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策展人李裕君簡稱“李”,藝術家黃志瓊簡稱“黃”。
李:作為參展藝術家,您怎么理解此次展覽的主題“物境——繪畫樣本研究計劃”?
黃:對物的存在樣式的視覺呈現(xiàn),“物境”的概念大概是一種可見可感知但又不能闡釋的東西。
李:請介紹一下您自己此次參展作品的背景情況。
黃:這次展覽的作品是近幾年創(chuàng)作的延續(xù)。作畫時我直接挪用了傳統(tǒng)山水畫里的形象,在這些重新組合的畫面里,被挪用的物像發(fā)生了變異,脫離了事物本來的屬性和原來的氣息。
李:在藝術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您堅持繪畫創(chuàng)作的理由是什么?
黃:我一直迷戀著繪畫。
李:讓您記憶較為深刻的作品是什么?有怎樣的感受和故事?
黃:構思與制作是一個由個人建立起來的工作方法和秩序。
李: 近期的創(chuàng)作,您在關注和思考或討論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黃:最近的作品里都有一只鹿,我知道這只鹿出現(xiàn)在作品中的頻率太高是危險的,因它在枯澀風景里的溫暖性,我暫時會保留鹿的存在。最近我老在想死后要去租一塊墓地的事情,假如墓地租期到了又沒人幫我的盒子去續(xù)租,他們會把我唯一剩下的“物”扔到哪里。死無葬身之地是不吉利的,而葬后被挖出來丟掉更有靈魂不得超生的詛咒。假如我們希望有一個永久的安身之地,唯一的選擇是在生前爭取一塊無期限的墓地。其他選擇就是直接把灰倒進河里或者別的地方。
李:在創(chuàng)作中,您怎么去思考和處理作品的“內(nèi)容”“形式”和“觀念”?
黃志瓊 《光源》 油彩丙烯 160cm×120cm
黃:這個是所有同行都要面對的問題。我很喜歡圖伊曼斯成功繞開這個問題的創(chuàng)作方法,里希特也解決了這個問題。問題是這依然是今天和后來的畫家所要回答的問題,我更相信顏料在畫家筆下轉換意義的概念,語言即內(nèi)容語言即概念、概念即內(nèi)容概念即語言。我用不同性質的顏料畫形象,這些顏料在畫布上發(fā)生生硬的碰撞,我用大量的時間讓顏料“合理”地結合。那種自然碰撞和人為調和后的畫面,產(chǎn)生了一種物質的時間感:風化的視覺效果,沉寂和孤獨。挪用自傳統(tǒng)山水里的樹木不合時宜地生長在荒漠之上。今日社會對文化、價值觀的暴力和破壞是我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和觀念。
李:每個人對作品的感受不同,您希望自己的作品帶給觀眾怎樣的思考?
黃:我一直認為一件繪畫作品的意義有超出畫家意圖的性質,我也不主張畫家把內(nèi)容或者思想強加給觀者。我把作品的內(nèi)容設置成中性的,解讀是針對凝視作品個體的個人經(jīng)驗和感受,我個人不喜歡簡單強迫性內(nèi)容的繪畫。
黃志瓊 《紅柳樹》 油彩丙烯 100cm×120cm
黃志瓊 《2017.02》 油彩丙烯 110cm×1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