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先祥
摘 要:近代報人群體是伴隨近代新聞報刊而生的知識分子群體,在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傳播主體的研究,傾向精英分子,偏重階級屬性。近代報人群體的研究視角,有助廓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全貌。在近代報人群體發(fā)展的四個階段,維新報人、革命派報人、新文化報人和早期共產黨報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各有側重,呈現(xiàn)多樣化特征。
關鍵詞:近代報人群體;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研究
中圖分類號:D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030-02
近代報人群體是伴隨著報刊等現(xiàn)代傳媒的崛起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新式知識分子群體。清末民初,在歐風美雨洶涌東進的形勢下,近代報人群體以強烈的趨新意識積極引介新思潮,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性思想理所當然地被報人群體所矚目。以《新青年》為核心的報人群體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持續(xù)發(fā)表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長期占據(jù)輿論中心位置,執(zhí)理論界之牛耳?!缎虑嗄辍放芍皇窃缙诒姸鄠鞑ヱR克思主義報人群體中的一個,當時正在從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周佛海就回憶說:“近一年來談社會主義的雜志很多,雖其中也有短命的,但是都似乎有不談社會主義,則不足以稱新文化運動的出版物的氣概”[1]。由此可見,近代中國報人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學界對近代報人群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趨勢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體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中的熱點話題,相關成果可謂汗牛充棟??v觀諸多成果,有兩個傾向比較明顯:一是“上”熱“下”冷,二是“內”重“外”輕。
所謂“上”熱“下”冷,是指在個體研究方面,偏重于上層精英,而忽略了中下層人士。如學界連篇累牘地論述陳獨秀、李大釗、戴季陶、朱執(zhí)信等個體精英對馬克思主義的傳介,而熊得山(《哥達綱領批判》中文版最早譯者)、董亦湘(陳云、張聞天入黨介紹人)、席石生(1920年撰寫《布爾塞維克主義論》)、張西曼(1918年就開始節(jié)譯《俄國共產黨黨綱》)等基層人物則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中難覓其蹤。
所謂“內”重“外”輕,是指在群體研究方面,立足傳播者內在階級屬性的多,著眼身份、職業(yè)等外在屬性的少。如眾多學者習慣性地將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群體劃分為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無政府主義者、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等,而根據(jù)身份或職業(yè)不同劃分成諸如海外華人群體、留學生群體、近代報人群體的則寥寥無幾。
筆者認為,出現(xiàn)這兩種傾向有一定的必然性。就個體研究而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一個由上層到底層、由精英到大眾的過程,上層的精英分子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中發(fā)揮了主導作用。就群體研究而言,階級分析法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透過馬克思主義傳播主體的活動,準確把握群體背后的社會根源以及決定群體活動的社會歷史規(guī)律。
然而,無論是從理論傳播的方法論要求來看,還是從理論本身所具備的真理性特質來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都需要精英和受眾的合力作用才能實現(xiàn)。因此,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史,必須堅持精英史觀和大眾史觀相結合。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主體、渠道、媒介及結果的多樣性,也要求史學研究必須超越階級屬性,更多著眼于身份、職業(yè)等其他屬性,這樣才能反映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生動性和理論上的深刻性。
應該說,目前學界已經開始注重從大眾史觀和職業(yè)群體視角來研究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史。如有學者從源頭上考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發(fā)現(xiàn)來華外國人群體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陳銓亞的《馬克思主義何時傳入中國》[2]、周子東的《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上海的傳播》[3]、唐寶林的《馬克思主義何時傳入中國》[4]、王也揚的《關于馬克思主義何時傳入中國的一個說法之誤》[5]、田子渝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綜述》[6]、孫建昌的《馬克思主義何時傳入中國考略》[7]等論述了西方傳教士最早在中國引介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日本學者石川禎浩從蘇俄、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關系角度,廓清了蘇俄和共產國際多個對華機構向中國輸入俄式馬克思主義的路徑,并特別介紹了維經斯基等人1920年前后在華活動情況。胡云霞等詳細論述了維經斯基在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具體行動,認為維經斯基作為第一位來華的蘇俄代表,成功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8]。
也有學者研究了過去一直不為人所重視和了解的海外華人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上的貢獻。黃慰慈、許肖生詳細介紹了旅日同胞、旅俄同胞以及旅法華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認為海外同胞是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的重要橋梁。他們還特別強調了旅日同胞在宣傳馬克思主義上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周其衛(wèi)、陳云云具體分析了旅俄華僑開展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緣由,并對旅俄華僑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做了論述[9]。王磊、王躍認為旅俄華工群體在十月革命后,以成立組織團體、創(chuàng)辦報紙等方式向國內大量傳播馬克思主義,指出《華工》周報的編輯張玉川被稱為“中國鼓吹廣義派主義(即布爾什維克主義)之首領”,“旅俄華工聯(lián)合會”則陸續(xù)派人回國宣傳十月革命。留學生群體也是海外華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10]。劉宏考察了留法學生對引進馬克思主義的貢獻[11],鄭紅娥、劉滿飛論述了留日學生在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國所發(fā)揮的主媒介作用[12]。王磊、王躍認為中國的海外留學生在20世紀初到五四時期,一直是向國內輸入馬克思主義的主力軍,他們至少從日本、西歐、美國、蘇俄等國家和地區(qū)向國內輸入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思想[10]。
