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云+吳承杰
[摘要] 目的 對重癥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泵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其護理干預方法展開觀察與探究。方法 依據(jù)隨機對照原則,將83例來該院接受治療的重癥糖尿病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給予胰島素靜脈滴注治療;另一組為觀察組,應用胰島素泵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統(tǒng)計與評價。 結(jié)果 ①在血糖相關指標方面,觀察組治療后的血糖水平、胰島素用量、達標時間以及低血糖發(fā)生率等明顯低于對照組,達標率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②在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方面,觀察組患者的TNF-α、CRP及IL-6等指標的改善程度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通過對重癥糖尿病患者展開胰島素泵治療,可充分促進其血糖水平的改善,且胰島素使用量少,配合臨床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病情,促進其預后質(zhì)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重癥糖尿病;胰島素泵治療;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b)-0157-02
作為臨床常見的一類代謝性疾病,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機體血糖偏高,蛋白質(zhì)及電解質(zhì)紊亂而形成[1]。對于普通糖尿病,如果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及干預措施,那么就有可能進一步發(fā)展為重癥糖尿病,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危害。臨床以往在治療重癥糖尿病時,通常采取小劑量胰島素持續(xù)靜脈注射的治療方法,盡管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血糖水平,但是,由于難以有效控制胰島素的輸入速度,導致血糖出現(xiàn)大幅度的波動,無法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由此可見,探尋出一種更加安全可靠的重癥糖尿病治療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該文以該院83例重癥糖尿病患者為例,通過對其展開胰島素泵治療,并配合綜合優(yōu)質(zhì)護理,獲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該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重癥糖尿病患者為例,從中選取83例作為研究對象,并依據(jù)隨機對照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40例)與觀察組(43例)兩組。對照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為20~76歲不等,平均(62.5±8.4)歲;病程為3~16年,平均(8.6±3.2)年;4例為Ⅰ型糖尿病,36例為2型糖尿??;17例為高滲性高血糖狀態(tài),23例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觀察組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為22~77歲不等,平均(63.1±8.9)歲;病程為2~17年,平均(8.7±3.5)年;6例為Ⅰ型糖尿病,37例為2型糖尿?。?9例為高滲性高血糖狀態(tài),24例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不明顯,可進行比較(P>0.05)。
1.2 治療方法
待所有患者入院后,對其展開抗感染、補液、糾正酸堿及電解質(zhì)失衡等基本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對照組小劑量胰島素靜脈滴注治療:首先以0.1 U/(kg·h)的劑量標準向患者持續(xù)靜脈滴注胰島素以及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待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到<13.9 mmol/L時,改為向患者靜脈滴注胰島素與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并根據(jù)2~4 g葡萄糖:1 U胰島素的比例進行配置。當患者的尿酮體轉(zhuǎn)為陰性,且酸中毒得到就診后,則將治療方法改為分次注射胰島素。觀察組患者則應用胰島素泵進行皮下持續(xù)輸注治療,初始劑量設置為1.0 U/(kg·24 h),全天劑量的一半為餐前大劑量,另一半則為基礎劑量。其中,基礎劑量分為24個時段進行設置;在進餐前30 min即可給予患者餐前大劑量,不進餐無需給予。
1.3 護理方法
