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要]筆者以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為藍本,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探索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閱讀。
[關鍵詞]數學教學;有效閱讀;讀“圖”
數學作為一種特殊語言,采用文字、數字、符號和圖形相結合的形式表現,蘊含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要讀懂數學語言,正確理解語言表達的含義,從而能夠進行數學交流,準確表達自己的數學觀點。獲得這種能力的途徑之一就是要學會閱讀數學課本。有效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提高這種能力。
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有效閱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嘗試。期待在課堂教學上,能夠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產生于生活同時又為生活服務的理念,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現以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為藍本,和讀者一起探討有效閱讀方法。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已經在安徽使用多年。從一年級上冊至六年級下冊,每冊書都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版面和教學內容上做了精心細致的安排??v觀全書,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偏重于直觀圖形。如何結合圖形獲取理論知識,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這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發(fā)現如何讓小學生“讀懂”直觀圖形,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只有“讀懂”圖形,才能理解圖形所表達的含義,然后運用于生活中,從而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有效閱讀呢?筆者將多年的體會、經驗呈現于此,與讀者分享。
對剛入學的小學生,主要是從一幅幅圖畫中認知事物。此時,“閱讀”就是通過眼睛觀察發(fā)現。教師可以設置情景進行教學,將“平面”的直觀圖放置到“立體”空間中去。學生可以從讀“圖”的過程中發(fā)現數學問題。比如,數一數,分一分,比一比等教學過程,可以用不同類別不同大小的實物引導學生觀察,體會,同時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觀察、體會結果,并讓其他同學進行再比較和補充。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總結”這一程序,為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奠定基礎。有了直觀上的感知,教師就可以將學生自己的語言轉化成抽象的數學語言、符號,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蘇教版教科書在內容上主要采用“試一試”、“想想做做”兩種方式表現知識點。仍然以直觀圖為主,輔以簡明的文字。對小學生來說,從圖形中抽象出數學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比如,教授二年級(上)的《統(tǒng)計與可能性》時,教材只給了幾幅簡單的圖片。配置幾句表達簡單的問題。為了“讀懂”圖片意思,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筆者嘗試過程為:事先將學生分成幾組,讓每組同學自己先學習讀“圖”,經小組討論,確定閱讀結果,說明學習目標。然后每組發(fā)一只裝著不同顏色球若干的口袋,讓同學們自己體驗摸球情況。先讓各組同學統(tǒng)計本組袋子中的不同顏色的球各有幾個。記錄下來。然后讓大家隨意摸球,并記錄摸球情況。根據記錄結果,讓各組同學自己用語言表達出來,爭取能準確表達“一定”、“不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的含義。結合實踐結果,再重新讀“圖”,讓學生體會在變化不斷地情境中,如何獲取知識。不過,在活動體驗中,教師要及時反饋學生們的“閱讀”成果,有效的成果要給與正面的積極地評價,要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成功,獲得探索的快樂。從而讓自己的認知水平邁上新的臺階。
再比如。在四年級(下冊)的《對稱、平移和旋轉》教學中,筆者安排如下!
教材開始是給出幾幅直觀圖,配簡潔文字要求畫出其對稱軸。由于有了上學期關于《平移和旋轉》,以及《軸對稱圖形》的學習,學生們已經熟悉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于是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折一折,然后在折線處畫出對稱軸。事先教師可以準備一些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軸對稱圖形。隨機分發(fā)給各組(也可以事先分好組),讓學生們自己折紙,畫線。這樣做既復習了舊知,又為學習新知做了鋪墊。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如果教師只是簡單的展示幾幅圖,讓學生直接畫出其對稱軸,這樣引入,會讓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失去聽課的興趣。
下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發(fā)現不同。教師請各組同學結合手中圖形暢所欲言,說出圖形的特點,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有幾條等。各組之間還可以互相提問補充,盡可能讓同學自己總結不同圖形的特點。隨后,教師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網格板,請同學將手中圖形按原圖和對折后的圖分別放在網格板上。讓學生自己在網格板上體驗平移、旋轉。發(fā)現平移和旋轉的不同,學會用語言表達,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在嘗試的過程中,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圖形的意圖。直到實現教學目的,再返回重新讀“圖”,學生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時,才真正讀懂了“圖”。
基于此時學生們對平移和旋轉已經有了深刻認識,在本次教學中,筆者“全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試一試”,“想一想”,“做一做”,讓他們在過程中,感受知識的存在,產生探索欲望。在自讀、自悟和自我體驗中,用善于發(fā)現的眼睛發(fā)現問題所在。讓學生在邊“讀”邊悟中去發(fā)現、去探索、去解決問題。
當然,對應用題的閱讀,并非想象的簡單。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在教學中,筆者啟發(fā)學生借助圖形閱讀。學會將復雜的數學語言轉化成直觀的圖形,幫助理解題目意思,促進問題解決。
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將著眼點停留在獲取知識本身,還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審視數學課堂。讓數學閱讀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有閱讀的意識,養(yǎng)成有效數學閱讀的習慣。變教材為讀本,讓數學課堂教學更精彩。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