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懷濱,馬 松,王海霞,林良章,陳 甄,李 琴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福建福州350300)
班級心理氛圍與網絡利他:有調節(jié)的中介作用
蔣懷濱,馬 松,王海霞,林良章,陳 甄,李 琴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福建福州350300)
采用個體自尊量表(SES)、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量表(IABSU)和大學生班級心理氛圍評定量表對350名大學生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大學生班級心理氛圍、自尊和網絡利他行為間均呈顯著正相關。自尊在班級心理氛圍和網絡利他行為的關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該中介效應受到性別的調節(jié)。相對于女生,男生的自尊水平在班級氛圍與網絡利他行為關系間更為顯著。因此,從班級環(huán)境營造、管理制度建設、群體關系協(xié)調、干部素質提升、校園心理引導及自尊訓練等角度提出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的有效塑造途徑。
自尊;網絡利他行為;班級心理氛圍;性別;中介作用
網絡利他行為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能夠使他人受到幫助而實施者并非出于明顯自私動機做出的自愿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網絡條件下對他人的提醒、給予他人支持或指導、與他人分享信息等方面[1]。當下,對這一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助人者的認知、人格、動機等個體因素,而較少涉及助人者所處環(huán)境的作用[2]。作為個體發(fā)展的微系統(tǒng),班級環(huán)境(教師支持和同學關系)對個體社會行為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3]。此外,學生的親社會行為也與班級互相關心、幫助的潛在文化及團結一致的班級凝聚力有關。在虛擬環(huán)境中,良好的班級心理氛圍是否能夠促進網絡利他行為的發(fā)生,是筆者要探討的一個問題。
社會認知理論指出,個體行為、主體認知和環(huán)境三者是動態(tài)交互影響的[4]。其中,自尊作為反映個體對自我的一種評價性和情感性體驗,有突出的中介調節(jié)功能和評價功能。自尊是引發(fā)個體網絡利他行為的重要主體性因素[5]。高自尊的個體為使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xiàn),會選擇做出利他行為以得到他人的認可,從而促使他進一步做出現(xiàn)實和網絡利他行為。從班級環(huán)境相關研究來看,自尊與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密切相關[6]。教師與同學作為學生的重要他人,學生感知到的與這些重要他人之間關系的好壞及競爭程度,都會影響到學生的自尊水平。當學生體驗到班級環(huán)境中有良好的關系時,會引起積極自我評價,進而有利于維護和增強個體自尊水平。因此,自尊可能在班級心理氛圍和網絡利他行為之間發(fā)揮中介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利他行為中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的網絡利他傾向高于女生[7]。同時性別在班級心理氛圍與自尊之間也有著重要的作用。Bolognini發(fā)現(xiàn),男生的自尊水平顯著高于女生[8]。男生關注外部世界較多,比女生更易受較好的班級文化及心理氛圍的影響,產生積極的體驗及情感,從而促進自尊水平的提高?;诖?,性別可能在班級心理氛圍與自尊之間起調節(jié)作用,對男生這一群體來說,自尊在班級心理氛圍與網絡利他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可能更明顯。因而,筆者擬探討班級心理氛圍對網絡利他行為的影響,并進一步關注自尊的中介作用和性別的調節(jié)作用。這些問題的探討對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培養(yǎng)機制的認識與培養(yǎng)途徑的提出有著重要理論意義,也對凈化網絡空間與推動網絡生態(tài)文明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一)被試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取樣法,問卷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選取福建師范大學大一和大二的7個班級共360名學生發(fā)放問卷,收回問卷323份,有效率為89.7%,其中男生108名,女生215名;文科179名,理科144名;農村247名,城市76名;獨生子女87名,非獨生子女236名。平均年齡(20.46±1.46)歲,平均每天上網時間4.54小時。施測過程中要求每名被試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測試工具
1.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量表(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Scale of Undergratuade,IABSU)[9]。此量表由鄭顯亮編制,分為網絡支持、網絡指導、網絡分享、網絡提醒四個維度,并對應26個條目。采用1(從不)到4(總是)計分,總分越高,表明個體具有更強的網絡利他傾向。本次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是0.90,分半信度為0.84。
2.個體自尊量表(Self Esteem Scale SES)[10]。此量表由孫欽玲根據Rosenberg編制的《個體自尊量表》修編而成。該量表共包含10個項目,并采用4點計分(從很不符合-非常符合)。量表總分10~40分,分數越高,表明個體自尊水平越高。本次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是0.81,分半信度為0.78。
3.大學生班級心理氛圍評定量表[11]。該量表由李向東編制,包括42個項目,并分為協(xié)作氛圍、凝聚力氛圍、文化與發(fā)展氛圍、學習氛圍、班主任氛圍和班干部氛圍六個維度。該量表按照從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點方式計分。得分越高,表明班級心理氛圍越好。本次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是0.94,分半信度為0.87。
