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芳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西 撫州 344000)
肢體語言溝通對小兒護理的應用價值探究
吳淑芳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西 撫州 344000)
目的探討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抽取104例患兒,所有患兒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將104例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常規(guī)護理+肢體語言溝通)與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各52例。對比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及家屬護理滿意度。結果干預組患兒治療依從性、對治療操作的完全接受率分別為96.2%(50/52)、61.5%(32/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1%(38/52)、30.8%(16/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96.2%(50/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2%(37/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能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提升家屬護理滿意度,減少護患糾紛的發(fā)生,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小兒護理;肢體語言溝通;依從性
兒科是醫(yī)院內一個特殊的科室,多數(shù)患兒年齡較小,缺乏語言表達能力,不能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進行準確表達,臨床診治難度較大[1]。而且,多數(shù)患兒治療依從性差,影響治療操作的順利進行,部分患兒甚至需要中斷治療[2]。因此,在兒科護理過程中,采取積極措施,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從而改善其治療效果,就顯得至關重要。有研究認為,在兒科護理中通過針對性面部表情及肢體動作與患兒進行溝通,向其傳達感情,能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3]。本研究以兒科收治的104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肢體語言溝通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兒科收治的104例患兒,所有患兒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將104例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52例。干預組52例患兒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6.2±2.4)歲;疾病類型:20例為肺炎,11例為腎病綜合征,10例為特發(fā)性紫癜,5例為急性腎炎,3例為腦炎,3例為秋季腹瀉。對照組52例患兒中,男31例,女21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6.4±2.2)歲;疾病類型:20例為肺炎,14例為腎病綜合征,8例為特發(fā)性紫癜,4例為急性腎炎,3例為腦炎,3例為秋季腹瀉。兩組患兒性別結構、年齡結構等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guī)護理,內容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觀察、用藥指導等。干預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實施肢體語言溝通護理,內容如下。
(1)豐富面部表情:多數(shù)兒科患兒對醫(yī)院環(huán)境及醫(yī)護人員抱有一定的恐懼感,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保持儀表整潔,舉止穩(wěn)重大方,面帶微笑,以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與患兒進行溝通,使患兒感受到溫暖,提升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針對護理過程中出現(xiàn)情緒波動的患兒,護理人員不可出現(xiàn)不耐煩、焦躁等表情,而應采取積極措施轉移患兒注意力,比如適量“扮鬼臉”逗弄患兒,轉移其注意力,從而有效緩解患兒情緒。在與患兒進行目光交流時,通過眼神向其傳遞真誠、友善、高興、贊許等情感,以消除其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
(2)合理應用肢體語言:在與患兒進行交流溝通時,面帶微笑,輕輕撫摸其額頭或揉捏患兒雙手,消除患兒不安感與陌生感,促使其與護理人員構建良好情感,提升治療依從性;針對護理及治療操作過程中表現(xiàn)好的患兒,護理人員及時以豎起大拇指或贊許的眼神對其進行表揚,提升患兒依從性;針對服用藥物或注射藥物后出現(xiàn)哭鬧、掙扎等行為的患兒,護理人員輕輕撫觸患兒后背,以溫柔的態(tài)度和語言進行安撫。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標準 (1)治療依從性評價標準:以患兒干預后積極配合全部治療操作,且治療過程中未出現(xiàn)哭鬧、掙扎等行為,為完全接受;以患兒干預后在部分治療操作中較為配合,但仍是對一部分治療操作伴有抵觸心理,為部分接受;以患兒干預后抵觸治療操作,且在實施治療操作后一直哭鬧,情緒難以平復,為部分抵觸;以患兒干預后仍在治療過程中哭鬧、掙扎,導致治療無法進行,為完全抵觸[4]。(2)以自制問卷調查家屬護理滿意度,采用百分制,評分包括滿意、較滿意、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通過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對比 干預組患兒治療依從性、對治療操作的完全接受率分別為96.2%、61.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1%、30.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對比 干預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9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對比
表2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的對比
現(xiàn)階段,作為醫(yī)療護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兒科護理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這就給兒科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兒科患者大多年齡較小,缺乏必要的語言溝通能力,不能將自己的感受及想法準確表達出來,加上對醫(yī)院及醫(yī)務人員的恐懼,極易導致其在治療操作中出現(xiàn)哭鬧、掙扎等行為,治療依從性差,影響治療效果,需輔以良好的護理干預。
肢體語言溝通主要是指在特定環(huán)境下,通過自身姿勢及動作,將想要表達的信息傳遞給傾聽者的一種方式[6]。在兒科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適當?shù)闹w語言溝通,可向患兒傳遞真誠、友善、鼓勵、贊許等情感,提升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進而積極配合治療。有研究對兒科患者實施肢體語言溝通護理,結果顯示患兒接受率為96.7%[7]。本研究所用肢體語言溝通護理包括豐富面部表情、合理應用肢體語言。其中,溫柔、和善、豐富的面部表情能拉近與患兒之間的距離,進而加強與患兒的溝通,消除其緊張感、不安感;重視通過眼睛向患兒傳遞情感,使其感受到護理人員的真誠和熱心;適量的肢體語言,如輕輕撫摸患兒小手或額頭等,能幫助護理人員更好親近患兒,促使患兒處于放松狀態(tài),便于順利完成治療操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肢體語言溝通的干預組患兒治療依從性、對治療操作的完全接受率分別為96.2%、61.5%,明顯高于實施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的73.1%、30.8%(P<0.05),與文獻結果相符[8]。結果表明,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能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促使其接受治療及護理操作。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組、對照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6.2%、71.2%(P<0.05)。結果表明,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能提升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減少護患糾紛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能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改善護理質量,提升家屬護理滿意度,減少護患糾紛的發(fā)生,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1]鄧慧芳.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20(6):130-131.
[2]王小梅,陳芳,李莉.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的臨床價值[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3):379-380.
[3]張麗妍.探討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5,10(6):123.
[4]賈麗娜.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10):89-90.
[5]唐敦英.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探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18(30):4074-4075.
[6]王蘭春.小兒護理工作中肢體語言溝通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3,10(11):77-78.
[7]何素平.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臨床價值[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26):163-164.
[8]凌水英.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6):224-22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