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梅霞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及觀察走訪,各個高校都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從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全面的思考與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獨特作用,真正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轉化為大學生的群體意識和自覺行動。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校園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0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4-0013-04
中共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轉化為大學生的群體意識和自覺行動,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容忽視。
一、基于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角檢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各個高校都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基礎性的工作,并把它作為培養(yǎng)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的重要載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從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角去看待高校校園文化,還是有不足的方面。本課題組走訪了近十所高校,通過登錄學校的網站,觀察校園文化的各種宣傳教育設施,了解學校的制度建設和校園文化的主題活動,走訪學校的教師與學生、問卷調查等方式。從筆者調查的情況看,存在幾個問題:第一,有的學校沒有校園文化建設規(guī)劃;有的學校雖然有規(guī)劃,但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在已有的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規(guī)劃中,一般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但具體規(guī)劃缺乏從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全面的思考與研究,缺乏系統(tǒng)的全方位的設計。第二,校園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宣傳活動目的不清,散亂無章;從筆者已調查的學校的教育宣傳活動看,缺乏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統(tǒng)的教育宣傳計劃和實施方案;校園文化活動的舉辦主體各行其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水平不一,沒有形成合力。有的甚至把校園文化活動等同于學生校園活動。第三,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不同步,甚至相脫節(jié),“兩張皮”的現象較為突出。第四,宣傳內容膚淺、手段簡單。在宣傳內容上,沒有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宣傳教育只停留在文件里,體現在宣傳口號中,簡單地貼幾張標語,舉辦兩場演講、歌唱比賽、再開幾場講座,就算是完成任務了,“應付”式的宣傳較為明顯,缺乏傳播力、感染力、影響力。以上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知和踐行。
2013年至2014年間,本課題組在廣州市范圍開展了一次“廣東高校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程度”調查。本次調查以廣東警官學院等四所高校在校生為樣本,發(fā)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查問卷》,分別調查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認知情況,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知行程度。共回收有效問卷367份。調查顯示,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了解程度大體令人滿意,選擇“非常了解”的占9.95%,選擇“比較了解”的占32.53%,選擇“了解一點”的占46.77%,選擇“不了解”的占10.75%。表明在學校的強化教育、社會的重點宣傳下,多數大學生自我感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程度不夠深。而在回答“您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嗎”時,選擇“非常信仰”的占15.73%,選擇“比較信仰”的占58.71%,以上兩項合計占74.44%,而選擇“不信仰”和“說不清楚”的分別占13.2%、12.36%。表明多數學生自認為是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然而,在問到“對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您有沒有存在言行不一、知行脫節(jié)的情況”時,有高達63.91%的人承認“偶爾”,而選擇“總是”和“經?!钡母髡?.51%、8.26%,但自認“從不”的只有22.31%。換言之,77.69%的人確實存在“說得到但做不到”的情形。這就從側面證明,現實生活中多數大學生還未能真正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其量還是停留在“認同”階段。
大學校園往往是各種政治思潮、政治主張、政治觀點匯集的場所,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取向呈現多樣性,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大學生的內心信念,做到“知行合一”,我們必須下大氣力建設好校園文化平臺。
二、校園文化在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獨特作用
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價值觀念、思想意識、校風、學風、教風等校園人的群體精神及其載體,它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轉化為大學生的“信仰”和自覺行動方面,具有其它載體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校園文化是側重感性的實踐教育,它與側重理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育共同形成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平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雖然只有24個字,但內涵豐富深刻,具有理論性、概括性、抽象性的特點。我們要讓理論轉化為學生的信念、成為自覺的行動,必須全面建設完善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從實踐、從認知到信仰的整個培育過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側重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全面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意義的理性教育平臺,促進學生的認知認同?!爸笔乔疤幔腔A,“行”是根本、是目的。