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 周衛(wèi)東
必備品格: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維度
○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 周衛(wèi)東
編者按: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教學實踐或教學研究中,我們不僅要關注關鍵能力,更應該關注必備品格。數學必備品格有著一定的內屬結構且與關鍵能力之間有著相互交融、相互支撐的關系,在實踐中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則加以培養(yǎng)。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邀請?zhí)丶壗處熤苄l(wèi)東從小學生必備的數學品格的內涵、培養(yǎng)途徑策略以及實踐案例等方面分別撰文加以闡釋,敬請關注。
“核心素養(yǎng)”是當下教育界的熱點話題。經過文獻檢索可知,不同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都有自己的界定,從總體上看,他們往往以“技能”或“能力”來呈現,而我們國家將核心素養(yǎng)界定為“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亦即不但重視能力,還要重視品格,品格與能力同時成為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這一界定對核心素養(yǎng)價值與內涵的理解可以更加完整、更為深刻。
回到小學數學這門學科,其核心素養(yǎng)必然繞不開“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對于一線教師來說,這個話題看似有些宏大,其實又是不得不面對的、非常重要、必須重視的問題。目前,關于數學學科的研究大多圍繞關鍵能力展開,但對于“必備品格”,雖然感覺到有很大的研究價值與探索空間,但對其的關注與研究,基本上還屬于一片有待開發(fā)的未知領域。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明確強調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和真正價值,開始從國家層面更加深入系統(tǒng)地考慮“教育要立什么德,樹什么人”或者說“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問題,從本質上,就是關注“面向未來教育要培養(yǎng)怎樣的人”。其一,能力固然重要,但人的發(fā)展不僅需要能力,以“能力為重”,而且還需要品格,品格與能力共同支撐著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其二,品格與能力又互相支撐,能力應當有方向感、價值感,缺少價值判斷與學科意識的能力,很有可能讓這把“雙刃劍”的另一刃顯得單薄、缺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后勁。品格與能力是并列關系,更是交融關系,品格又具有引領能力發(fā)展方向的意義。數學同樣具有品格的意蘊,只有注重其品格的培養(yǎng)與提升,才能與數學能力相伴相生,相互融合,成為個體學科素養(yǎng)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反思當下的數學教育,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一是眼睛向外,訴諸于物,讓學生會做題,能考試,可應用,為升學而教,這是功利性和工具性的價值取向。第二種是眼睛向內,訴諸于人,以數學獨有的品性來“化”人,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練就一種數學的頭腦與眼光,能“數學地”觀察世界,這是數學教育的人文性價值取向。在長期的數學研究中,我們常常把數學所具有的學科品格,特別是數學的人文性、數學的哲學式思維等,只是作為隱含在數學知識傳播中的配角而鮮有關注,數學的工具性所衍生出來的功利性價值取向,使得學校教育中的數學日益成為各類升學考試中的一塊“敲門磚”。于是,在教學中,“就著知識教知識,圍繞考點炒知識”的現象并不鮮見,數學教育逐漸被降格為單一的“解題訓練”,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即使能掌握相關的概念、公式、定律、法則,即使能做題、考試,但未必能領悟數學的精髓,未必能養(yǎng)成數學的意識與眼光,因而未必能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yǎng)。
審視國內諸多較為權威性的相關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定義可見,或聚焦在核心素養(yǎng)的維度之一“關鍵能力”上,或把核心素養(yǎng)視為“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共同體而不加區(qū)別,沒有突出“必備品格”之于核心素養(yǎng)的獨特價值和意義。近年來,隨著對數學核心素養(yǎng)研究的漸次深入,已有不少團體、學者對“必備品格”有了一定程度的論述。比如東北師大校長史寧中教授把數學素養(yǎng)界定為:“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去分析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去表達現實世界”,這樣的論斷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核心素養(yǎng)結構中“必備品格”的意蘊;2016年9月13日,北師大核心素養(yǎng)研究團隊公開發(fā)布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認為素養(yǎng)可分為三個維度六個指標。其中,“科學精神”作為指標之一,而且又特別設置了“理性思維”作為二級指標。這表明在中國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中,不僅要關注關鍵能力的提升,也要關注必備品格的形成。
其實,在較早的歷史文獻中,我們也能見到一些相關數學必備品格的論述。比如華師大張奠宙教授所著的《數學學科德育》、上海徐匯區(qū)教研室的顧亞龍先生所著的《以文“化”人》、西南師大的黃曉琴先生的《數學教學的文化生態(tài)品格回歸》、南師大的李星云先生的《淺談小學數學學科品格的培養(yǎng)》等,有不少觀點或實踐經驗從不同側面、不同程度上,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小學生必備的數學品格”,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參考。