①置泵前的健康教育:不少重癥糖尿病患者由于不夠了解胰島素泵,對此種治療方法的效果持懷疑態(tài)度,擔心胰島素泵出現(xiàn)故障,或是擔心帶泵會影響日常生活,害怕每天多次測血糖的疼痛等,因而會出現(xiàn)緊張不安、焦慮煩躁及疑慮等負面情緒。針對此類情況,護理人員需將胰島素的作用及生理分泌特點,以及胰島素泵的具體操作流程及其工作原理等知識詳細講解給患者聽。此外,還可指導患者在測量血糖水平時,可依據(jù)手指皮膚對采血針的深度進行合理調(diào)節(jié),通過避開指腹及指尖等神經(jīng)敏感部位,從而減少疼痛感。②皮膚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需每天對患者置針處進行檢查,觀察是否出現(xiàn)硬結(jié)、水泡、貼膜過敏及紅腫等情況。為避免輸注部位發(fā)生免疫放映,還需每隔4~7 d將管路更換1次,倘若發(fā)現(xiàn)輸注部位出現(xiàn)皮下硬結(jié)或發(fā)紅發(fā)癢的情況,則需立即將管路更換,并注意新置針的部位距離原部位2~3 cm左右。在管路更換前以及更換后的1~3 h內(nèi),需對患者的血糖進行實時監(jiān)測,以免因操作不當使得胰島素不完全吸收,導致高血糖的發(fā)生。管路更換的時間通常選在早晨以及白天,盡可能避免睡前更換。③做好胰島素泵的維護及保養(yǎng)工作:注意不要將胰島素泵放在過冷或過熱的環(huán)境中,以避免胰島素發(fā)生變形;對于胰島素泵的螺桿及馬達等部件,需采用專門的潤滑劑;當停止應用胰島素泵時,無需將電池去下,但應將基礎率歸零。④置泵后的護理干預:對患者毛細血糖水平展開7~8次監(jiān)測,并密切注意是否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情況。一旦患者出現(xiàn)原因不明的高血糖情況,應迅速分析出現(xiàn)的原因,檢查管道有無堵塞,泵是否運轉(zhuǎn)正常等,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胰島素用量、達標時間、達標率、低血糖發(fā)生率等血糖相關指標,以及治療前后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等炎癥因子水平進行觀察與記錄。
1.5 統(tǒng)計方法
利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并用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x±s)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則用[n(%)]表示,用χ2檢驗,當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血糖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糖水平、胰島素用量、達標時間以及低血糖發(fā)生率等明顯低于對照組,達標率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2.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炎癥因子水平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TNF-α、CRP及IL-6等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近些年來,我國糖尿病發(fā)病人數(shù)不斷上升,其中,高滲性高血糖狀態(tài)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為臨床常見的幾種重癥糖尿病類型,也被成為糖尿病高血糖危象,是糖尿病患者發(fā)生死亡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為充分促進重癥糖尿病患者預后質(zhì)量及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法意義重大[3]。在該實驗中,通過應用胰島素泵對觀察組患者展開治療,結(jié)果顯示,其治療后的血糖水平、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fā)生率等明顯低于接受胰島素靜脈滴注治療的對照組,達標率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jié)果也表明胰島素泵在重癥糖尿病患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可充分促進患者血糖水平及病情的改善,對患者預后恢復非常有利。其中,胰島素泵治療也被成為持續(xù)皮下胰島素輸注治療,是當前與機體生理狀態(tài)最為適合的一種輸注方式,其通過采用人工智能控制輸入裝置,對人體生理性胰島素的分泌模式進行模擬,可對患者應激期血糖水平進行有效調(diào)控,能對患者的高血糖進行智能化控制,充分促進其臨床癥狀及血糖水平的改善[4]。此外,胰島素泵可迅速對患者的血糖進行控制,及時就診其酮癥,充分避免夜間血糖的發(fā)生,與常規(guī)靜脈滴注治療相比,操作更為簡便,且更加安全有效[5]。此外,該實驗結(jié)果還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炎癥因子水平(包括TNF-α、CRP及IL-6等)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胰島素泵對重癥糖尿病患者全身性炎癥反應的控制更為有利,可充分促進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改善及預后的恢復。
綜上所述,通過應用胰島素泵對重癥糖尿病患者展開治療,可有效降低其血糖水平,且胰島素使用量比靜脈注射治療要少,配合臨床護理干預,可充分緩解患者病情,提高其預后質(zhì)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寶芝,古廣蓮,王皓,等.胰島素泵治療重癥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海軍醫(yī)學雜志,2016,37(5):458-459.
[2] 陳桂芝,陳亞倩.胰島素泵治療重癥糖尿病患者12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5,7(9):33-35.
[3] 王紅麗.胰島素泵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15):68-69.
[4] 黃映華,陳雪云,郭粉蓮.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海南醫(yī)學,2014,25(22):3431-3432.
[5] 張麗萍,張愛芹.護理干預對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3,11(2):49-50.
(收稿日期:20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