校園文化是側重感性的實踐教育平臺,它是學校在長期發(fā)展中逐步形成,為全校教職員工認同并遵循,且具有本校特色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校風、學風、教風等校園人的群體精神及其載體,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媒體文化和環(huán)境文化。它通過倡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學精神,開展各種健康向上、內涵豐富、主題鮮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活動中,在尋找個人與集體、社會的結合座標的過程中,發(fā)生不同思維的碰撞,不斷整合自己的思想。它通過學校的制度文化,如校規(guī)校紀、校風教風與學風等方面的建設,發(fā)揮其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保障和促進作用;它通過學校的校園雕塑、園林綠化、墻報、櫥窗、電子顯示屏、校園廣播等物質環(huán)境來營造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氛圍,引導學生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不良文化。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中,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實際體驗、自我感悟,逐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到個體的情感、心理、價值觀念中,進而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實現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2.校園文化具有隱性教育的特點,在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更易為學生所接受并內化為自覺行為
所謂隱性教育是將教育內容隱含在創(chuàng)設好的教育情境中,使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某種思想、獲得經驗或做法,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方式。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的課堂教育不同,思想政治理論的課堂教育是顯性教育。理論教育的目標明確化,教育的內容系統(tǒng)化,教育的形式公開化、強制化。一般來說,理論教育的內容比較抽象和枯燥,若是教學方法使用不當、或是有的學生的自我價值保護的心理較強,就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抵觸甚至逆反心理。而校園文化則是通過訴諸情感,運用激勵、鼓舞、感染和督促的力量,通過開展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寓教于樂、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于其中,它淡化了學生們被動的受教育的角色意識,他們是活動的主體,在“自主組織、自主安排、自主探索、自主發(fā)現”中,獲取感受、體驗情感、接受教育、理解觀點、生成價值觀,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朝著教育者所引領的方向轉變,建構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個人價值觀。
3.校園文化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支持系統(tǒng)
大學的責任就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大學精神的思想基石,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淀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價值體系,學校精神一旦形成,能使群體的每個成員產生一種精神的認同感和歸宿感,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齊心協力,服從群體,服從大局;它能使學校每個成員都產生強烈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識和榮譽感,覺得自己的進退榮辱與群體息息相關。一所優(yōu)秀的大學,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時候,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落實到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環(huán)境文化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校園文化成為了校園師生的精神紐帶,它激勵廣大師生把振興祖國、強國富民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我們的共同使命;它激發(fā)師生的道德情感,促進廣大師生良好品行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奮斗方向、做人準則陶冶著師生心靈,在這種文化熏陶中成長的學生,就會深刻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即使遇到各種困惑和難題,也因為有了校園文化精神支持系統(tǒng)的支持而努力前行。
三、基于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文化建設思路
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既要幫助青年大學生在理論上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要使大學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悅納和認同,并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信仰追求自覺踐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觀念體系、知識體系向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信仰體系和自覺行動有效轉化,校園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平臺之一,筆者認為,其建設必須從當下存在的問題切入。
1.從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全面的思考與系統(tǒng)的規(guī)劃
我們需要審視,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學校的制度建設、環(huán)境建設是否彰顯并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層次、各領域,全局與局部是否相協調,宣傳教育、示范引領、實踐養(yǎng)成是否相統(tǒng)一,政策保障、制度規(guī)范、法律約束是否相銜接,校園文化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的育人平臺是否密切配合、形成了整體合力,對此,我們要系統(tǒng)規(guī)劃。一要解決學校各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溝通合作的“兩張皮”現象,建立一個黨委領導下各部門分工合作、統(tǒng)籌協調、集體行動的協同運行機制。二要整合教育載體,解決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不同步,甚至相脫節(jié)的問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緊密結合。一方面,文化活動組織者要加強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聯系,圍繞開展的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相互討論交流,共同制定校園文化活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要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活動中,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校園文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活動中既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同時也可以把課堂上講授的理論、知識滲入到各項活動中。
