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堃
摘 要: 歐美國家對殘雪作品的翻譯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由于其作品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精神風貌,受到西方讀者的高度關注。西方對殘雪作品的譯介持續(xù)至今并達到高潮,呈現出譯介數量多、持續(xù)時間長、譯介載體權威性和學術性強、譯介效果明顯等特點。殘雪作品之所以獲得西方文學界的廣泛認可,既是其作品與西方視域相契合的結果,也是西方關注中國社會現實的需要、譯介主體熟知中西文化與語言、作者本人重視國際交流的結果。追溯殘雪作品在西方的譯介歷程,其作品在西方的發(fā)展經歷了開端、發(fā)展和鼎盛三個階段,分析各階段的譯介特點,探求殘雪在西方受關注的原因,既可以為中國文學的西漸提供借鑒,也可以為觀察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的心理期待提供啟示。
關鍵詞:殘雪;英譯;西方文學界;譯介
中圖分類號: 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257-5833(2017)05-0185-07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了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新時期,我國文學作品開始大量譯介到國外,這增進了國際社會對當代中國文學及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小說作為西方了解中國文學的先行手段之一,一直延續(xù)至今,也是西方讀者了解并接受中國現當代文學家的重要途徑,這同時推動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1985年1月,殘雪在《新創(chuàng)作》上發(fā)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污水上的肥皂泡》,同年又陸續(xù)發(fā)表了短篇小說《山上的小屋》《公?!?,因其作品主題的超前性,藝術審美的獨特性和審美多維度的開辟與超驗世界的探索,未在國內文壇立刻引起廣泛的關注。但卻被目光敏銳的譯者鐘鳴將《公?!泛汀渡缴系男∥荨贩e極地譯介到英語世界,從此殘雪走進了西方讀者的視野。殘雪作品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精神風貌給國外讀者以強烈的震撼,贏得了國外讀者的高度評價。殘雪的作品至今已有七百余萬字被譯介到西方,她是在西方國家被翻譯、出版作品最多的中國當代女作家,美國文學界稱她為“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作家”。
一、殘雪作品在西方的譯介
殘雪的作品被譯成英語、日語、法語、意大利語、德語、瑞典語、韓語等文字,其中譯成英語和日語的作品數量占主導,英語作品的數量大于日語。殘雪的英語作品在西方歐美國家主要通過三種路徑被廣泛傳播。第一種是以英文單行本的形式,由國外的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海外漢學家翻譯的,影響較大的小說集和長篇小說;二是國外的文學期刊雜志,刊登、出版了殘雪的部分短篇小說;三是一些國外的或旨在推向國外的中國當代文學選集收錄了部分殘雪的作品。1
據統(tǒng)計,國外出版社以英文單行本形式出版的殘雪作品主要有八部,按出版時間的先后排序,分別是由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在1989年和1991年出版的《天堂里的對話》2《蒼老的浮云》(包括《黃泥街》和《蒼老的浮云》)3、1997年由美國亨利·霍爾特出版公司出版的《繡花鞋》4、2006年由美國新方向出版公司出版的《天空里的藍光和其他故事》5、2009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五香街》6、2011年由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公開信出版社出版的《垂直運動》7、2014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最后的情人》8和2016年由公開信出版社出版的《邊疆》9 。其中《五香街》和《最后的情人》為長篇小說,其他單行本為小說集。從英文單行本的出版機構來看,多是以美國的大學出版社為主,以商業(yè)出版商為輔。這些大學出版社都隸屬于美國知名院校。大英百科全書曾將西北大學列為世界著名大學之一,該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是一個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的出版機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齊名,其出版社成立于1908年,也同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該出版社投入了200萬美元啟動了“瑪格洛斯共和世界系列”項目,主要是將一些非英語國家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出版發(fā)行,該項目進一步推動了殘雪的《五香街》在美國的傳播。