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E.S 姚思宇
本田新能源如何在中國占據(jù)一席之地
撰文/N.E.S 姚思宇
“Honda預計在2030年左右實現(xiàn)全球汽車銷量總數(shù)的2/3為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及零排放車型,目前也正在加快推進相關技術的研發(fā)?!盚onda社長八鄉(xiāng)隆弘在發(fā)布會現(xiàn)場信心十足地說。Honda執(zhí)行董事兼中國本部長水野泰秀更進一步提出,“Honda計劃于2018年推出中國市場專屬的電動汽車”。Honda加速電動化,尤其是加速其在中國市場電動化車型投放的決心是堅定的,目標更是遠大的。
4月19日,上海國家展覽中心8?2號館的Honda展臺上,CR-V銳?混動的全球首發(fā)吸引了在場媒體的長槍短炮。這或許進一步印證了Honda兩位高管的發(fā)言。
那么,問題來了,Honda新能源如何能夠在中國占據(jù)一席之地?此前,Honda提出到2020年增加在華生產(chǎn)混動車型,爭取混動車型在新車銷量中占比50%,并將至少向中國市場陸續(xù)推出6款新車。但目前,該公司的電動化比例僅為5%。留給Honda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想要立足中國市場,首先要面對的是技術路線問題。眾所周知,最受中國市場歡迎的還是純電動車型。在這一領域,Honda要面對的除了有中國自主品牌,還有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Leaf。在腹背受敵的狀況下,Honda于今年2月宣布與日立汽車系統(tǒng)有限公司簽署基本協(xié)議,建立合資公司。新公司主要負責電動汽車專用電動機的研發(fā)、生產(chǎn)及銷售工作,而產(chǎn)品則分別由日立在美國肯塔基州和中國的兩個工廠生產(chǎn)。
與純電驅動相比,Honda在混合動力方面的技術則更契合其遠大的目標。Honda目前推出的三套混合動力技術,已經(jīng)完全無需擔心豐田的專利封鎖,匹配在小型車的單電機混動系統(tǒng)(i-DCD)、中型車的雙電機混動系統(tǒng)(i-MMD)以及大型車的三電機混動系統(tǒng)(SH-AWD),基本能夠滿足市場對產(chǎn)品類型的需求,而其中應用i-MMD系統(tǒng)的雅閣混動版率先在國內推出,并在今年3月單月銷量超1000輛。
突破技術壁壘后,產(chǎn)品布局將是Honda的第二關,在混動方面Honda無需擔心,從A級到B級再到SUV車型均有涉獵,但在純電動方面要面對的情況就復雜很多。目前,國內市場上,電動汽車的兩極化日益明顯,尤其隨著補貼退坡加速,自主品牌更加注重往小型化發(fā)展,而一些新進企業(yè),憑借其背后強大的資本支持,則更多瞄準特斯拉,爭相推出電動超跑。對此,Honda將如何面對?在此次發(fā)布會上,多位高管均未有明確說明。
在記者看來,Honda主推哪種產(chǎn)品進入中國是其能否站穩(wěn)腳跟的關鍵之一。
按照市場需求,小型化必定是首選。那么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價格問題。從目前情況看,購買電動汽車的用于多數(shù)被迫于號牌限制,所以這部分消費者對價格就更加敏感。如何降低車輛成本尤其是電池成本,成為Honda未來2~3年最大的挑戰(zhàn)。
2020年,中國將全面取消補貼政策,所以2019年必將成為跨國公司逐鹿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最后關頭,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Honda需積極推進電池等核心零部件的國產(chǎn)化,以更加親民的價格為消費者提供混合動力車型。與此同時,Honda也必須充分活用中國研發(fā)功能,加速推進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研發(fā)。此外,與中國企業(yè)合作,共同推進IT化、智能化新技術的開發(fā)也是加快步伐的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