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解放軍的正步特別好看
解放軍儀仗隊的傲人軍姿一向有口皆碑,受到過包括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在內諸多外國領導人的贊譽。每次在電視上看到解放軍踢正步,觀眾們都忍不住熱血沸騰。為什么中國軍人踢的正步這么好看?
幾乎每個看過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閱兵式的人,都會驚訝于解放軍方隊踢正步的水平,在這個星球上敢稱第二,就沒有人敢稱第一。他們是怎樣煉成的?
正步這種隊列行進步伐在英語里是“鵝步”的意思,這種步伐的特點是像鵝走路一樣,高抬腿向前邁步,這個英文名字最早出現(xiàn)于1806年。在那之前,正步走原名來自德文的“閱兵步法”。
正步的發(fā)明人是德國人,應用于普魯士軍隊。這種步伐起源于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民間舞蹈,特點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當今的愛爾蘭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跡)。18世紀中,在由佛里德里希大帝率先在普魯士軍隊閱兵式中,這種民間舞蹈的步法正式升級為“正步走”。
為什么要把舞步弄到行軍中去呢?此時西方國家對軍隊步伐的重視,主要是因為熱兵器時代初期,用黑火藥發(fā)射的槍彈射程近、精度差,軍隊只有排成一排集體開火才能保證殺傷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對敵方的威懾力就是提高己方的戰(zhàn)斗力。于是普軍結合北歐舞蹈的高抬腿動作創(chuàng)立了“刺步”,也就是后來的正步。
戰(zhàn)場上,普軍士兵在軍官們的高聲命令下踢出震撼大地、整齊劃一的腳步聲,仿佛是一架非人的、無堅不摧的戰(zhàn)爭機器,令敵人意志受到巨大震撼,產生自己的螳臂當車無法阻止普軍前進的感受,甚至很快放棄抵抗。正因為有如此嚴格的軍事訓練,普軍才能橫掃中歐,并最后統(tǒng)一德意志。
德國輝煌的軍事勝利讓世界刮目相看,德國的軍事思想和管理體制也迅速被世界借鑒,正步走逐漸傳到其他國家。
如今,各個國家、地區(qū)的正步步法有所不同,都在普軍正步的基礎上加上各自的改進,但行進時的主要特征為上身直立,兩腿繃直和兩腳用力砸地,意在展現(xiàn)軍威。
德國的軍事思想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軍隊建設。上世紀20年代,正步開始成為國民黨軍隊的主要隊列動作之一。
中國解放軍歷來重視正步的訓練,認為這是建立軍隊紀律性和體現(xiàn)軍威的重要形式。但解放軍現(xiàn)在引以為傲的“正步走”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還沒怎么成型。
如果留意其他國家,會發(fā)現(xiàn)他們大都是左肩扛槍,而中國軍隊分列式是右肩扛槍。原因就是——那個霸氣值爆表的劈槍動作,只有右肩扛槍才能做出。圖為解放軍訓練劈槍動作
開國大典上,當時解放軍各兵種并沒有統(tǒng)一的隊列行進標準,很大一個原因是近代中國引進的軍事訓練操典來自不同的國家——中國海軍歷史上受英國影響較深,因此海軍方隊走的是類似英軍的高擺臂大齊步;而陸軍沿襲的則是國民黨陸軍的小幅正步,這正是受德軍隊列訓練影響的結果。
這種混亂的情況直到上世紀50年代,我軍系統(tǒng)引進蘇軍隊列訓練之后才有改觀。
解放軍雖然借鑒了蘇聯(lián)的經驗,但還是加了些改動,使它更適用于國人。
比如,俄羅斯正步的特點是踢出時腿要與地面成直角,而腳落地時必然產生沖擊,因此行進時跳躍感很強,震蕩很大,但這不太符合我們國家的情況,于是解放軍將布幅調整到適合中國人體型的幅度;俄羅斯軍人踏步時要將下巴揚起受閱,彰顯自豪感,下巴抬起視線就自然略為向下,俄羅斯軍人受閱時“傲視天下”的氣質就來源于此,也不太適合人民子弟兵。