國外對數學品格的關注也不少。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曾說:“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yè)后若沒什么機會去用,一兩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銘刻在心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待問題的著眼點等,卻隨時隨地發(fā)生作用,使他們終生受益?!睈垡蛩固乖诿绹叩冉逃?00周年紀念會演講《論教育》中有這樣的話:“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蓖瑯樱跀祵W史學家克萊因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數學》中也可找到經典語錄:“數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發(fā)、促進、鼓舞并驅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這種精神,試圖決定性地影響人類的物質、道德和社會生活;試圖回答有關人類自身存在提出的問題;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盡力去探求已經獲得知識的最深刻的和最完善的內涵?!边@些經典論述,歷久彌新,回味無窮,深刻而形象地突出了數學對人們的觀念、精神以及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作用,突出了數學的品格價值。
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由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形成的共同體,必備的數學品格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學科所賦予學生的、獨特的、在明天的成人社會里仍然忘不了、用得上的學科品質。如果說數學的概念、公式、定律(知識性成分)包括所形成的各種數學能力是數學素養(yǎng)的物質實體,那么經緯其間的數學思想、理性精神、信念品質、價值判斷、審美追求、思維品質等深層次的因素,則是數學素養(yǎng)結構中的精神實體,這種蘊藏在知識性、能力性成分背后的觀念性成分應是數學品格的應有之意。而在這林林總總的品格要素中,我們認為,其間的數學意識、數學思想、數學情感與數學理性應該是“必備的數學品格”。
數學必備品格在數學核心素養(yǎng)結構中與關鍵能力是何種關系?筆者通過問卷、訪談的方式,經由一線教師、高等院校、科研人員參加的多層面的廣泛研討、征尋,同時借鑒美國數學學習委員會的“數學結構圖”、蘇洪雨和吳周偉提出的“要素框架”,搜集、整理出大致有這樣幾種結構圖式。
其一,冰山模式。認為數學核心素養(yǎng)由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構成。關鍵能力外顯于人的素養(yǎng)表層,是看得見、測得出的素養(yǎng),而數學的必備品格則隱藏于素養(yǎng)深處,且體量、能量、動量都要比關鍵能力大得多,是數學素養(yǎng)結構中起決定作用的部分。
圖一冰山模式
其二,樹苗模式。認為數學核心素養(yǎng)由數學雙基、數學能力與必備品格構成。數學雙基是樹苗生成的根須,數學能力是莖,而數學必備品格則是在莖之上生長出來的葉子,這樣,根、莖、葉同時構成了數學素養(yǎng)之“樹”。
圖二樹苗模式
其三,繩索模式。認為數學核心素養(yǎng)由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構成。數學能力與必備品格纏繞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伴相生,共同構成了數學素養(yǎng)的綜合體。
圖三繩索模式
上述三種模式雖然在形態(tài)上各不相同,但存在著共同的意蘊:第一,承認必備品格之于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第二,努力建構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在核心素養(yǎng)結構中的關系。盡管在具體關系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有爭論才有研究的空間,才有理論發(fā)展的可能。
必備品格的塑造、培養(yǎng)有別于關鍵能力,它不像培養(yǎng)能力那樣可以立竿見影、短期見效。一般情況下要遵循如下原則:
目標性原則。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展開的首要任務,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與預期效果都需要教學目標的指引,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具有整合和支配作用。在傳統(tǒng)應試教學的羈絆下,數學中的知識與技能等目標成為重中之重,而無形的必備品格目標被邊緣化,因此,數學教學想要厘清方向,必須在教學目標層面做出改進和調整,重塑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界”的教學目標。當我們把數學教學的目標聚焦一個完整的“人”、關注必備品格的養(yǎng)成時,就不會只滿足于讓學生學到幾個公式、幾條定理,而是把數學的精神價值、必備品格等要素納入教學目標框架之中,杜絕紙上談兵、形式主義的傾向,確保必備品格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學科性原則。著力培養(yǎng)數學的必備品格并不是說要培養(yǎng)專門從事數學研究的數學家。對于數學教學而言,“作為學科的數學”應該有別于“作為科學的數學”?!白鳛榭茖W的數學”,其核心目標是對未知數學世界的研究與探索;而作為“學科的數學”其核心目標并不是對未知數學世界的探索,不是研究數學本身(因為作為學科的數學,結論是已知的),而是基于對數學知識發(fā)展過程的“邏輯重演”。關注必備品格的教學,并不是要“另起爐灶”,而是提倡:不僅僅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而且在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體悟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受到數學理性精神的熏陶,逐步養(yǎng)成數學的意識與眼光,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涵養(yǎng)性原則。必備品格的教學拒絕直接灌輸、講解的方式,一般需借助于情境、事件、場域等媒介,施以“潤物無聲”式的浸潤影響,方可受到“潛移默化”般的育人效果。臺灣學者黃武雄在《學校在窗外》這本書中提出:“如果學校還有第三件事可做,那么這第三件事就是留白,留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創(chuàng)造、去互動、去冥思、去幻想、去嘗試錯誤、去表達自己、去做各種創(chuàng)作……”現實世界是數學學科得以不斷持續(xù)發(fā)展的源泉與土壤,學生通過多元化的、生活化的素材深度卷入學習,可以改變學生數學觀,促進數學品格涵養(yǎng)過程的生成。數學必備品格的涵養(yǎng),必須讓學生從幽暗封閉的窒悶氛圍中走出來,走向敞亮開放的新天地,讓學生在曼妙的數學學習之旅中,少一些耳提面命的疲勞,多一些溫暖而美好的純真記憶。
導向性原則。當下的數學課堂評價有一種不好的傾向:重知識技能達成評價,輕學習過程、學習情感體驗程度的評價;重教師教學基本功高低的評價,輕學生學習生長過程的評價,如此種種,造成一定程度上學習評價方式的偏向和對考試結果的依賴。因此,追尋數學品格的數學教學必須改變原有狹隘、功利的教學評價,建構人文性、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首先,要在“雙基”達成的基礎上深度探掘數學教學的品格涉入價值,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知識、情感、行為的整體變化,將數學教學評價內容的外延拓展開來;其次,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增值”效應,將“人”——學生納入評價值主體,重視學生的自主評價。只有建構人文性的教學評價體系,才能有效地為教學導向、護航,讓數學教育真在行走在健康、向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