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素霞
(登封市中醫(yī)院 腫瘤內(nèi)科 河南 鄭州 452470)
多索茶堿治療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
韓素霞
(登封市中醫(yī)院 腫瘤內(nèi)科 河南 鄭州 452470)
目的 探討多索茶堿治療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登封市中醫(yī)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0例肺癌合并COPD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氨茶堿治療,觀察組則采用多索茶堿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多索茶堿治療肺癌合并COPD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多索茶堿;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療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以氣流受限,肺毛細血管及氣道炎癥反應主要特點的慢性疾病,其發(fā)病率較高[1],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全世界惡性腫瘤的死亡原因排名中居榜首,發(fā)病率為12%,5年生存率約為15%[2]。研究顯示,約65%的肺癌患者合并COPD,因此COPD被認為是肺癌的危險因素之一[3]。對于肺癌合并COPD的患者,由于COPD可以影響肺癌治療的預后,提高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及早采取措施對肺癌合并COPD患者進行有效治療則顯得尤為重要。多索茶堿具有抑制氣道炎癥反應、緩解氣道痙攣以及重塑氣道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討多索茶堿對肺癌合并COPD患者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收集登封市中醫(yī)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0例肺癌合并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合并高血壓21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2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患者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55.39±5.32)歲,病程6~23 a,平均病程(12.3±3.6)a;對照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患者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57.12±5.51)歲,病程5~27 a,平均病程(13.7±4.5)a。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入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給予氨茶堿(湖南泓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844)300 mg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采用多索茶堿(安徽恒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43182)300 mg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治療10 d為1個療程。
1.3 評價標準根據(j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指南》判定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癥狀明顯緩解,日?;顒硬皇芟拗疲挥行В褐委熀蠡颊呖人?、咳痰、呼吸困難癥狀稍緩解,日?;顒虞p微受限;無效:治療后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未見明顯改變或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定性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效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n,%)
2.2 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目前,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已位居惡性腫瘤首位[4],是一種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而COPD會損傷患者肺部氣道組織,引起呼吸功能受損,導致多種心肺疾病的產(chǎn)生。Young等[3]研究認為,COPD與肺癌之間具有相關性,是肺癌的危險因素之一,但兩者相互關聯(lián)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提高肺癌合并COPD的早期診斷率,同時針對性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有效延長患者長期生存率。茶堿類是廣泛應用于臨床上緩解氣道痙攣癥狀的藥物,其中以氨茶堿最為常見,但氨茶堿不良反應多,治療窗口窄,且起效時間較長,其療效并不十分顯著[5]。多索茶堿作為一種新型茶堿類藥物,目前對其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對照組運用氨茶堿治療,觀察組則采用多索茶堿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多索茶堿治療肺癌合并COPD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氨茶堿。
綜上所述,多索茶堿治療肺癌合并COPD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減輕呼吸道炎癥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Buist A S,Mcburnie M A,Vollmer W M,et al.Intemational variation in the prevalenee of COPD(the BOLD Study):a population-based prevalence study[J].Lancet,2012,370(9 589):741-750.
[2] Frusch N,Bosquée L,Louis R.Lung cancer,epidemiology and etiologic factors[J].Rev Med Liege,2007,62(9):548-553.
[3]Young R P,Hopkins R J,Christmas T,et al.COPD prevalence is increased in lung cancer,independent of age,sex and smoking history[J].EUR Respir J,2009,34(2):380-386.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2008年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8:214-221.
[5] 黃茂.支氣管哮喘治療藥物臨床應用[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3,18(1):16-19.
R 563.9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5.062
201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