2.把握校園文化特點,充分發(fā)揮其隱性教育的功能
校園文化具有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不同的特點,在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不同,理應各自彰顯其特點。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教育,遵循的是無意識原則。所謂無意識的隱性教育,指的是不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識到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方案,自覺地在受教育者周圍設置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引導受教育者去感受和體味,使他們在滿足美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的同時,在沒有心理抵抗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社會心理學家沃爾斯特與費斯汀格的研究表明,當人們意識到別人正在試圖影響自己時,他們會懷疑別人的動機,進而懷疑信息的可靠性,從而使信息的影響作用降低;而如果人們認為信息傳達者無意影響自己時,心理上就不存在抗拒反應,對有關信息的接受性也增高,反而增加了影響的可能性。西方社會非常重視運用隱型德育方法,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的教育必須立體而豐富,既要有理論化、系統(tǒng)化、強制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也要有融思想性、趣味性、娛樂性于一體的無意識教育。校園文化是通過各種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精神的環(huán)境因素的綜合作用,于潛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緒,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是抽象的,我們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采取多種形式使之寓于學校精神中,溶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于一體,我們要善于把意識形態(tài)的學術話語、政治話語與日常話語進行轉換,要“接地氣”,這是校園文化發(fā)揮其功能的關鍵。
3.有效運用校園文化載體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所高校,校園文化載體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媒體文化和環(huán)境文化等,都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培育而成,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充分發(fā)揮這些載體的作用。
(1)充分發(fā)揮校訓的作用
大學校訓是大學精神的高度概括,大學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社會主義大學的校訓必須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目標一致,內容相通,高度契合。校訓因其與校園人的情感聯結,往往更易被學生認同,對此,一是學校要積極倡導與培育,使之成為全校師生的價值觀念與追求,并轉化成為可落實、可遵守、可評價的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二是要樹立踐行“校訓”的典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校園典范是學校精神的人格化,它可以集中反映出學校師生這個特定群體的精神面貌、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向人們顯示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做,從而使人們學有榜樣。三是學校領導、教師率行垂范。領導、教師必須是學校精神的集中體現者,這樣才能使學生真實地感到學校精神的存在,才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四是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政策導向。無論在宣傳教育還是政策制定,都要充分鼓勵表彰踐行“校訓”的師生,在宣傳策略上,要特別注意挖掘先進人物的典型事例。五是要會“講故事”,講好故事。通過一個個生動的、鮮活的發(fā)生在校園內的你我他的故事,幫助大學生形成對校訓的認同,使大學生在情感上接受它、親近它、喜愛它,從而使之成為自己的情感歸屬,自覺踐行校訓。
(2)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活動的作用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主要載體,校園文化活動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受到學生的歡迎。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一要堅持主導性原則,校園文化活動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傳遞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二要堅持多樣性與趣味性。多樣性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選擇,趣味性以提高活動的吸引力、增強學生的參與度。三要堅持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搭建活動平臺,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性理解和體驗,提高他們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社區(qū)、公司、福利院等去實踐、學習,體驗在不同環(huán)境下不同群體的生存滋味,并建立開展活動的長效機制。
(3)充分發(fā)揮校園環(huán)境文化的作用
環(huán)境文化對大學生具有“春雨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我們要把校園的綠色文化、標語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墻壁文化、教室文化整合起來,使各種文化之間相互配合、相得宜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一要讓學生作為環(huán)境文化建設的主體參與其中,要讓學生們在建設中灑下汗水、閃現智慧,感受自身價值的存在和創(chuàng)造的幸福,從而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華。二是環(huán)境文化建設要回歸其隱性教育的本質。標語的設計既要考慮設計的目的,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感受,考慮它與周邊環(huán)境其它因素的關系,同時一定要適度。
(4)充分發(fā)揮媒體文化的作用
我們必須掌握新興媒體的各種運用形式和功能特性,及時主動地將其運用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工作中來。一要有效運用校園論壇、微博、微信、QQ等社交網絡了解學生興趣愛好、思想動態(tài)、熟悉學生群體的話語體系;二要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利用新媒體,要用其厚實的理論功力、動人的語言魅力,良好的品格、滿腔的熱情與學生溝通,真正承擔起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