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co+Wu
在上海生活的十年來,法國設計師Baptiste Bohu從意隨人言的設計菜鳥磨煉成為滬上知名設計師,漸漸找到了欣賞自己風格的客戶群。
四方的門廳連著長長的門廊,仿佛穿越到巴黎的老公寓里,老舊的木地板隨著步伐嘎吱作響,老房子獨有的氣味和靜謐混合成迷人氛圍,“好多朋友來我這里,都說‘感覺就像在巴黎!”Baptiste站在玄關說道。這里仿佛在巴黎,又像在上海。來上海10年里,法國設計師Baptiste Bohu的第三個家,他在此將生活、工作融為一體,既讓其個人審美得以綻放,也是他大膽的美感試驗場。
主人:人稱“小貝”的Baptiste Bohu,小貝室內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辦人,在上海生活10年,在中國、歐洲及美國都有室內設計項目,風格結合古典、當代及殖民風格,2015年入選《安邸AD》年度最具影響力100設計師。在上海生活的10年之間,從室內設計的菜鳥到現在的經驗豐富、技巧純熟,也曾經歷過設計風格及個人定位的陣痛期,現在這位“80后”設計師相當了解如何在每個項目當中堅持自己的風格,同時讓客戶滿意。
Baptiste在空間的布局上以不緊湊為宗旨,中軸線靠近南面的一側,分別是客廳、主臥、次臥和衛(wèi)浴空間,另一側則分布著餐廳、廚房,以及Baptiste的私人工作間。
撩起長廊上的紅色絲絨布幔,充滿戲劇化的門廊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深處。門廊內使用圓形聚光燈,一路到底,將原本光線不足的弊端變成亮點。兩側墻面上,裝飾著Baptiste搜羅來的裝飾畫,無論城市速寫,還是當代抽象作品,無論原件,還是復制品,都經他精心挑選,有層次地排布羅列。其中還有幾張泛黃的帆船圖稿,是從父親家的地下室挖出來的“寶貝”。當然,尚余的空隙正是他繼續(xù)收集的動力,“我的理想是在兩道墻上擺上滿滿的畫作,就像個移動畫廊!”
除了常用的壁爐裝飾,空間里最為突出的莫過于Baptiste自己設計的那些家具,它們都有著曼妙的線條與舒適的材質,比例調整得相當出色。
10年前,他輾轉來到上海,因為未曾受過學院派的影響,他的設計少了陳規(guī)舊律,他將法國古典主義、巴洛克、現代主義甚至東方元素,依個人的審美巧妙結合,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并憑借兒時積累的點滴及殷實家境傳承的美感,迅速釋放出獨有的設計魅力。
餐廳的吊燈是Ingo Maurer的設計,Baptiste將其改造成展示自己設計的所在。墻上的藝術品是Eduardo Arranz Bravo的((Ye Yi Yo)),來自德玉堂畫廊。
玄關處的西班牙風格邊桌上擺設大型綠植,入口面對一道長廊,夸張邊桌擺設及鏡面很好地震住了整體氣場。
工作室里,猩紅色和黑白條紋的搭配凸顯強烈的個人風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Baptiste在細節(jié)上的追求,紅色的窗簾后邊還有一道黑白相間的遮光簾,Baptiste說自己特別喜歡這樣繁復的設計,層層的光影效果也令空間的表情更加豐富。
進門的右邊是Baptiste的工作間,“或許有人接受不了這樣的激情四射,幸好我留了一道門,關起門,這就是我的世界”。這是他最為個人的舞臺——猩紅色與黑白條紋、銅金的吊燈框架與垂下的碩大流蘇,強烈的對撞充滿整個空間。濃得化不開的激情在工作間里激蕩,激發(fā)著Ba,ptiste的創(chuàng)意,他嘗試將床架轉換成書架,他試驗各種家具比例的可能性、各種設計上大膽的嘗試,讓整個工作間儼然成了創(chuàng)意的試驗場。
“剛開始做設計,嚴重缺乏自信,意隨人言,把自己弄得像個無頭蒼蠅,結果出來客戶不見得滿意,也把自己累慘了。”他回想初出茅廬時的狼狽,反而很感謝那幾年所出現的人、事、物給自己的磨練,漸漸他找到自己的風格,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欣賞自己風格的客戶群——年輕、對新事物接受度極高的海歸一代,他和他們能輕松地打成一片,甚至和很多客戶都成了好朋友,而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熱愛他這種“戲劇化”的風格。
“我一直知道自己要做設計”,從書架上拿出厚厚的一沓文件夾,里頭是一張張硬筆素描,全是單體、連體別墅,細致得不能再挑剔,這是Ba,ptiste十幾歲時的作品。從小他就特別愛畫房子,古典、巴洛克、洛可可風格,有張?zhí)貏e有意思,在房子旁有一家四口的半身畫像,“也許你不相信,那時我想象的這4個人,就是我的客戶!”10多年過去了,現在Baptiste還真的有不少私宅客戶,就如畫中人物那樣的一家四口,也有更多商業(yè)空間喜歡上他的設計風格。Baptiste在上海的10年經歷,也許可以說是許多青年設計師在大城市里從無到有的故事縮影。而在這個家里,他樂此不疲地完善著空間的裝飾,試驗若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