羅切斯特大學是一所建立于1850年的綜合性大學,在全美綜合排名第十名左右,該校的公開信出版社是專門從事文學翻譯且口碑良好的出版社。出版殘雪作品的主要商業(yè)出版商為美國的亨利·霍爾特出版公司和新方向出版公司,分別成立與1866年和1936年,前者是全球三大巨頭出版社之一的麥克米倫出版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后者是美國紐約著名的綜合性出版社,曾經出版如Susan Howe、Tennessee Williams等在內的重要作家作品。由此可見,這些出版機構都是歷史悠久且在出版界享有盛名,這不但可以增強讀者的信任度,還可較好地滿足英語讀者的閱讀審美和閱讀期待。
刊載殘雪作品的國外期刊多是專業(yè)文學期刊且分布比較廣泛,其中美國文學期刊《形態(tài)》(Formations)是最早將殘雪的作品譯介到西方的載體。早在1987年,該刊物登載了殘雪的三篇短篇小說《布谷鳥叫的那一瞬間》10《山上的小屋》11和《公?!?2。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期刊《聯結》(Conjunctions)刊載了殘雪的大量小說作品,如《兩個身份不明的人》13《歸途》14《天空中的藍光》15《城堡的起源》16等。進入20世紀以來,所刊登殘雪作品的文學期刊更具影響力,如國際著名的文學翻譯期刊《漸近線》刊載了《隕石山》1、核心期刊《無國界文字》期刊登載了《毒藥》2《舊蟬》3等。從整理收錄殘雪作品的文學期刊信息來分析,這些文學期刊多選取的是殘雪的短篇小說作品,除《城堡的起源》是對卡夫卡作品解讀的評論文章。這些文學期刊作為文學作品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對殘雪作品的對外譯介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此外,在國外出版發(fā)行的、具有較大權威性的中國當代作家作品選集中也收錄了殘雪的部分作品,如2003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迷舟及其他中國故事》(The Mystified Boat and Other New Stories from China)中收入了殘雪的短篇小說《世外桃源》4、2013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中譯英文學選集《路燈:中國新時代作品集》(Pathlight: New Chinese Writing)是另一個向西方推介中國文學的重要文集,翻譯發(fā)表了殘雪的短篇小說《影族》5。這些作品集收錄了我國新時期著名作家作品,這也為英語世界的讀者了解中國當代最具有實力的作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拼盤。
通過梳理殘雪作品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作品翻譯的數量多,不僅有先鋒時期的作品,更有其創(chuàng)作轉型后反映現實的小說。殘雪的作品在西方得到了較為全面的譯介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二是作品翻譯成西方語種的歷時長,從1989年《天堂里的對話》被譯成英語開始,二十七年來從未間斷。不但新作被及時譯成不同的語種,而且舊作也不斷地進入國外出版社的視野;三是出版殘雪作品的海外出版社和文學期刊都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學術性。
殘雪的作品不僅在西方得到大量譯介,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稱譽,這從其作品在英美兩國獲得國際知名度較高的重要文學獎可見一斑。一是長篇小說《最后的情人》獲得2015年美國第八屆最佳翻譯圖書獎,該獎項是美國唯一的翻譯文學獎,每兩年評選出獲獎小說和詩歌各一本書,殘雪成為獲得這一獎項的唯一中國作家;二是入圍2016年美國紐斯達克文學獎提名獎,該獎項被譽為“美國的諾貝爾文學獎”, 被認為是最有威望的、僅次于諾貝爾獎的國際文學獎項;三是2015年獲得由英國《獨立報》主辦,英國書界最著名的年度文學翻譯獎“英國倫敦的獨立外國小說獎”的提名獎,該獎項用來獎勵在英國出版的最佳英譯外國小說。另外,殘雪是中國唯一被收入美國大學教材的作家,她的小說作品已成為多所美國著名大學的文學教材,如享譽世界的頂尖名校哈佛大學、美國八大常春藤盟校的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美國首府華盛頓聲譽最高的綜合性大學喬治城大學等。美國布朗特大學教授、當代知名的后現代主義小說家、劇作家(Robert Coover)稱贊道“不容置疑,殘雪是中國最重要的先鋒作家”6 。美國著名的藝術評論家、文學家(Susan Sontag)認為“殘雪是中國唯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7 。雖然殘雪沒有獲得諾獎,但從上述的梳理能夠較形象、直觀地反映出美國文學界對殘雪及其作品的高度認可。
