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身于貴族的列夫·托爾斯泰卻滿腦子的仁愛,并窮其一生追求真理和愛。本文主要闡述他的人道主義精神的溯源,以及人道主義的主旨本質(zhì)。
關(guān)鍵詞:托爾斯泰;仁愛;人道主義
作者簡介:何茹(1969-),女,江蘇連云港人,江蘇財會職業(yè)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4--01
1828年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出生于圖拉省的一個貴族家庭,這不是一般的貴族家庭.而是屬于較上層的軍事貴族。他的家族先后出過不少頗有聲望的軍人。他的父親和叔父參加過1812年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他的家族的久遠傳統(tǒng)是崇武和愛國主義,而這個家族也保持著仁慈的傳統(tǒng),托爾斯泰的祖父對犯錯的農(nóng)奴都很仁慈和寬容,托爾斯泰的祖父母家和父母家都保持著友愛的氣氛。這樣的家庭傳統(tǒng)顯著地影響了作家的個性、性格的形成。但托爾斯泰不到兩歲時母親去世。九歲時又失去了父親。與三個哥哥、一個姐姐一起.托爾斯泰由姑母塔吉亞娜·葉爾戈利斯卡婭照料成人。
1844年托爾斯泰考入喀山大學,先后在東方語言系和法律系就讀。在此期間,他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fā)生了強烈的興趣,喜愛盧梭的作品,同時廣泛閱讀了很多文學作品。這樣的經(jīng)歷造成了托爾斯泰思想的復雜性。本文著重闡述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人道主義思潮是歷史的產(chǎn)物,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nèi)涵。資產(chǎn)階級的人道主義在14—16世紀(即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產(chǎn)生,它的最初形式是人文主義,他們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到了17、18世紀,人道主義成為一面旗幟,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制度和等級制度,并提出“天賦人權(quán)”和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而19世紀人道主義思想家提出了博愛、同情弱者、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口號。這正好和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思想不謀而合。
青年時代的托爾斯泰精神生活就躁動不安,他時時刻刻都想尋求一種方法來解決富裕的地主和貧窮的農(nóng)民之間的矛盾,所以他在自己的貴族莊園中探索著、實踐著。當然他還充分地體現(xiàn)在他的創(chuàng)作作品里。
在托爾斯泰六十多年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生涯中始終貫穿著這樣一種基本主題:怎樣給心地善良、思想深沉的聶赫留多夫(托爾斯泰作品中多次寫到的,也可以說是作家本人的肖像)在亂象頻生的俄國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一個合適的位置,他通過聶赫留多夫的步履走遍俄羅斯的大大小小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他在吶喊、在揭露、在批判、在思考。
本文認為,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是以根植于宗法制農(nóng)民的土壤和具有復雜的內(nèi)容為特點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博愛、全人類的愛
青年時代的托爾斯泰就認識到人的存在是有一個永恒的普遍的善,人只要多做善事,就能走向完美,得到幸福。后來的他更是認為人生的意義,人類生活的意義就在于要以愛心待人,不僅愛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而且還要愛一切人,包括寬恕和愛自己的敵人。正因為這樣,他同情下層勞動人民,他對于他們老是具有“一種奇特的、純粹是生理的感情”,他在社會上所得的重重的幻滅的經(jīng)驗從沒有動搖他的信念。托爾斯泰在他的作品《復活》中通過主人公聶赫留多夫和瑪絲洛娃的形象體現(xiàn)了他仁愛寬恕的精神。
二、對于專制制度的批判,不以暴力抗惡
回顧歷史,自從出現(xiàn)人類以來,金錢和暴力一直結(jié)合在一起,這就使得托爾斯泰反對各種奴隸制以及現(xiàn)代的資本主義,所以他不容置疑的否定奴役和壓迫。他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了維護這種奴役制度的國家政權(quán)和現(xiàn)代資本主義文明。他的批判可以說是無情的,也是徹底的。托爾斯泰旗幟鮮明地反對暴力并想消滅暴力,建立沒有暴力管理的社會機構(gòu)。但是托爾斯泰同樣也旗幟鮮明地反對以暴力對抗暴力,他的目的是徹底消滅暴力,而不是向暴力屈服。
托爾斯泰作為貴族戰(zhàn)營里的一員,卻堅決站在俄國的廣大的農(nóng)民一邊。他的言論和行為是真誠 也是感人的。正是他的偉大的人格魅力,契訶夫十分敬愛他,稱他是一種“偉大的道德力量”,是“一個偉大的人”。也正因為托爾斯泰有著基督徒一般的虔誠、虛心和道德的貞潔,并始終追求真理和愛,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把他當作自己的啟示者和領(lǐng)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