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琛
時代在日新月異地發(fā)展,各行各業(yè)都隨之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教育領域也不斷被各種浪潮所裹挾。尤其是近年來多媒體網絡的介入,更是極大地影響了教育領域。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授課方式——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層出不窮,這讓許多處于教學一線的老師不知所措。事實上,形式固然很重要,可最終是為教學對象——學生服務的。在各種教育浪潮的席卷之下,我們更該站穩(wěn)腳跟,保持清醒的頭腦,思考自己的學科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么?什么才是本學科最重要的?在這種形勢下,核心素養(yǎng)概念被提出。鄭國民老師指出:“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睂φZ文學科來說,它們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當然,這些概念目前看起來比較高大上,要讓它們落到實處,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還需要廣大一線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下面先談談對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理解。
語言建構與運用處于核心素養(yǎng)四個層面的第一位,因為語言運用能力是所有語文能力的基礎。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很多人都覺得,母語人人都會說,還需要教嗎?基于這一原因,在具體教學中,語文工具性的一面常常被我們忽視,或者有人簡單地認為張口說話、回答問題就是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部。能開口說是必要的,不過這一點只應該作為最低層次的要求。我以為,既然語言運用是一種語文能力,那么我們就應該看向更高的目標。學生不僅要運用,更應該能在今后可能遇到的情境中運用。語言本來就是在日常交際中運用的,它是活的,將語言還原到生活,相信學生會更加熱愛語文課堂,也會從中獲益頗多。核心素養(yǎng)一覽表中提出“能通過梳理和整合,將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富有個性的具體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也就是說,在運用語言之前應該有積累。這讓我想起春秋時期先人們在重要的社交、宴會場合都會引用《詩經》來表達看法,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能夠做到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化為己用,脫口而出,當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積累建構和運用應該是兩條同時并行的線,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邊建構邊運用,運用后再次建構。
核心素養(yǎng)的第二方面是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我對一覽表中的解釋加以概括,大致就是要求學生在面對生活和文學作品時,能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能夠發(fā)現文學和語言的運用規(guī)律,并可以用口頭或書面語言表達出來。學生的這種能力不會憑空出現,它是在一堂堂語文課的問題引導中形成的,是在一本本書的閱讀思考中積淀而來的。思考也是一種習慣,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這種語文習慣。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要求學生能體會漢字及作品的美感,分析作品的美學風格并進行創(chuàng)造。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更多注意的是分析作品的美感和美學風格,而對于漢字的美感,教師們往往因為各種原因重視度不高。關于漢字之美,教學中應普及漢字造字法等漢字知識,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的來歷。我國文字中最初的象形字、指事字都極具形象性,是我們先人的智慧結晶。本人在文言文教學中,經常會補充一些漢字的甲骨文或金文形體,包括漢字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關聯(lián)。學生對這些內容非常感興趣,學生了解得越多,越能體會先人造字法中的智慧與漢字的美感。
最后一方面是文化傳承與理解,要求學生能夠認同、傳承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并能理解、包容、借鑒其他民族地區(qū)的文化。這一內容的提出極具現實意義,國家之間談核心競爭力,其中文化的競爭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回過頭來真正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傳承文化,我們首先要讓他們了解、喜歡上我們的文化。
針對上述對核心素養(yǎng)各方面的理解,接下來談談在我看來,為了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中可以進行的嘗試。
一、情境演練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在課堂中要為學生提供可以運用語言的情境。比如找別人募捐時怎么表達?向人介紹自己的某種想法時怎么說?事實上,這種做法并不新鮮,許多歐美國家的母語教材都十分重視學生在社會情境中的語言運用。比如《美國語文》第三課“有趣的故事”第一篇文章的課后習題:“類似Amnesty International 的組織致力于喚醒人們對世界范圍內的不平等的意識。利用因特網或圖書館了解Amnesty International及其發(fā)表的宗旨。將你的調查結果在班里作一個報告?!边@里涉及到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其中一種就是運用語言的能力——做報告,這是為學生今后踏入社會做準備。同樣,我們可以模擬學生踏入社會后可能遇到的各種情境,比如模擬法庭、模擬面試等。
二、素材分享會
靈活運用語言的前提是腹中有物——積累語言素材。對于語言材料的建構也可以分情境進行,積累不同場合、情境可以用到的材料。當然材料種類可以很多,如常用古詩文中的名句、名言、機智問答故事,甚至網絡上的一些“神回復”、段子等。在最開始積累的時候,教師可以加以引導,教給學生哪些東西是常用的,可以怎樣進行積累、運用。學生學會后,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主積累,教師可以定期舉行“素材分享會”進行交流。最重要的是,學生積累完語言材料后,要及時給出情境訓練的題目,讓他們覺得不是在死記硬背,積累的東西是可以在情境中起到作用的。
三、整本書教學
單篇文章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是有局限的,因此,可引入整本書教學。低年級時,選擇簡單的但有一定思想性的作品。待學生有一定成長,可以選擇難度更大的作品。教師在進行整本書教學時,可以分章節(jié)留問題給學生,讓他們或個人或小組進行探討匯報;也可以由學生在讀過某章后自己提出問題,撰寫小論文。最后,在整本書讀完后,針對全書的某一問題完成一篇長論文。與閱讀單篇文章相比,讀整本書需要學生有閱讀的整體觀,還要關注細節(jié)、各章節(jié)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當然也更有利于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yǎng)。
四、專題教學
人類對于零散的東西,注意力不會太集中,要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就更難。采用專題式教學,將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利于學生自主發(fā)現規(guī)律。比如講“親情”這一話題,傳統(tǒng)教學可能就是一篇篇文章講下來,教師教給學生每一篇的特點、亮點等。在專題教學中,我們也會引入不同的文章,如古人的文章、今人的文章,又可以引入不同文體的文章,如記敘文、散文等。這些文章是同時給學生的,學生要進行比較閱讀?;卮鸾處熖岢龅囊龑詥栴}:這些文章表達上有什么區(qū)別?共同點在哪兒?你認為哪些寫法是我們可以用到自己文中的?等等。然后進行總結,最后學生練習,修改。通過這樣的專題式整合教學,學生更容易有自己的發(fā)現和思考,從而提升思維品質。
五、民族文化的比較教學
為了讓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并學習、借鑒外國文化,在教學中可以將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比如學習反映自然風光的詩,可以拿我國的山水詩、日本的俳句、西方的相關主題的詩進行比較,比較出異同,比較出風格,比較出優(yōu)劣。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同時也讓學生開闊了視野,了解了別國文化。
六、讀經教育
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精華的部分,比如“四書五經”,應提倡讓學生熟讀成誦。大家都知道啟功先生是著名的書畫家、教育家、國學大師,實際上他也是文物鑒定家。曾經有人質疑他:你怎么就知道哪一件文物是真的?啟功先生回答:我見過真的啊。同樣的道理,要讓學生能夠鑒別文化的好壞,先要讓他們品味到真正好的東西,這一點當然也需要從小做起。我們完全可以抽出一小部分語文早讀和上課時間,讓學生誦讀經典。低年級從《三字經》《聲律啟蒙》開始,高年級讀《論語》《道德經》等等,當然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日積月累,學生一定會對中華文化產生親近感。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見,其實核心素養(yǎng)的四方面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很可能一種活動可以同時培養(yǎng)學生多種素養(yǎng)。它的提出,其實就是為我們撥云散霧,讓我們在教學中直指本質,抓住關鍵?!敖虩o定法”,語文教學更是如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完全可以大膽嘗試。路有千條可選,目標只有一個——為社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