二、殘雪作品在西方的影響
殘雪的作品不僅在西方得到廣泛譯介,也引起了西方評論界和研究者的關注,是中國當代作家中為數不多的走進國外主流閱讀群的新時期作家。結合西方譯介殘雪的文獻資料,如訪談、文學評論等,來展開西方譯介殘雪的“實況”。西方譯介殘雪30 年(1985年-至今)的歷程大體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西方譯介殘雪作品的開端
《天堂里的對話》是她的第一部英文版小說集,該小說集1989年在美國一經面世,美國著名作家Daniel J. Bauer就在《亞洲民間故事研究》(Asian Folklore Studies)撰文指出“《天堂里的對話》一定會吸引那些對中國當代文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和研究者。這部小說集的突出特點是怪誕,里面的人物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無一不是扭曲變形的,在令人窒息的壓抑中鮮血淋淋,喘不上氣來”1。《天堂里的對話》是以“你”和“我”之間的對話展開的,并總是處在“你”“我”相互尋找的過程,這使人性中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的這對矛盾得到最徹底地體現,然后又從本質的層面重新把世俗生活創(chuàng)造出來。屈辱、痛苦和罪惡感是整個作品的基本情調。美國作家、漢學家布拉德?!つ_(Bradford Morrow)在美國文學刊物《聯結》第40期的編者按中稱贊殘雪是“中國最著名的作家”。他還在文章《殘雪進入了我的小說》中不吝贊美之詞:“ 一九八九年春,西北大學的喬納森·布倫特贈送給我一本殘雪《天堂里的對話》。由于當時我正在忙于撰寫我的長篇小說《年歷分支》,所以將這本書放在一邊無暇翻閱。但是這本書似乎有著神奇的魔力迫使我翻開它,我只讀了開頭的兩個故事,就立刻被其所吸引,以至于我相信殘雪一定會介入我的長篇小說《年歷分支》……”2 《太平洋事務》上也登載該作品的評論文章:“殘雪作品的獨特性……表現在她大膽而又藝術地探索挖掘人類的下意識領域,把人的不幸遭遇轉變成荒誕的夢魔。必須指出的是,閱讀她的小說是一個痛苦的跋涉過程。更有甚者,對于那些初次接觸她作品的人來說,讀到最后可能一無所獲。只有那些信念堅定、要挖掘下意識領域寶藏的讀者,方能有所收獲。”3
(二)西方譯介殘雪作品的發(fā)展期
《天堂里的對話》為殘雪的作品在西方國家的譯介打開了一扇窗,《蒼老的浮云》則是上世紀90年代使殘雪受到西方更多關注,作品得到更多評價的助推劑,這也進一步推動殘雪作品進入西方譯介的發(fā)展期。美國學者夏洛特·英尼斯(Charlotte Inner)在《蒼老的浮云》英文版前言中對殘雪作品的獨特性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殘雪是極富想象力的女作家,一直致力于心靈文學的創(chuàng)作”4?!渡n老的浮云》的成熟和大氣,可以看作殘雪早期中篇小說的代表作,在殘雪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這部小說里,以虛汝華為主人公展開夫妻之間、父子母女之間、同事鄰居之間、情人之間的日常關系,用中國傳統(tǒng)從未有過的方式描寫了人類的精神體驗和靈魂掙扎,人類生存的另外一種狀態(tài)。美國著名作家(Daniel J. Bauer)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刊文對這部小說進行了評價,他認為: “像殘雪其他的作品一樣,《蒼老的浮云》和《黃泥街》給我們提供了特殊歷史時期噩夢般的生活圖景。殘雪有時被拿來與20世紀化腐朽為神奇的文學大師特別是卡夫卡相比。像他們一樣,殘雪用新穎的意象來描摹那個二度處于病態(tài)的世界。她的對話可能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但并不缺乏我們所熟悉的怨恨、流言、忌妒和哀鳴?!? 中國現代文學的博士,美國女漢學家(Frances LaFleur)在《今日世界文學》對此發(fā)表書評,認為“殘雪似乎決心通過各種古怪的意象,發(fā)掘值得珍視和追求的東西。正是殘雪作品中那些變幻莫測的東西吸引著讀者去從噩夢和不合邏輯的事物中尋找意義”6。
(三)西方譯介殘雪作品的鼎盛時期
進入20世紀,殘雪贏得海外的讀者、評論家和出版機構對殘雪及作品更多的熱情和關注,加之其作品簡體中文版的出版數量急速上升,殘雪的作品更多的被譯介到西方。2015年殘雪憑借長篇小說《最后的情人》一舉獲得美國第八屆最佳翻譯圖書獎(Best Translated Book Award)和英國倫敦的獨立外國小說獎(The 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Prize),該作品由Annelise Finegan于2014年將其譯成英文并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這也標志著殘雪作品進入西方譯介的鼎盛時期。小說以丈夫喬夫和妻子瑪麗亞、情人里根、愛達之間復雜、曲折甚至詭譎的關系為主線,他們對彼此充滿了幻想,展開了“永不停止的猜謎游戲”。