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海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類似的困惑:孩子就是愛吃各種小食品,比如辣條、可樂、薯片,甚至是一些三無產品,但就是不好好吃飯。作為家長可能對孩子說過不只一遍,但是小家伙們往往難以抵擋這些食物的“絢麗色彩”“迷人香氣”和“美味誘惑”。特別是那些課后時光,上下學路上,更是大人們管理的“空白地帶”?,F在生活水平高,孩子們兜兒里都有點兒零花錢,買什么吃什么,家長有時候還真管不住。
這些小食品雖然讓孩子的味蕾得到了滿足,但是對于健康來說卻并沒有益處。偶爾為之,也許無妨。就怕小朋友養(yǎng)成了挑食、不愛吃飯的習慣,造成身體素質變差,抵抗力降低。這就需要家長、教師和學校都了解一些營養(yǎng)飲食的相關知識,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正面的引導。
從2014年開始,筆者作為一名食育志愿者,跟隨志愿者團隊在山東省的50多所學校中開展了200多場公益食育課程。從城市到農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當我們的志愿者在課堂上用通俗的語言、靈活的方式,講解飲食健康知識的時候,孩子們的眼睛都“亮”了。書本上死板的健康知識,被志愿者老師用各種道具展現出來,生動而有趣,讓同學們聽得入迷。
“老師,可樂居然含有這么多糖?”“老師,不吃早餐原來會影響學習成績?”“老師,酸酸乳竟然不是牛奶……”孩子們的求知欲望被紛紛調動起來,逐漸明白了甜飲料、乳飲料、零食對于身體健康并不好;明白了蔬果魚肉種植培育過程的艱辛,家里掌勺大廚付出的心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也明白了營養(yǎng)的飯菜也能好吃、有滋味。同學們回家以后,也跟父母分享了自己學習到的健康知識,而食育課程也更加受到學校和家長們的歡迎。
志愿者老師在設計課程時,會結合當地的飲食習慣和特產食材,讓孩子參與到播種、澆水、施肥、除草、收獲的全過程。讓孩子更深地體會到食物的來之不易。
食育課堂也有更加有趣的“做飯”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在家中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寶貝,往往體會不到家長為自己的成長所付出的努力。參與做飯,比如孩子動手自己做水果蔬菜拼盤,既能發(fā)揮孩子的想象力,還可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再如讓孩子參與制作花樣面食、烘焙糕點等,可令其愛上自家廚房做出的口味清淡、有益健康的食物。在制作食物的課程中,孩子們也可學會團隊協作,與人共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食育活動的推動過程中,我們志愿者也曾遇到學校不配合、不理解的情況。但是,隨著食育理念的逐漸推廣,如今很多學校已經認識到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希望社會各界能一起努力,為祖國的下一代建立科學的飲食結構,促使大家養(yǎng)成健康、規(guī)律的飲食習慣和正確的生活方式。
應知:食育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