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清
20世紀的語文教學是素質(zhì)教育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語文能力是指學生掌握語言文字工具并能正確地理解運用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運用。作為一名教學改革探索和學習的教師,我的感觸很深,下面就談談自己的教學感觸。
一、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習語文的樂趣
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天真無邪,懵懵懂懂,就像等待著我們?nèi)v扶,去指引。作為一名教師,應具有一顆童心、愛心和智慧的思想去引導學生,讓學生不斷健康長大,展翅飛翔。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和喚醒,對于孩子我們應多鼓勵、肯定他們,讓他們有學習的自信心。記得我教一年級時有個小女生課堂上很愛講話,去弄別人的東西。我采取各種辦法來制止,如經(jīng)常給她調(diào)座位,點名批評她,效果不大??捎幸淮挝姨釂枺骸靶∨笥?,當春天來的時候,你是怎么感覺到的?”她競筆直地舉起小手,于是我就點名叫她回答,她奶聲奶氣地說了,還回答得不錯,我及時表揚她,并給予她寬容和期待的眼神,以后也特別關注她,比如她的字寫得稍不錯,稍工整,就贊揚她,她的父母來接她時,也當面表揚,肯定她聰明,說說她今天哪些方面做得好,上課也經(jīng)常提問她,鼓勵她說,漸漸地,她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學生,好像很歡迎我來上課似的,經(jīng)常舉手回答問題,大聲朗讀課文,學習成績也變成了優(yōu)秀。
我想,作為一名引導學生的老師,作為一名班主任,應該時刻關注著學生,把他們緊緊團結(jié)在我們的教育引導下,給予他們學習的動力和力量,放開他們成長的翅膀。
二、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教學,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
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目標得以達成,最終讓學生有收獲,有發(fā)展。在學習中只有讓學生的各種感官全方位參與學習,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
比如教學一年級的拼音和識字ao、ou、iu時,我先輕裝上陣,讓學生跟老師學嘴形滑動,學會讀這三個復韻母的發(fā)音,接著讓學生學會四聲音調(diào),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拼讀。拼讀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在拼讀的教學中,我以學生自己試拼、展示拼讀、小老師領讀的方式來進行,這樣的過程主要是經(jīng)學生的自我展示、自我欲試的比賽讀來突破完成教學的,接著是拓展延伸教學,我事先準備好些常見的超市購來的東西和有相應名稱的拼音卡片,讓全班學生試拼拼音卡片,拼對了叫一個學生幫助拿出相應的物品,這樣就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趣味性,從而也鞏固、拓展、延伸了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這節(jié)課就這樣緊湊地按目標完成了任務,效果收獲很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記得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課文時,課文比較長,且戰(zhàn)火硝煙的年代離我們已相去甚遠,這篇課文要怎么才能讓學生有感受、有體會呢?課文的開頭是描寫戰(zhàn)斗場面的激烈和殘酷,接著邊寫周圍的場面邊寫白求恩大夫的表現(xiàn)和反應,從而突出白求恩搶救傷員的忘我精神和他那種大無畏瞑的無產(chǎn)階級精神。我是這樣教學的:先讓學生熟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叫學生找出描寫戰(zhàn)爭的詞語,讀一讀,懂得這兩段寫了什么,接著讓學生看了一段與該段描寫相合的戰(zhàn)爭場面的錄像,再用這些詞語說一段話。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體會感悟當時的戰(zhàn)爭。接下來,讓小學生邊讀課文邊找出、畫出白求恩的處境和他是怎樣做的。然后學生邊匯報邊朗讀感悟,教師做相應的引導理解一些詞匯,通過這些感悟后讓學生說說“手術臺就是陣地”的理解,從而明白白求恩不顧自己的安危搶救傷員的無產(chǎn)階級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讀課文,把感情升華,接下來布置拓展延伸內(nèi)容:回家去查一查有關白求恩的材料。通過該教學,學生的感官、思維、讀書能力全調(diào)動起來了,這篇課文讀起來就不難了,變成了一幅活的場景,白求恩也就在現(xiàn)代幼兒心目中印下深深的印象。
三、課內(nèi)外相結(jié)合,抓緊時間,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個人的學習如果僅限于一定的場所、一定的時間那是不可能的,學生的學習如果僅限于校內(nèi),限于課內(nèi),那是更不可能。因此,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應該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課外學習,讓學生視野打開,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我一般采取以下的做法:
(一)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能力。在上新課前,我一般都讓學生自己先預習課文,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會讀書的機會和環(huán)境。
(二)寫一張字,培養(yǎng)良好的書寫習慣。
(三)讀一篇文章,摘抄幾個文中的好詞好句。每周交流一次,有時給小組同學讀讀你的文章;有時進行講故事比賽,看誰講得好;有時把你覺得有意思的故事感受用幾句話寫寫,再讀給小組同學聽。這種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視野,使學生之間在交流中互相促進,更是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長期堅持對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大有益處。
(四)把當天發(fā)生的事用幾句話以日記的形式記下來。低年級的孩子因為積累少,日記不知怎么寫,要不然就寫得空洞,內(nèi)容貧乏。我就適當為孩子設計一個可讓其發(fā)揮的點:有時用有趣的課文引發(fā);有時用活動,如游戲、春游、秋游、觀看電影;有時利用自然景物如天氣、周圍景物的變化;有時利用班級的突發(fā)小事;有時利用當天碰到、看到發(fā)生的事情;有時會組織交流學生中寫得好的日記。我們要善于尋找令孩子感興趣的熱點,這樣孩子會從沒得寫到有得寫,從寫得空到寫得有趣,意味深長。
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教師應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持之以恒地從一點一滴做起,積少成多,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最富有的人、最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