(一)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總體狀況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對測試結果進行統(tǒng)計處理及數據分析。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的總平均分為(2.03±0.40),低于中等臨界值2.5分(t=21.08,P<0.001),且男生網絡利他行為的得分(2.11±0.37)高于女生的得分(1.98±0.37),不同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08,P<0.05)。
(二)大學生班級心理氛圍、自尊與網絡利他行為相關分析
大學生班級心理氛圍的總得分和各維度得分與網絡利他行為得分間均呈正相關,個體自尊得分與網絡利他行為得分間也呈正相關(表1)。
表1 大學生班級心理氛圍、個體自尊和網絡利他行為的描述統(tǒng)計結果及相關矩陣
注:*P<0.05,**P<0.01,下同。
(三)班級心理氛圍與網絡利他行為檢驗
根據溫忠麟提出的檢驗方法,首先分別將班級心理氛圍、網絡利他行為作為自變量、因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其次分別以班級心理氛圍、自尊作為自變量、因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最后以網絡利他行為為因變量,將自尊和班級心理氛圍為自變量同時放入多元逐步回歸方程[12]。由于依次檢驗(指前面3個t檢驗)都是顯著的,所以自尊的中介效應顯著。又由于第4個t檢驗也是顯著,所以是部分中介效應。
根據溫忠麟、葉寶娟提出的層次檢驗方法,進行如下步驟檢驗:在檢驗中介效應的基礎上構建班級心理氛圍和性別的交互項;然后在方程中引入交互項,檢驗性別對自尊中介作用的調節(jié)效應。當班級心理氛圍與性別交互項進入回歸方程時,交互項的預測作用達到顯著水平,說明性別在班級心理氛圍與自尊之間存在調節(jié)作用(表2)。
以簡單斜率檢驗分析性別在班級心理氛圍和自尊之間的調節(jié)作用。結果表明,相對于女生的自尊(Bsimple=0.06,t=1.06,P>0.05),男生的自尊(Bsimple=0.36,t=4.62,P<0.001)在班級心理氛圍與網絡利他行為之間關系更為密切。膨脹因子VIF均不大于1.10,所以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表2 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檢驗
注:*P<0.05,**P<0.01,下同。
(一)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的基本特點
調查顯示,相對于男生,女生的網絡利他程度更低。這與劉勤學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3]。在網絡空間主動提供幫助的人中男生占主導,尤其愿意提供網絡知識技能方面的幫助。這是由于男生一般更傾向于冒險,有更強的好奇心,更愿意在計算機技能使用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所以男生比女生更精通電腦操作和運用,有更大的可能表現(xiàn)較多的網絡利他行為。而且,男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加主動,力求構建更廣泛的人際網絡,所以相對于女生更有可能主動實施利他行為。
(二)自尊在班級心理氛圍與網絡利他行為間的中介作用
班級心理氛圍對網絡利他行為的影響可以部分通過個體自尊這一中介變量實現(xiàn)。班級心理氛圍通過對個體自尊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影響個體的網絡利他行為,作為重要的人格核心成分,自尊相對于班級心理氛圍的外在環(huán)境,是影響網絡利他行為的近端因素。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班級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語言行為或班干部的榜樣行為等模仿學習對象,個體在生活和學習中進行模仿時會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認可或贊許,這種積極的評價會促進個體產生良好的自我形象,這有利于自尊水平的提升[14]。班級內相關競爭的學習氛圍、真誠溝通的人際環(huán)境、團結合作的班風會使學生有著更積極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有更加愉悅的體驗,在目標和動機的驅使下,同學們會更積極向上,更加熱情地對待生活,也更愿意給他人提供幫助,在網絡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更多的助人行為。自尊水平較高的個體,一方面有著積極的情緒體驗,自信心水平也較高,其自信的表現(xiàn)也能夠獲得同學的認可,自我價值感得到提升,從而更傾向于幫助別人,表現(xiàn)更多的利他行為;另一方面,他們?yōu)榱司S護其較高的自尊水平,可能會選擇做出一些親社會行為以獲得周圍人的贊賞,同學們的這種支持、肯定或有利的反饋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助人行為。
(三)性別在班級心理氛圍與網絡利他行為間的調節(jié)作用
通過考察“性別對班級心理氛圍—自尊—網絡利他行為”這一中介鏈條的調節(jié)機制,發(fā)現(xiàn)性別在班級心理氛圍與自尊之間的調節(jié)效應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意味著,班級心理氛圍能夠提升男生自尊水平,進而促進更多的網絡利他行為。女生的表現(xiàn)較為內斂不夠活躍,在人群中得到的關注也沒有男生多。而男生性格更外向,更傾向于關注外部世界,易受外在環(huán)境如班級的影響,在融入班級和與同學互動過程中,他們往往表現(xiàn)得更加主動、開放,能產生更多愉悅的情緒,獲得更多的支持和接納。自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個體對自己生活環(huán)境及在這種環(huán)境中價值感的體驗與認知,社會與他人的接納有助于增強自信心,進而有助于自尊水平的提高。
(一)培育良好的班級心理氛圍
班級心理氛圍對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的塑造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教育工作者應著重構建大學生班級和諧心理環(huán)境。首先,重視建立完善有效的班級管理制度,強化和完善班級目標建設。班級目標是班級成員共同擁有的愿景和追求,對成員的行動具有導向和指引作用,對增強班級成員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有積極意義,由此,應著眼于加強班級的目標管理以實現(xiàn)有效班級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序的規(guī)章制度是實現(xiàn)班級良性發(fā)展的有效保障和依據,所以班級需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班級管理制度和文化制度,如班委工作和推薦選舉制度、班級事務公示與班費管理制度、志愿者與公益活動管理制度等。其次,恰當地處理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包括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生干部及非正式群體。最后,提升學生干部隊伍素質。在班級事務與活動中,學生干部主要起到凝聚帶頭作用、示范激勵作用、橋梁紐帶作用,故而組建一支責任意識強、綜合素質優(yōu)、組織能力高的學生干部隊伍,顯得尤其重要。通過科學的任用機制,將德能兼?zhèn)洳酚诜瞰I的優(yōu)秀成員選拔到學生干部隊伍中。同時,著力加強對學生干部隊伍的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在日程管理過程中,重視健全科學的監(jiān)督考察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良好的班級心理氛圍有利于班級成員的協(xié)作能力和凝聚力的提高,進而增進親社會水平以及網絡利他行為。
