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靜
人說他是“20世紀的徐霞客”,若論開山中國現(xiàn)代地質學科教育的成就,又超過徐霞客。
1917年,蔡元培想在北大恢復地質系,丁文江辦了三年多的“地質研究所”,終于有了著落。
實際上,北大原本有一個地質系,中間因為總是招不到學生而停辦,空檔期的這幾年里,幾乎就靠丁文江以一己之力維系著中國地質界的一點顏色。
當然,彼時的丁文江,職務是工商部礦政司的地質科長。這幾乎是個光桿司令,因為他這個科長手下,只有一個僉事、兩個科員,但這三個人對地質的了解加起來可能都不到五個字。
當時將丁文江從南洋中學邀請過來的章軼歐,曾在文章中回憶丁文江剛到地質科的情形:“從早到晚,無公可辦,無事可做?!碧热舳∥慕胱约鹤鎏镆罢{查,也沒有部門經(jīng)費。所以這個地質科,虛有其名。
丁文江于是想辦法在工商部“辦起了學”,沒有人才就自己培養(yǎng)。他起的名頭最初是“地質研究班”,后來又叫作“地質研究所”,其實是個培訓班。不過為了這個培訓班,丁文江向北大借了原來地質系的圖書標本,還有從德國聘來的教授梭爾格。在比利時學地質學的翁文灝回國后,也加入了教學隊伍。
丁文江辦的這個班,第一屆實則也是唯一一屆的學生當中產生了一批中國地質學界的領袖人物,其中包括謝家榮、葉良鋪等人。1917年蔡元培決定恢復地質系,丁文江才要求停辦自己的地質研究所,將培養(yǎng)人才這件事歸還給高校。1917年北大地質系恢復招生,第一屆學生共有8人。丁文江的地質研究所雖只辦了一屆,培養(yǎng)的學生倒有21個,而且這批學生1916年畢業(yè)后陸續(xù)開始了地質工作,開創(chuàng)了中國地質學界元年。
辦地質研究所的同時,丁文江也創(chuàng)立了地質調查所,當中就有不少他自己培養(yǎng)的學生。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地質調查工作頗有起色,丁文江有一天感慨:“一所之中,有可為吾師者,有可為吾友者,有可為吾弟子者,學不孤而聞不寡也?!睂Ρ葋砜矗?年前中國地質從業(yè)者其實不過丁文江和章鴻釗二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丁文江自己“制造”了這些弟子和友人。后來的李四光,也是丁文江陪同梁啟超游歷歐洲時,力勸回來的。
丁文江在英國留學7年,考入劍橋大學,一度學醫(yī),后來終于在格拉斯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尋覓到了符合心意的地質這門學科。他這種嚴謹?shù)目茖W家性格和思維,就是在那里習獲。
光是1917年,丁文江的足跡就到過湖南、江西,調查萍鄉(xiāng)煤田和上株嶺鐵礦。年初,受黃浦江水道總局之托,他奔赴黃埔港和長江口,對兩地進行地質調查。到了7月張勛復辟,局面又開始動蕩。丁文江只好埋頭于書齋整理論文。這些文章都是之前幾年里,他在山西等地做大量田野調查的報告,那時的礦政司司長張軼歐曾勸他早日整理出版,丁文江卻總認為需要慎重,力求盡善盡美。所以這次的炮火,反而催生了《地質匯報》和《地質志報》這兩份重要史料。這年夏天,丁文江還在《遠東時報》上用英文發(fā)表了《中國的礦產資源》,將中國的礦產資源做了介紹。
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曾在《中國》上評價中國人,說中國讀書人專好安坐室內,不肯勞動身體,所以他種科學也許能在中國發(fā)展,但要中國人自做地質調查,則希望甚少。這個原本甚少的希望,卻在丁文江這一代學者這里出現(xiàn)了。
丁文江(1887~1936)1921年從學界轉而經(jīng)營北票煤礦公司,但他對政治抱有熱情,甚至還常責備胡適不該放棄干預政治的責任。他創(chuàng)辦了“努力會”和《努力周報》,此后又做過孫傳芳治下官員,也曾一度回到北大地質系授業(yè)?!皩W術界的政治家”這個稱呼被許多人認可。
1935年,丁文江受鐵道部之托探查粵漢鐵路沿線煤礦狀況,只看了譚家山一處就病倒了,之后病情再未好傳。1936年丁文江逝世,傅斯年和胡適都想給他作傳,傅先走一步,胡適后來寫成《丁文江的傳記》一書,是胡適所寫最長的一部傳記,同時也成為后世研究胡適本人的重要資料。
(參考書目:《丁文江的傳記》,胡適著,三聯(lián)書店;《丁文江圖傳》,宋廣波著,湖北人民出版社;《丁文江年譜》,宋廣波編著,黑龍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