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義項的產(chǎn)生不是隨機的、偶然的、盲目的,而是在人類認知參與下語言歷史變化的結果,因此從認知角度下分析一詞多義現(xiàn)象能夠比較清楚地揭示一詞多義的根源與本質(zhì)。本文主要利用隱喻和轉喻的思維方式分析一詞多義現(xiàn)象,從而使一詞多義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明顯的認知理據(jù)性。
關鍵詞:一詞多義;隱喻;轉喻
作者簡介:王月(1990.5-),女,漢族,山東省武城縣人,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2--01
1.概念簡析
近幾年,隱喻和轉喻視角下的一詞多義研究贏得了眾多學者的青睞,成為大量學術期刊和碩博論文討論研究的焦點。
1.1一詞多義
作為科學術語,一詞多義首先由法國語言學家、現(xiàn)代語義學奠基人M.Breal于1867提出。Breal認為一詞多義指一個詞項擁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密切相關的意義的語言現(xiàn)象。Breal對一詞多義的定義有效限制了一詞多義研究的范圍,明確了科學意義上一詞多義研究的對象。例如,英語中名詞“bark”擁有三個基本義項:(1)狗叫聲,吠聲;(2)吼叫聲,很大的響聲;(3)樹皮。其中,前兩個義項為相關義項,屬于一詞多義范疇,第三個義項與其他義項并不存在共享的語義內(nèi)容,屬于同形異義的研究范圍。
1.2隱喻和轉喻
隱喻和轉喻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他們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域”的不同。隱喻的本體和喻體屬于不同的范疇,兩者之間具有相似性關系;而轉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的映射是在同一個域中進行,事物與事物之間具有鄰近性關系。第二,隱喻的投射一般都是單向的。例如(1)她的微笑像陽光般燦爛。句(1)是隱喻,“陽光”充滿了溫暖,使人感覺舒適,把“陽光”映射到“她的微笑”上,說明她的微笑予人一種溫暖溫馨的感覺。轉喻的投射一般都是雙向的,事物的突顯性呈現(xiàn)在同一域中,可因不同的視覺而轉換。例如(2)美國白宮最近出臺了一部新的政策。句(2)是轉喻,屬于轉喻中的“地名與機構”思維結構,“美國白宮”替代“美國政府”。
2.從“腦”認知——隱喻、轉喻與一詞多義現(xiàn)象
A.腦是實體
腦是高等動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主要部分,在顱腔里,主管感覺和運動。有時,使
用者習慣用“腦”來指代“頭”,此時“腦”就是一個典型的實體,可以抽象并隱喻為容器。
①腦袋、腦殼、腦瓜、大腦、小腦
②頭昏腦漲、腦滿腸肥、癟頭癟腦、置之腦后
腦由于是容器,因此如②所示,體積可大可小,有不同的容積。另外,由于腦內(nèi)裝有大量的腦漿,成液體狀態(tài),因此有“肝腦涂地”、“絞盡腦汁”。此外,心還有二維空間隱喻,如“腦海”。
腦的實體隱喻表現(xiàn)為具體形象,易于認知和表達,是對腦的初始的、基本的認知方式。
B.腦是高度
腦在人身體的最上端,有時可表達“高度”的含義,屬于轉喻。這可以反應在三維實體上。
③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③的意思:古時人的身高為八尺左右,舉起手來不過是一丈,而和尚的身高是一丈二尺,所以說平常人是摸不到和尚的頭腦的?!邦^腦”是和尚身體的一部分,此處用“頭腦”指代和尚的身高。
C.腦是智力
④呆頭呆腦、笨頭笨腦、有頭沒腦、憨頭憨腦、沒頭沒腦、木頭木腦、楞頭呆腦、虎頭虎腦、腦瓜不靈
腦是思維的器官,是智力的象征。在認知上人們用腦來映射智力,這是一種轉喻認知。其實④中所有的例子,是轉喻和隱喻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智力屬于腦的功能之一,屬于“整體代部分”型的轉喻;其次,腦是具體的實物,而智力是抽象的東西,此處用具體的“腦”形容抽象的“智力”,因此也屬于隱喻。
D.腦是意志力
⑤倔頭倔腦、一股腦兒、倔頭強腦、猴頭猴腦、枯腦焦心
⑤是④進一步轉喻的結果。腦的“智力”義可具體轉喻為做某事的意志力。
E.腦是品質(zhì)
⑥賊頭賊腦、狗頭鼠腦、兔頭麞腦
⑥是⑤進一步轉喻的結果。腦的“意志力”義可轉喻為某人擁有的某種品質(zhì)。
F.腦是情感、情緒
⑦蔫頭聾腦、低頭搭腦
⑦是⑤進一步轉喻的結果。腦的“意志力”義可轉喻為某人做某事的所持有的情緒。
經(jīng)過對“腦”的多義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隱喻與轉喻的認知思維模式對詞義的引申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3.總結
有研究證明,人體詞“(臉)面”的引申方式主要為隱喻(張建理2003),而本研究顯示“腦”的引申方式主要為轉喻。這是因為“面”是外置可視的,易于形成意象圖式,因此用隱喻認知比較便利、有效。而“腦”是內(nèi)置不可見的,主要是其功能重要而突顯,因此用借代比較有效。也許不同的實物對人類有不同的功能和利益,才導致它們的相關義項有著不同的認知引申方式,此結論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給予證明。
參考文獻:
[1]Lakoff, G.M.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22.
[2]Taylor, 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06-115.
[3]戴敏.隱喻認知視域下轉喻、隱喻與一詞多義現(xiàn)象研究——以“hand”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報,2011(9):58-61.
[4]李瑛,文旭.從“頭”認知——隱喻、轉喻與一詞多義現(xiàn)象研究[J].外語教學,2006(7):23-25.
[5]林正軍,楊忠.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歷時和認知解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5): 362- 367.
[6]馬明.認知視野中的一詞多義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 2011,(6): 544- 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