比如對書癡迷的喬常將書內外的世界混成一團,而他的妻子馬麗亞則是一個思想深沉而情感豐富的女人,時常有一種異常強烈的,近于進入幻覺的狀態(tài),會與祖先的通靈;比如農場主里根將正在擴大中的農場交給守林人,來感受生命原來的本真和虛無。里根與充滿激情的亞洲女子愛達之間赤裸、瘋狂的性愛以及對性愛的恐懼; 比如公司老板文森特經歷的夜半的死囚賭窟;還有他的妻子麗莎分不清是夢還是實在的“長征”……表現出這些人物脫離世俗的欲望、情感、恐懼與掙扎。英國《獨立報》資深的專欄作家博伊德·唐金(Boyd Tonkin)對該書發(fā)表評論:“殘雪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中國作家,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形容自己是‘帶有強烈哲學氣質的實驗小說家。沒錯,《最后的情人》會無限地延伸你的思維,作為出現在英語世界中殘雪的首個大規(guī)模作品……安妮奈斯·瑞爾斯將作品所要表達的夢幻世界清晰的用英文再現,殘雪引導著我們通向這個迷人的地方?!?美國芝加哥大學內爾·帕克(Nell Pach)教授在《音樂與文學》撰寫了對該作品的寫了長達上萬字的評論,他這樣評論殘雪的這篇小說:“殘雪不僅找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新方向、新維度,而是將小說推進到意識體驗空間和時間里的彼此釋放、超凡脫俗的新領域。《最后的情人》在此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亞歷克斯·麥克爾羅伊對該小說的分析更為鞭辟入里,他指出:“《最后的情人》在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在夢魘世界與現實人生的交織中,展示了一個怪誕、神秘和詭異的幻想世界。殘雪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能受到卡夫卡或是卡爾維諾的影響,但是該作品最終了發(fā)出純正而獨特的聲音。”3
綜合上述西方學者對殘雪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西方學者對殘雪作品的認可,但也有少數學者對殘雪作品的評價有所保留,如美國學者夏洛特·英尼斯在《蒼老的浮云》英文版前言中高度評價了殘雪作品的獨特性,但在1989年9月24日的美國《紐約時報》上他這樣寫道:“中國女人寫的這些奇妙的使人困惑的小說,跟同時代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幾乎沒有關系。她令人想起的是艾略特的寓言、卡夫卡的妄想、噩夢似的馬蒂斯的繪畫。”4 美國作家麗莎·米歇爾斯(Lisa Michaels)在1997年10月19日的《紐約時報》上也發(fā)表評論,認為“殘雪的敘述一會兒向這里轉,一會兒又向那里轉,沒有一根連貫的線索。閱讀她的作品,就像黑暗中從山上往下跑,你有跑的力量,但不知道跑向何處”5 。由此可見,盡管在西方有很多人對殘雪評價甚高,并把她的創(chuàng)作和卡夫卡相提并論,但上述這些截然相反的評論可以看作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種闡釋。這也表明,殘雪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獨特風格被海外讀者認知與接受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三、殘雪作品在西方受關注的原因
據中國作家協會統(tǒng)計,目前已有230作家的1000余部當代文學作品被譯介到海外,涉及25個語種,但其中譯成英語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只有166部。6 任何外國文學要在西方(尤其是以美國為重心)的英文市場打開局面都不是件容易的事。1 這對于與西方文學有著較大文化差異的中國文學則更加不易被西方讀者接受,此現狀之下的殘雪譯介現象顯得尤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殘雪作品與西方視域的相遇
殘雪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受到卡夫卡的影響,甚至被評論者稱為“東方的卡夫卡”、“卡夫卡的中國傳人”??ǚ蚩ㄗ鳛槲鞣浆F代主義文學的鼻祖,殘雪與卡夫卡的關系,并不只是簡單的影響、接受或超越的關系,而是三者的綜合。正如克爾凱郭爾的“精神”是靈魂與肉體的綜合一樣2,殘雪小說的卡夫卡是在現代主義的影響下對之接受與超越的關系中完成的。殘雪在創(chuàng)作中借鑒了卡夫卡的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敘事方法,對內在的精神訴求和形式表現方面與卡夫卡極其相似,使殘雪小說具有了“卡夫卡式”的文學風格特征。這不僅擴大了殘雪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生活的范疇,也拓展了藝術的表現空間,使卡夫卡的現代小說敘事藝術變得極具中國性。同時,在西方讀者看來,殘雪的作品在回歸母體的同時,也帶來了東方情調,殘雪東方式的深奧背景可以令他們遐想聯翩。殘雪自己曾說: “對于外國人來說,我的作品具有東西方兩種風味。我把東方文化豐富的色彩美同西方的層次感揉合在一起,既激發(fā)人的冥想,又給人帶來形式邏輯思維的愉悅?!?
