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從電視文藝晚會的現狀分析著手,闡述了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并列舉出新媒體手段、高科技舞臺手段以及內容貼近觀眾感情三種創(chuàng)新方式,以實例說明電視文藝晚會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
[關鍵詞]文藝晚會;現狀;創(chuàng)新
電視文藝晚會是一種特殊的電視表現形態(tài),通過電視手段,將文藝晚會的現場展現給電視觀眾,既解決了觀眾不在晚會錄制現場的物理距離的問題,又豐富了電視熒屏,使得電視節(jié)目樣態(tài)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充實。 電視文藝晚會通常會在傳統節(jié)日、重要節(jié)日以及特殊時間節(jié)點等播出,目前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電視節(jié)目樣態(tài),突出強烈的節(jié)日氛圍,給觀眾帶來特殊的心理感受。
一、電視文藝晚會的現狀
隨著經濟水平、生活水平、觀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電視文藝晚會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分析電視文藝晚會的現狀,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1.主題內容清晰
電視文藝晚會為廣大電視觀眾服務,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yōu)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chuàng)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作品是電視工作者的目標。不同時間節(jié)點播出的電視文藝晚會都有著鮮明的主題,因為只有確定晚會的主題之后才能選擇節(jié)目并進行編排。選擇和編排節(jié)目的過程就是在主題的框定下,讓節(jié)目進行互相適應的過程,各節(jié)目銜接順暢、主題統一、節(jié)奏清晰,由此奠定了一臺好的電視文藝晚會,定會給觀眾帶來美好的收看享受。
2.題材源于生活
藝術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電視文藝晚會也不例外,一旦脫離了生活,勢必會使觀眾覺得乏味,缺少可看性。目前電視文藝晚會形式上幾乎都是歌舞表演、相聲小品、魔術雜技的疊加,加上熟悉的面孔,很難帶給觀眾新意。通常電視文藝晚會都會耗費不少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與產出往往不成正比。近年來,有些電視文藝晚會邀請民間藝人,乃至民間藝術家的參加,以便推廣地方文化,這種做法就十分“接地氣”,來源于生活的才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傳達人民群眾的心聲,體現節(jié)目的特點。
二、電視文藝晚會的創(chuàng)新點
電視文藝晚會必須要創(chuàng)新,而且必須要常變常新,否則在電視節(jié)目極其豐富,可選擇收看源十分充裕的情況下,很容易被電視觀眾摒棄,因此創(chuàng)新就成為必要條件。
1.新媒體手段應用于電視文藝晚會
電視文藝晚會借助電視手段傳播,到達率很高,但是如何能夠讓電視觀眾融入到節(jié)目中,參與互動,實現臺上臺下相貼近,新媒體的應用成為電視文藝晚會創(chuàng)新點之一。
在電視節(jié)目收視率不斷下滑的今天,新媒體的加入,無疑是對電視文藝晚會的促進發(fā)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手機等新媒體手段的使用更加便利,觀眾參與的門檻變低,讓觀眾樂于參與到互動中來。2015年央視春晚與騰訊合作,使“搖電視”走近了電視觀眾,在此之前,很多觀眾不了解“搖電視”,甚至不知道“搖電視”的基本功能。一臺電視文藝晚會,選擇在除夕讓億萬觀眾同時進行著搖手機的動作,通過微信的“搖一搖”,即可進入到互動界面中,可以直接參與節(jié)目互動,微信紅包、優(yōu)惠券與廣告一起,送達到觀眾端。一方面,對觀眾起到黏滯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把廣告信息無形當中傳達到觀眾,給廣告客戶更高的回報,嘗到甜頭的客戶會更加青睞這種在手機端到達的廣告投放形式。2015年的春晚無疑是新媒體應用于電視文藝晚會的典范,觀眾熱情參與,實現了多屏互動,形成大屏帶動小屏,小屏反哺大屏的良性循環(huán)。
如今,“搖電視”已經不再是稀奇的電視互動手段,短短兩年時間,讓這種新媒體手段幾乎成了人盡皆知的互動方式。2017年年初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再次把“搖電視”利用得淋漓盡致,通過微信搖電視進入到參與頁面,與電視中選手、百人答題團一起回答問題,把參與性提到了很高的高度,用這種方式黏滯住觀眾,從而提高節(jié)目的收視率,提高廣告的到達率,一舉兩得。
2.高科技舞臺手段創(chuàng)新
電視文藝晚會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利用電視手段,將高科技應用于晚會的視覺效果中。2016年央視春晚在舞臺設計上就很用心,設計中使用了全息電子技術以及升降舞臺,這就讓電視觀眾在新鮮的視覺感受中被吸引,讓觀眾感受到創(chuàng)新。廣州分會場中,孫楠與機器人一起表演的《沖向巔峰》,科技感十足,機器人與無人機的參與,讓孫楠這個明星更受觀眾矚目。設想如果只有孫楠一個人的表演,一定不會產生如此好的效果,與二十年前的聯歡會沒有差異,更不會贏得這么多觀眾的眼球。其實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機器人、無人機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無論單獨看到機器人或者無人機都不會讓人有什么創(chuàng)新感,關鍵是在電視文藝晚會的舞臺上,明星、機器人、無人機在特定氛圍和特殊的環(huán)境的烘托下,產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內容貼近觀眾感情
電視文藝晚會的節(jié)目創(chuàng)作要注重整體協調與局部突出的縱橫相接,要有局部的突出節(jié)目作為點睛之筆,點睛就要靠內容,貼近觀眾感情就極容易被觀眾迅速接受,這方面尤其以感情積累、情感烘托作為創(chuàng)新點。
一首《常回家看看》觸動了多少人的動情點,抓住了全國億萬人的心,正是因為這首歌的內容實在是太貼近觀眾的感情了,撥動了兒女的心,更撥動了父母的心。凡是涉及團圓為主題節(jié)日的電視文藝晚會,親情、人情是必選話題,但是如何能從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創(chuàng)新,更是創(chuàng)新的難點所在。在歷年春晚的舞臺上,這種創(chuàng)新顯得尤為突出,1983年李谷一的《鄉(xiāng)戀》、1984年馬季的“宇宙牌香煙”、1989年趙麗蓉的《英雄母親的一天》、1998年王菲、那英的《相約98》、2014年黃渤的《我的要求不算高》、王錚亮的《時間都去哪了》都成了貼近觀眾感情的典范,回想從1983年第一屆春晚開始,不是每個節(jié)目都能被被觀眾牢牢記住,很多都已經被淡忘,凡是能被記住的,都是內容貼近觀眾感情的,一定是當年直戳觀眾情感線的節(jié)目,因此,觀眾的情感不斷變化,電視文藝晚會節(jié)目的內容也要隨之貼近、與時俱進的貼近平民,定會收到長久的發(fā)展。
電視文藝晚會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擁有著廣闊的市場和觀眾基礎,創(chuàng)新一定會提升電視文藝晚會的影響力,與媒體品牌一起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共同聯合跨界的重要途徑。
(編輯/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