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桐++李藍江++朱祥清++吳堅
摘 要:目的:對現(xiàn)今云南省青少年活體手腕骨骺發(fā)育情況進行研究,與現(xiàn)行的骨齡鑒定常用方法進行比較。方法:對已知年齡受觀察者進行手腕部普通X光平片觀察,根據(jù)結合葉氏骨齡評分法橈骨尺骨愈合情的分級,分析其特點,并與現(xiàn)行常用方法進行比較。結果:在被觀察者中男性實際年齡18.0周歲以上者有100例,其中有89例骨齡分析年與實際年齡相符,5例的分析年齡在16.0-18.0之間、6例在13.0-16.0周歲之間、4例在13.0周歲以下,實際年齡17.0-18.0周歲者有31例,其中25例的骨齡分析年齡在18.0周歲以上,2例符合實際年齡,3例在13.0-16.0周歲之間、1例在13.0周歲以下。實際年齡16.0-17.0周歲者有3例,骨齡分析年齡有1例在18.0周歲以上,1例符合實際年齡、1例在13.0周歲以下。結論:觀察得出云南少數(shù)民族青少年手腕骨骺愈合情況較云南漢族有所提前。
關鍵詞:云南?。磺嗌倌?;手腕骨齡;分析
中圖分類號:D9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6-0194-02
骨骺的愈合情況是評價生長發(fā)育速度的尺度和成熟衰老水平的標志,最早應用于醫(yī)學,后應用于運動員的選拔考察中。在司法鑒定領域中的運用始于上世紀90年代[1],隨著骨齡鑒定在司法實踐中的廣泛應用,一些問題也隨之呈現(xiàn)出來。例如被鑒定人員受到地域、民族、年代及飲食習慣的一些影響,使得其在骨骼的發(fā)育、骨骺的愈合以及骨骺愈合的發(fā)展進程方面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在鑒定工作中雖然運用統(tǒng)一標準,但當事人對鑒定結果方面仍存在一些爭議。如何準確對來自不同地區(qū)、民族的受鑒定人員進行骨齡鑒定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國內外學者對于骨齡評估也總結出一些方法,如計數(shù)法、圖譜法、計分法、計測法、TW3法等[2],但目前為止應用較為廣泛的仍然為CHN計分法[3],以及張繼宗等以北方人群為樣本所得出的骨齡分析方法。由于云南地處中緬、越、老撾交界,少數(shù)民族眾多,氣候復雜,飲食習慣差異等,可能使得云南地區(qū)的青少年骨骺發(fā)育以及愈合情況較之北方青少年存在差異,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會遇到運用上述方法結論不夠準確的情況。因以往的鑒定標準所選定的樣本均來自于北方,缺乏云南人群的樣本,故本文主要結合已知的被觀察者年齡,應用葉氏骨齡評分法[4]對云南省148例活體骨齡鑒定結果進行觀察及分析討論,并與其他地區(qū)的漢族同年齡段青少年進行比較,以便進一步找到較適合云南地區(qū)青少年骨齡鑒定的新標準。
1 研究對象
本課題樣本選自云南?。?995年—1989年出生的)16.0 -19.0歲健康(詢問無重大疾病史)青少年,2013-2015年間選定的被鑒定人中,134例男性,14例女性(女性均為少數(shù)民族);其中漢族95例,彝族21例,白族8例,回族4例,阿昌族3例,壯族3例,傣族3例,布朗族2例,苗族2例,德昂、納西、傈僳、哈尼、景頗、侗族各1例。
2 研究方法
(1)對樣本左手手腕部拍攝普通X光平片,根據(jù)年齡、性別、民族將被觀察者分為以下各組進行分析研究:男性組、女性組,漢族組和少數(shù)民族組以及16.0—17.0歲、17.0-18.0歲、18.0歲以上組。
(2)因葉氏骨齡評分法是根據(jù)骨化中心的出現(xiàn)時間來對骨骺的愈合情況進行分類,方法與張繼宗的研究方法一致且更直觀的將骨化中心出現(xiàn)的時間與分級對應,葉氏骨齡評分法閱片將手腕部橈骨、尺骨的普通X線平片愈合情況進行分期,依次為:A期:骨化中心尚未出現(xiàn);B期(萌出期):骨化中心剛出現(xiàn);C期(骨核期):骨化中心的輪廓清楚;D期(增大期):長骨骨骺增長到一定大??;E期、F期、G期(構形期):長骨骨骺逐步形成;
H期(近成熟期,尺骨成熟期)、I期(成熟期):長骨的干骺端融合開始、完成。按照上述標準對樣本的手腕部X線片的骨骺愈合情況進行觀察,結合葉氏骨齡評分法對于骨骺發(fā)育各個時期的變化將橈骨遠端骨骺愈合情況分為4級:1級為完全融合,融合線可部分或全部消失;2級為骨骺帽蓋著橈骨干骺端的一側或兩側;3級為橈骨骨化中心的尺骨關節(jié)面出現(xiàn)掌側面和背側面;4級為骨骺近緣為一致密白線;尺骨遠端骨骺愈合情況分為4級:1級為完全融合,融合線可部分或全部消失;2級為骨骺與尺骨干骺端等寬;3級為骨骺外側的尺骨頭清楚可見;4級為骨骺的最大徑等于或大于尺骨干骺端寬度的一半。
3 結果
經過對148例樣本手腕X光片閱片后得出以下結果,如表1-表5所示。
4 分析討論
4.1 手腕部骨骺愈合的特點
應用葉氏骨齡評分法研究觀察148例云南青少年手腕部X線片骨骺愈合情況得出以下情況(1)已滿18.0周歲:橈骨骨骺完全融合,融合線可部分或全部消失,尺骨骨骺完全融合,融合線可部分或全部消失;(2)16.0-18.0周歲:橈骨骨骺開始和骨干愈合,尺骨骨骺在橈側部分和骨干愈合;(3)未滿16.0周歲:橈骨骨骺的近緣分化為掌面和背面,尺骨骨骺的最大徑等于尺骨干骺端寬度的一半。
4.2 數(shù)據(jù)分析
根據(jù)表3、4可以看出在同一個體中存在橈骨與尺骨的分級并不在同一水平的特例,所以此研究所做的骨齡分析是結合橈骨與尺骨的共同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得出。