綜上所述,從職業(yè)群體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問題,已經為學界所重視,也出現(xiàn)了極具學術價值的成果。但是,在對職業(yè)群體的研究中,作為近代化產物的報人群體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的特殊貢獻卻鮮有提及。
二、近代報人群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概況
近代報人群體自甲午戰(zhàn)后崛起,經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初,以維新報人為主體,報人群體為制度革新鼓與呼。第二階段是辛亥革命時期,以資產階級革命派報人為主體,報人群體為民主共和論而爭。第三階段是新文化五四運動期間,以新文化報人為主體,報人群體為民主科學啟而發(fā)。第四個階段是中共建黨前后,以早期共產黨報人為主體,報人群體為馬克思主義播而信。
世紀之交的第一階段,維新報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中發(fā)揮了開創(chuàng)性作用。梁啟超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自1902年開始,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等刊物上發(fā)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二十世紀之巨靈托拉斯》《中國之社會主義》《雜答某報》《社會主義論序》等文章,對馬克思及馬克思的一些思想作了介紹。
辛亥革命時期的第二階段,資產階級革命派報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中起了拓展性作用。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派報人是馬君武。馬君武是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派,并且提供了近代中國第一份關于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書目。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是革命黨人傳播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刊物。從1906年1月《民報》第2號上開始,朱執(zhí)信、宋教仁、廖仲愷、葉夏生等相繼發(fā)文談及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論著作,其中朱執(zhí)信被贊譽為“同盟會中真正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人”。
五四時期的第三階段,新文化報人群體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起了推廣性作用。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新文化報人以《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為陣地,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長期占據(jù)輿論的中心位置,執(zhí)輿論界之牛耳。此外,胡漢民、戴季陶、沈玄廬等國民黨報人也是這一時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力量,他們以《星期評論》《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建設》等刊物為媒介,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原理研究中國歷史和社會問題。
中共成立前后的第四階段,早期共產黨報人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起了革命性作用。陳獨秀正是在辦報辦刊中成為馬克思主義者,進而將《新青年》轉化為共產黨的機關刊物。李大釗最早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報刊新聞思想。毛澤東、蔡和森、李達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認識到報刊在宣傳革命思想中的作用。在早期共產黨人的推動下,《新青年》以及建黨初期創(chuàng)建的重要報刊如《勞動界》《向導》《中國青年》《前鋒》等,系統(tǒng)宣傳馬列真理,全面展開對敵斗爭,從而使黨的報刊成為播撒革命思想的主要喉舌,使黨的報刊工作成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
三、近代報人群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特征
近代報人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具有多樣化的特征。一是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近代報人群體,既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也有資產階級人物、無政府主義者,甚至還有立憲派人物。二是傳播渠道的多樣性。近代報人群體中,有人將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報刊從日本帶回中國,有人是從俄國帶回中國,也有人從美國、歐洲帶回中國。這也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東(日本)、北(俄國)、西(歐洲、美國)三個渠道。三是傳播內容的多樣性。在所有馬克思主義信息的早期傳播中,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共產國際相關的信息,與俄國革命和建設相關的信息,與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關的信息。四是傳播目的的多樣性。近代報人群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是緊跟輿論走勢為報紙銷量而為之,有的是為借鑒馬克思主義中自認為有用的東西,有的是做學理分析而為之,有的是效仿俄國而為之,有的是出于信仰而為之。五是傳播結果的多樣性。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近代報人群體,有的因為傳播而信仰,有的因為信仰而傳播,有的傳播后反對。
參考文獻:
[1]周佛海.實行社會主義與發(fā)展實業(yè)[N].新青年第8卷第5號,1921-01-01.
[2]陳銓亞.馬克思主義何時傳入中國[N].光明日報,1987-09-16.
[3]周子東.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上海的傳播[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唐寶林.馬克思主義何時傳入中國[N].光明日報,1998-04-03.
[5]王也揚.關于馬克思主義何時傳入中國的一個說法之誤[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2):85.
[6]田子渝.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綜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1(3):19-27.
[7]孫建昌.馬克思何時傳入中國考略[N].學習時報,2012-03-26(9).
[8]石川禎浩.中國共產黨成立史[M].袁廣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71-109.
[9]周其衛(wèi),陳云云.旅俄華僑對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J].雞西大學學報,2011(8):39-40.
[10]王磊,王躍.深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的若干思考——基于精英與民眾互動研究的視角[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3(1):143-151.
[11]劉宏.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對引進馬克思主義的貢獻[J].河北學刊,2001(6):98-101.
[12]鄭紅娥,劉滿飛.留日學生: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國的主媒介[J].零陵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