顯了這個時代的人正在努力使這個時代不怎么與過去相類似。事實也不可能類似,然而,人類的步伐往往會被過去所纏繞——或許并不自知。
因此,我們今天以“材料”作為話題,希望能夠通過不同的角色與視野,來闡釋對“材料”的不同認知以及與當代藝術的關系,以期與讀者交流、互益。
馬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