(二)西方關注中國社會現實的需要
殘雪作品在國外受歡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方世界對當代中國的關注。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英美兩國越來越想要認識和了解中國,許多英美民眾當然希望通過中國文化來更多的了解中國。我國倡導和諧共處、合作共贏的外交政策,期待通過加強文化交流來增進與英美兩國人民的思想情感,而文學作品則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在閱讀中國文學作品時,西方人不僅看故事情節(jié)和文筆表達,更要看其中反映的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現象。因此,越是前人所未涉及的領域,越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越是新銳的觀點和非主流的文學形式,越能讓他們覺得有所啟發(fā)。殘雪的小說在一定程度上本真地展現了中國社會的本質,雖然這種本質展現是通過藝術構思的方法進行的,比如對中國性文化的深層反思,對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深度挖掘,對中國人潛意識中窺視欲的展示,對中國國民性的剖析,等等。有些國外讀者在殘雪那邏輯混亂、情節(jié)疏離、語言夢囈、臆想縱橫、含義暖昧不明、故事荒誕離奇的作品中,讀到了所謂的中國社會的扭曲,甚至從中得到快感。
(三)“中西合璧”譯介主體的推進
殘雪作品在國外得到接受,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譯介主體的跨文化傳播作用。通過梳理殘雪的作品,上世紀80至90年代大量刊登在《聯結》中的短篇小說和三部英譯單行本都是由美國漢學家、霍夫斯特拉大學文學教授羅蘭·詹森(Ronald R. Janssen)和美國教育協會研究員張健合作完成。后來因為詹森身體不適,殘雪的譯本在英語世界沉寂了七年之久,直至2006年遇到美國漢學家、南俄勒岡大學中國歷史學教授杰南特·凱倫(Karen Gernant)和福建師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澤平。進入新世紀以來,他們共同翻譯完成殘雪的單行本四部和三十余篇短篇小說。這種中美合璧的翻譯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美國漢學家和中國學者的語言文化優(yōu)勢,他們作為譯介的主體,在翻譯過程中有效溝通形成合力,既可以使譯本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和審美習慣、滿足西方讀者的閱讀期待,又可以將原文的寫作風格、本民族的文化形象較好的融入譯本,這也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譯介主體模式提供了參考。另外,從上世紀90年代起,殘雪開始努力學習英文,堅持閱讀其作品譯者的譯文并經常與譯者溝通,這對譯者更精準的傳達其作品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幫助。
(四)殘雪在西方文學推介活動的促進
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起,殘雪的文學理念逐漸成熟,也是從那個時候殘雪開始重視與國外的交流活動。她造訪過許多國家,進行了大量的與文化交流有關的活動。殘雪本人認為這種交流有利于雙方的相互理解和眼界的拓寬,對于避免鼠目寸光極其重要。通過把世界作為中國的參照系,能清楚地看到本國的成績、力量,同時也能看到不足。1 2007年5月,殘雪的《隕石山》以戲劇的形式搬上了美國紐約世界級舞臺大都會劇院,將作品中的理性與非理性,凡俗與靈性,精神和靈魂深處的痛苦和糾結,以戲劇化方式將西方觀眾人帶入了無限冥想的世界。之后該作品又以廣播的形式在全美進行了宣傳,這使殘雪的作品逐步走進美國的民眾。2010年5月,殘雪在被譽為“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個人文學網站(http://web.mit.edu/ccw/can-xue),為世界的中國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交流的橋梁與紐帶。2015年9月,召開以“殘雪的文學”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丹麥、日本、瑞典等國際國內的漢學家、學者云集,聚焦被譽為“寫作女巫”的殘雪作品,這使殘雪在國外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國外對其人其作也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此外,殘雪還接受由多個國際文學期刊等舉辦的文學訪談、由國外知名大學主持的讀書會等。殘雪內心對“走出去”的強烈渴望以及她在國外參與的一系列活動,擴大了她在讀者群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也有利于其作品在西方的譯介。
殘雪作品在西方社會得以受到持續(xù)關注并逐漸成為經典,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文學從國內生產走向海外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與文學作品接受的關系。中國文學在西方傳播一方面要具備與西方文學所共通的文化,這不僅僅是文學表現手法的相似性,還有基于共同人性、普世價值的理解與認同,這些都是容易讓西方觀眾感受、接受并喚起共鳴的部分;另一方面文學作品中所具有獨異的文學經驗,包括了作品鮮明、濃厚的本土文化及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精神風貌等,都是激起西方讀者閱讀的興奮劑。此外,充分發(fā)揮中西合作的譯介主體優(yōu)勢,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從而推動我國文學對外譯介模式的革新與進步,促進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瀟湘子 李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