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
摘 要:煤礦水文地質類型與特征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煤礦水系、數量以及涌水量等影響煤礦開采安全的因素,進而為防治水安全以及中長期防治水規(guī)劃的制定提供支撐。本文從煤礦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的重要性以及特征等出發(fā)進行黑龍江煤礦與全國煤礦的綜合研究,為煤礦防治水提供支撐。
關鍵詞:煤礦;水文地質;類型與特征
中圖分類號:TD1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6-0177-01
煤礦水文地質類型與特征在煤礦開采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為煤礦的中長期防治水規(guī)劃的制定提供支撐,進而實現防治水安全。隨著煤礦水文地質劃分方法、原則等的不斷完善,煤礦防治水取得較大進步,但隨著煤礦開采的逐步深入,已經從淺部開采逐步轉入深部開采,礦井涌水量不斷增加,為煤礦防治水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因此,國家要求煤礦水文地質類型要不斷更新。
1 煤礦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的重要性
依據煤炭分布特征可將我國煤炭分布區(qū)分為華南、華北、西北以及東北四個個主要聚煤區(qū),由此可見,結合煤礦水系、數量、復雜程度以及涌水量等進行煤礦水文地質劃分有助于增強煤礦防治水工作的安全,對煤礦水文地質劃分勢在必行。
首先,煤礦水文特質劃分有助于結合煤礦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煤礦水系、數量、復雜程度以及涌水量等因素,將個別煤礦與大部分情況相似的煤礦結合起來,為煤礦的中長期計劃制定提供數據和理論支撐。
最后,煤礦水文特質劃分有助于結合煤礦水系、數量以及涌水量等相似的煤礦防治水策略,結合煤礦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煤礦防治水策略,為該煤礦的安全生產提供支撐。
2 煤礦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
煤礦水系、數量以及涌水量等是影響煤礦水文地質類型劃分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煤礦的水文地質類型劃分過程中充分考慮水文等因素,結合水文地質化分的原則和方法等進行劃分,為煤礦開采提供支撐。我國煤礦由12985個,其中參與煤礦水文地質劃分的高達11504個,由此可見,我國煤礦水文地質劃分范圍已經相當廣泛[1,2]。
依據礦井封閉情況和礦井開采特征將煤礦劃分為簡單型、中等型、復雜型以及極復雜型,依據調查結果劃分可知這些類型煤礦個數分別為6458、4141、827、78(如表1),其中,貴州、四川、山西等是我國煤礦總個數和劃分礦井個數最多的省,同時也是煤礦、國家和政府監(jiān)督的重點[1,2]。黑龍江與全國大部分省市相比,煤礦數量處于全國前6名。
3 煤礦水文地質類型的特征
從涌水量和富水系數進行煤礦水文地質特征分析,有助于煤礦依據涌水量、富水系數等進行防治水規(guī)劃和合理安排煤礦開采工作,為安全的采礦提供理論支撐。
3.1 涌水量特征分析
我國礦井涌水量已經達到71.7億m3左右,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省的實際排水量已經超過2億m3,占全國的 83.20%。內蒙古、黑龍江、陜西等省的排水量超過1000m3。由此可見,礦井涌水量在煤礦開采過程中不可忽視,黑龍江省的礦井涌水量比較大,處于平均水平。
礦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也是煤礦開采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這是因為最大涌水量與正常涌水量相差越大,越容易造成煤礦開采事故,需要采取措施應對煤礦開采過程中礦坑涌水問題,以保障煤礦開采安全。廣西省煤礦礦井最大和正常涌水量比例相差最大,已經高達3.02;湖北、江西、重慶等省的礦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比例在2~3倍之間;黑龍江、河南、內蒙古等省的礦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相差不大,約為1.7。對煤礦區(qū)域進一步劃分可知,礦井最大和正常涌水量相差較大的煤礦分布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qū),夏季多雨是造成礦坑涌水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礦井最大和正常涌水量相差不大的煤礦多位于大陸性季風氣候。
3.2 富水系數特征分析
礦井富水系數是在長期的開采過程中通過礦井排水量和同一期間的開采量的比值計算得到的,直接影響礦井涌水量的經濟評價。依據調查結果可知,廣西、湖北、重慶、四川等省是我國煤礦富水系數較高的地區(qū),大于5m3/t;黑龍江、寧夏、內蒙古等省的礦井平均富水系數較少,低于我國礦井平均富水系數(2.04m3/t)。
將富水系數與礦井涌水量對比發(fā)現:礦井涌水量與富水系數相關;氣候是影響礦井涌水量和富水系數的重要因素。
4 結語
通過對煤礦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以及特征等出發(fā)進行黑龍江煤礦與全國煤礦的綜合研究,研究認為:
(1)從煤礦的水文地質類型劃分來看,貴州、四川、山西等是我國煤礦總個數和劃分礦井個數最多的省,同時也是煤礦、國家和政府監(jiān)督的重點。黑龍江省的礦井涌水量比較大,處于平均水平。
(2)從涌水量和富水系數進行煤礦水文地質特征分析,將富水系數與礦井涌水量對比發(fā)現:礦井涌水量與富水系數相關;氣候是影響礦井涌水量和富水系數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武強,趙蘇啟,孫文潔,等.中國煤礦水文地質類型劃分與特征分析[J].煤炭學報,2013, 38(6):901-905.
[2]康世欣.我國煤礦水文地質類型及特征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 29(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