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庇纱耍髨@小學承擔了深圳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主題學習的兒童閱讀課程建設研究”,確定了荔園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多閱讀、勤思考、善表達”的總體目標。如何幫助學生整合學習語文內容,是實現(xiàn)此目標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探索出了內容整合的“三招式”。
一、“選擇式”整合文本內容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遇到好的文本喜歡條分縷析,大到主題思想、謀篇布局、語言特色、寫作手法,小至一句含義深刻的話、一個重點詞、一個易錯字,甚至一個標點,都想一股腦兒教給學生,這樣看似面面俱到,教學效果卻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我們整合同一主題不同文本內容,選擇文本間的融合點,重點落實,使教學目標更明確,課堂效果也會更顯著。
1. 抓住一個問題
《日月潭》和《葡萄溝》是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以“家鄉(xiāng)美”為主題。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朗讀課文感知兩個地方的共同特點——“美”。然后,抓住“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美”這一主線索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閱讀、交流文中的關鍵語句,從而體會日月潭和葡萄溝不同的美。接著,順勢引導學生口頭表達:你認為家鄉(xiāng)哪里最美?從何見得?這樣學生不僅明白了文章主線,學會了抓關鍵語句的方法,也有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2.把握一種結構
總分總結構在三年級的課文中十分常見,需要學生重點掌握。我在教學《秋天的雨》一課時,先請全班學生齊讀第一段,再請各組學生輪流讀中間三段,接著請全班學生齊讀末尾一段,讀后引發(fā)思考:首尾兩段與中間三段是什么關系?分別起什么作用?學生在思考與交流中明白了總分總的結構,理解了作者謀篇布局的意圖。我還把《秋天的雨》與《富饒的西沙群島》這兩篇同是寫景主題的課文整合在一起讀,找出兩篇課文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力圖全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學生對全文總分總結構和構段方式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學以致用。
3.學會一種修辭
《翠鳥》一課中,作者仔細觀察,充分想象,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序、生動地展現(xiàn)了翠鳥外形的美。精讀課文第一段后,我又講了鄭振鐸寫的《海燕》一文,請學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讓學生在更豐富的閱讀材料中體會修辭之美、語言之美。接著,我出示熊貓、孔雀、大象等動物的圖片,引導學生用比喻句有序、生動地仿寫其他小動物的外形。這樣的訓練使學生能力得到發(fā)展,收到見木知林的效果。
4.習得一種策略
閱讀同一主題的文本時,“求同比異”的策略非常適用。學生習得這種策略,在以后的閱讀中便能舉一反三,提高閱讀能力。同一主題的不同文本,在主要角色、主要事件、表達主題、表現(xiàn)方式、語言特點等方面可能各有異同,教師在充分比較和考慮的基礎上,設計閱讀單,激發(fā)學生比較異同的興趣,引導學生形成今后自主比較同一主題不同文本的習慣。這樣的整合學習能充分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閱讀素養(yǎng)與表達能力。
二、“并列式”整合單元內容
每個單元同一主題的不同文本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整合單元教學內容,應以單元導讀課點出其共性,再針對不同文本的個性,尋找課內文本與課外文本的融合點,使學生每課都有不同的所得,到單元綜合實踐課再將這些所得聯(lián)系起來,形成單元內同一主題下并列的知識結構網和能力結構網。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文章都表現(xiàn)了人間真情,但《可貴的沉默》《媽媽的賬單》以對話為主表達父母深情,《七顆鉆石》《她是我的朋友》以動作、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主人公的赤誠愛心。這樣的合并、歸類、整合,能避免相同訓練點或近似主旨的重復,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習效果,在不同課文中提高學生不同方面的語文能力。
三、“螺旋式”整合學段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在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時,需要從學校層面進行統(tǒng)籌,把小學六年的語文教學看作一個整體,要把握好總的教學目標和每學期教學目標、每單元訓練點之間的關系,精簡課內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我校三校區(qū)統(tǒng)籌安排,分工合作,各備課組組長帶領組員們圍繞“多閱讀、勤思考、善表達”的指導思想進行集體備課,實現(xiàn)資源共享,高效管理。以四年級上冊八個單元內容的備課為例,北校區(qū)負責備第一、二、三單元,南校區(qū)負責備第四、五、六單元,西校區(qū)負責備第七、八單元。三校區(qū)各有側重,精準備課,再資源共享,各校區(qū)老師再根據(jù)課文內容有所側重,針對訓練點及補充材料的特點和學生情況進行個性化設計。全校六個年級分別設立正副組長二人,負責分工、統(tǒng)籌,調整各單元訓練點,從而使各學段的內容實現(xiàn)有機融合,使六年的素養(yǎng)目標實現(xiàn)螺旋式上升,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