依據(jù)表3、表4可以看出39例少數(shù)民族男性尺橈骨的愈合情況中處于3級、4級的例數(shù)為零,但在漢族男性尺橈骨的愈合情況中仍有融合程度較低的個體出現(xiàn)。其中81例橈骨完全愈合的男性中有2名為實際年齡為16.0周歲的個體;在75例尺骨完全愈合的男性中,16.0周歲1例;17.0周歲23例;18.0周歲及以上個體為31例。這與張繼宗利用北方人作為樣本所得出的男性橈骨下端骨骺愈合年齡為17.0-20.0周歲、尺骨下端骨骺愈合年齡為18.0-20.0周歲相比可以看出,同為漢族個體的云南人,在尺骨下端的骨骺愈合情況中要有早于北方樣本的情況。
4.3 討論
(1)結合表1可以看出少數(shù)民族中骨齡分析已滿18.0周歲的36例,其中36例實際年齡均為18.0周歲及以上;16.0-18.0周歲2例,實際年齡與分析年齡相符;16.0周歲以下的個體1例,其實際年齡為19.0周歲。漢族中已滿18.0周歲的75例,其中有實際年齡16.0周歲1例,如圖2所示、17.0周歲23例、18.0周歲及以上的個體有51例;16.0-18.0周歲的5例,5例個體的實際年齡符合骨齡分析的結果;未滿16.0周歲的15例,15例中個體的實際年齡均超過16.0周歲,如圖1、圖3、圖4所示。并且表4中漢族男性有15例未滿16.0周歲,其中有9例的骨齡在13.0-16.0歲之間,6例在13.0周歲以下。在少數(shù)民族中只有一例未滿16.0周歲,可以用于提示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骨骺愈合情況要較云南地區(qū)的漢族有所提前的趨勢。
(2)張繼宗收集的北方漢族樣本[5]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橈骨近端骨骺完全愈合在17.0-18.0歲的分布比例為93%,19.0歲的分布比例為100%;尺骨近端骨骺完全愈合在17.0 -18.0歲的分布比例為90%,19.0歲的分布比例為100%。而云南地區(qū)的漢族男性橈骨近端骨骺完全愈合在17.0-18.0歲的分布比例為71.6%,19.0歲的分布比例為81.8%;少數(shù)民族男性的橈骨近端骨骺完全愈合在17.0-18.0歲的分布比例為92%,19.0歲的分布比例為100%。相比較而言可以看出張繼宗所采取的北方樣本得出的結論并不完全適用于云南地區(qū)的骨齡推斷。而采用葉氏骨齡分析法得出的結果與所觀察樣本的實際年齡更相符合,更適合于云南地區(qū)的骨齡推斷分析。利用葉氏骨齡分析法得出的橈骨近端與尺骨近端的年齡分布比例可以看出云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的發(fā)育要比漢族有所提前。云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發(fā)育早于漢族樣本,這可能與自身的遺傳基因或云南省的氣候、地域、光照、飲食等有著密切聯(lián)系。由于云南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使其各個地方的光照,溫度等均有較大差異;另外在飲食方面少數(shù)民族眾多,各族飲食文化習慣都有所差別,雖有大部分與漢族文化習慣相融合,但仍有其特有的風俗被保留。故比較云南省內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男性骨骺愈合情況可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男性相對于漢族男性普遍發(fā)育較早,手腕部骨骺閉合年齡較漢族有所提前,比較數(shù)據(jù)中少數(shù)民族男性和女性可發(fā)現(xiàn)女性骨骺愈合情況發(fā)育進程普遍早于男性。雖然均生活在云南省內,但各個民族的遺傳基因有所不同,所以共同生活在云南省的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在生長發(fā)育骨骺愈合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3)局限性及研究展望。由于本研究所需少數(shù)民族樣本較難取得,使得少數(shù)民族樣本量較少,統(tǒng)計分析量不足,為更全面的研究了解少數(shù)民族骨骺發(fā)育情況,我們將在現(xiàn)有基礎上,擴大云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樣本量,進一步研究南方少數(shù)民族在骨骺發(fā)育情況中與漢族的差別,以便可以在今后的司法鑒定工作中得到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繼宗,田雪梅.骨齡鑒定:中國青少年骨骼X線片圖庫[M].科學出版社,2007.
[2]王亞輝,朱廣友,喬可,等.X線骨齡評估方法研究進展與展望[J].法醫(yī)學雜志,2007,23(5):365-369.
[3]張紹巖,楊世增,黃耕培,等.中國人手腕骨發(fā)育標準—CHN法[J].體育科學,1993,13(6):33-39.
[4]葉義言,王創(chuàng)新,葉韜.中國兒童骨齡評分法[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5]張繼宗.法醫(yī)人類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