(二)增強班級成員的自尊水平
個體自尊的中介作用對于探索網絡的積極意義和利用網絡的正面價值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個體的自尊水平就具有其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對于那些處于弱勢的群體,可以借助一定的教育和培訓增強他們的自尊認知與評價。一方面,應幫助班級成員樹立積極的自我評價與接納認知,主動引導他們學會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逐步形成并維護對自身的正面評價[15]。另一方面,要鼓勵班級中的個體確立適當的目標[16]。為了避免因目標過高而引起低自我效能,教師應幫助班級成員通過短期目標的達成而循序漸進地實現(xiàn)遠期目標。此外,還應培養(yǎng)班級成員關注并挖掘自身優(yōu)勢以展現(xiàn)自我價值。班級中個體自身能力、身體狀況、思維方式以及處世原則的發(fā)展存在差異性,教育管理者應培養(yǎng)他們的前瞻性思維,利用自身優(yōu)勢創(chuàng)造各種可能條件建立自信,從而提升班級成員自尊水平,并形成其良好的人際互動,引發(fā)他們做出更多網絡利他行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三)注重班級內性別差異的影響
性別在班級心理氛圍與自尊之間具有調節(jié)作用,然而女生相較于男生,其個體自尊更難通過班級氛圍得以促進和提高。在班級人際交往中,女生傾向于將自己的注意力過多地聚焦在與生俱來的外貌方面,在他人面前產生較多的自卑感。并且,女生由于缺乏對自我的客觀認識和評價,容易導致理想自我和現(xiàn)實自我的激烈沖突,難以接受現(xiàn)實中的自我,因此有可能陷入自卑的泥潭而自我封閉。這說明個體自尊的提升對于女生來說顯得更為重要,教育工作者要引導班級中的女生正確地評價自己,認識到自我有可能改變以及不能改變的方面,并能無條件地接受無法彌補的缺陷。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幫助女生制定適當的人生目標以及尋找理性的參照標準,合理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人際交往行為,實現(xiàn)理想自我和現(xiàn)實自我的積極統(tǒng)一。
[1]鄭顯亮,趙 薇.中學生網絡利他行為與希望的關系:自我效能感與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31(4):428-436.
[2]蔣懷濱,林良章,馬 松,等.家庭功能對大學生網絡利他的影響:感戴的中介作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4(3):106-110.
[3]羅建河.積極班級環(huán)境與學生親社會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J].班主任,2010,32(7):11-14.
[4]劉勤為,徐慶春,劉華山,等.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利他行為的關系: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6,32(4):426-434.
[5]蔣懷濱,繆曉蘭,鄭婉麗,等.自尊對網絡利他的影響機制:基于系列中介模型的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6,34(5):103-109.
[6]裴 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自尊和班級人際關系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7]鄭顯亮.現(xiàn)實利他行為與網絡利他行為:網絡社會支持的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29(1):31-37.
[8]Bolognini M.Self-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olescence:Develop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6,19(3):364-367.
[9]鄭顯亮.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5):606-608.
[10]孫欽鈴.自尊量表的修訂[D].廣州:暨南大學,2007.
[11]李向東.大學生班級心理氛圍的評價與優(yōu)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6.
[12]溫忠麟,葉寶娟.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方法:競爭還是替補[J].心理學報,2014,46(5):714-726.
[13]劉勤學,陳 武,周宗奎.大學生網絡使用與網絡利他行為:網絡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別的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31(6):685-693.
[14]阿爾伯特·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15]蔣懷濱.內隱社會認知視角下大學生感恩對幸福感的預測作用[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5,36(16):86-93.
[16]蒙曉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的反思與重構[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6,34(4):70-73.
(編輯:陳 越,馬川建)
2016-06-13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6CSH048);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一般項目(FJJKCG16-405);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科研項目(JZ160220)
蔣懷濱,男,副教授,心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G444
A
1009-4784(2017)01-00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