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xiàn)閱兵條款,對正步行進步法的整齊劃一有著苛刻的要求——“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厘米(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向后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p>
這是為中國人的身材度身定造的,動作流暢而嚴整,尤其講究手臂、腿動作的劃一,氣勢無與倫比。而沒有根據自己國人身材,生搬硬套過來的反面例子,就是朝鮮,因為體格不夠,又要依照蘇式踢腿和跨步標準,身高遠遠不及俄國人的朝鮮軍人踢起正步來就顯得蹦蹦跳跳,過分活潑了。
無疑,每一次閱兵式,武器裝備都越來越先進,但是就氣勢而言,很多閱兵愛好者還是認為1984年閱兵式為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是1984年的閱兵式上,有連續(xù)5個刺刀方陣,連續(xù)5個霸氣爆表的劈槍動作。
所謂劈槍,是指分列式方隊在通過主席臺,下達“向右看”口令、齊步轉正步時,所有官兵隨著正步的節(jié)奏,將上了刺刀的步槍從肩扛改為手持,隨即用力向前劈出,變成挺槍前進的姿態(tài)。
按照劈槍動作的要求,整個動作過程中,要有極其整齊的“咔咔咔”三聲。第一聲,在步槍下肩,左手接住護木時;第二聲,是將槍身用力轉向前方,從側靠身體的狀態(tài)變?yōu)樨Q直向前的狀態(tài);第三聲,是在將槍用力向前劈下,刺刀從朝天轉為指向斜上方,槍托拍在胯骨部位。
這三個動作,在“咔咔咔”三聲中,方陣立即從扛槍的和平姿態(tài),變成挺槍前進、一往無前,殺氣騰騰。
行進中,后排士兵的刺刀距離前排士兵的耳根只有12厘米,卻能保持嚴整步伐前進,任何國家的閱兵式都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嚴整、連續(xù)的震撼劈槍。當時觀摩的外國媒體、使節(jié)和友人的反應基本上來說都是目瞪口呆的。
之后的兩次大閱兵,由于槍械換裝,大部分方陣使用的新式槍械長度更短,不適宜表演劈槍,這個動作就減少或取消了,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5個徒步方陣連續(xù)劈槍行進的霸氣場面,就觀賞性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除了閱兵式,肩負著展示國家最高禮儀任務的解放軍儀仗隊也將“中國式正步”的名譽遠播天下。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外交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急需一支儀仗司禮部隊。1952年3月,周恩來開始正式組建我國儀仗隊。公安部隊首長簽署命令:在警衛(wèi)一團范圍內挑選一批優(yōu)秀骨干,挑選的條件是:政治素質一流,身體條件好,身高適中,相貌英俊。
選拔的具體條件非常嚴苛,隊員身高必須在180-190cm之間,體重80kg左右,五官端正、目光有神,氣質與身體協(xié)調性要好。最重要一點,儀仗隊隊員的政治條件,要經過十分嚴格的政審,報名者所有的親屬都在政審范圍之內,完全沒有問題才能通過。征兵過程中,一名普通戰(zhàn)士只有一張政審表,而選拔一名儀仗隊戰(zhàn)士則需要幾十張政審表。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正式組建完畢。
經過這樣嚴密的層層篩選,選出來的都是人尖兒。而訓練十分嚴格,踢正步時,要求“踢腿生風、落地砸坑”,隊員們要在小腿上綁5kg重的沙袋,一踢就是上百次、上千次。為了從練兵場走向閱兵場,他們每個人每年平均要穿破7雙皮鞋,每一個士兵腳上都有磨破的傷痕。
每一個儀仗隊隊員一年的訓練行程都要超過8000km,在服役期間所練正步的路程相當于一次兩萬五千里長征。由于數萬次的端槍、托槍和長年穿馬靴踢正步,有30%的隊員患過頸椎病、腰椎病,80%的人患過靜脈曲張,100%的人腳上長過雞眼等。
這樣訓練出來的儀仗隊受到了多國元首的好評。以俄羅斯紅場閱兵為例,中國方陣的平均身高1.88米,是所有參閱方陣中最高的。
(《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