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歡,王小月,吳福霜,王芙蓉
(1.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湖南 長沙 410205;2.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4*通信作者:陳 歡,E-mail:20279767@qq.com)
長沙市公交車司機心理資本、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
陳 歡1*,王小月1,吳福霜1,王芙蓉2
(1.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湖南 長沙 410205;2.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4*通信作者:陳 歡,E-mail:20279767@qq.com)
目的 探討長沙市公交車司機心理健康水平與心理資本、應對方式的關系,了解公交車司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為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提供理論支持。方法 于2016年6月-8月,選取220名長沙市公交車司機和1 218名長沙市社區(qū)人群,通過現場調查的方式,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資本問卷(PCQ)和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CSQ)進行施測。結果 ①長沙市公交車司機SCL-90總均分高于社區(qū)人群和常模(P<0.01),尤其軀體化、強迫癥狀、敵對、精神病性(P<0.01)和偏執(zhí)(P<0.05)評分高于社區(qū)人群和常模;②公交車司機的積極應對方式(PC)評分高于社區(qū)人群和全國常模(P<0.05),PCQ中自我效能和韌性評分均高于社區(qū)人群(P均<0.05),且其PC評分與PCQ中4個維度評分呈正相關(r=0.237~0.409,P<0.01),與SCL-90中9個因子評分呈負相關(r=-0.402~-0.319,P<0.01);③心理資本中的“希望”(β=-0.320,t=-2.049,R2=0.294,P<0.05)和積極應對方式(β=-0.299,t=-1.669,R2=0.294,P<0.01)對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預測作用。結論 公交車司機是身心疾病的高危群體,改善這一群體的心理資本和積極應對方式,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公交車司機;心理健康;心理資本;應對方式
心理資本即個體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tài)[1]。國內外學者基本上都是圍繞心理資本的內涵、影響因素和作用等展開研究[2-4]。有研究發(fā)現,心理資本與薪酬、工作滿意度等呈正相關,與工作倦怠和離職意愿呈負相關[5-6]。應對理論認為,人們對刺激不同的認知判斷以及由此產生的應對策略和行為方式,將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的個體更傾向于采取積極的特質應對方式,而有心理障礙的個體則傾向于采取消極的特質應對方式[7]。公交車司機這一職業(yè)的人群需要面對很多負性應激事件,其職業(yè)壓力越大,越容易采取消極應對方式[8]。甚至軍隊駕駛員的特質應對方式也較一般人群消極[9]。心理健康并不僅僅是指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更是要去主動獲取積極的心態(tài),這與心理資本概念的出發(fā)點是一樣的。過去針對心理健康研究最多的仍然是學生群體[10],對公交車司機的研究相當少,大部分都是基于某個特定地區(qū)調查[11],結果顯示公交車司機的軀體化、焦慮、強迫等多個因子評分顯著高于國內常模,尤其是軀體化癥狀[12-14]。目前關于心理資本、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特殊人群及老年人上[15-16],尚無以公交車司機群體為對象進行的研究。本研究探討長沙市公交車司機的心理資本、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旨在進一步了解并改善公交車司機的身心健康。
1.1 對象
以長沙市三家公交公司的公交車司機和兩個社區(qū)的社區(qū)人群為研究對象,于2016年6月-8月通過便利取樣,對不明白的問題現場解釋,承諾對被試的個人信息保密,所有被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在公交車司機中共發(fā)放問卷280份,回收241份,其中有效問卷22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8.6%。其中男性216人(98.2%);女性4人(1.8%);年齡21~53歲,平均(38.25±7.73)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90人(40.9%),高中或大專115人(52.2%),大專以上15人(6.8%);未婚34人(15.5%),已婚168人(76.4%),離異18人(8.2%)。同期在長沙市天心區(qū)書院路社區(qū)和高新區(qū)麓景社區(qū)共發(fā)放問卷1 500份,回收1 369份,其中有效問卷1 21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1.2%。其中男性719人(59.0%),女性499人(41.0%);年齡29~64歲,平均年齡(41.55±11.93)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84人(7.0%),高中或大專859人(70.5%),大專以上275人(22.6%);未婚337人(27.7%),已婚792人(65.0%),離異89人(7.3%)。
1.2 研究工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心理資本問卷(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PCQ)和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分別評定公交車司機和社區(qū)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資本水平和應對方式。受試者在安靜的房間獨立完成問卷,每次評定過程中由2位研究者在旁指導。受試者完成后由研究者復查,以免漏填或誤填。測驗耗時約45 min。
1.2.1 SCL-90
采用Derogatis編制、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王征宇翻譯的SCL-90[17]進行評定。該量表共90個項目,分為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個因子,評分≥2分的項目數量為陽性項目數,總癥狀指數以總均分表示,即總評分除以90,在每個因子上評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亦然。以SCL-90因子評分>2分作為心理健康問題陽性檢出指標,SCL-90任意一因子評分>3分或總評分>180分且3項因子評分>2.5為中重度心理障礙指標。量表同質性信度為0.97,各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0.69,重測信度>0.7,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也較好。
1.2.2 PCQ
采用Luthans等編制、李超平修訂的PCQ[18]評定公交車司機心理資本,該量表分為自我效能、希望、韌性和樂觀4個維度,每個維度6個項目,均采用李科特6點評分方式。4個維度評分之和即為PCQ總評分,評分越高表示心理資本水平越高。PCQ整體心理資本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sα=0.894,各維度的信度系數為0.72~0.79。
1.2.3 TCSQ
TCSQ由姜乾金等[7]編制,包括積極應對方式(Positive Coping, PC)和消極應對方式(Negative Coping, NC)兩個維度,每個維度各10個項目。評分從完全否定到完全肯定采用1~5分5級計分。該量表整體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sα=0.753,各維度的信度系數為0.69~0.75。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6.0錄入數據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公交車司機與常模、社區(qū)人群的SCL-90、PCQ和TCSQ評分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公交車司機的SCL-90、PCQ和TCSQ評分之間的關系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1 SCL-90評分比較
長沙市公交車司機SCL-90總均分為(1.54±0.45)分,陽性項目數為(36.23±22.29)個。檢出存在心理問題的被試20人,檢出率為9.1%,其中存在中重度心理障礙14人,檢出率為6.4%。公交車司機SCL-90中的軀體化、強迫癥狀、敵對、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總均分均高于社區(qū)人群和國內常模,陽性項目數多于社區(qū)人群和國內常模[17](P均<0.01)。見表1。
表1 公交車司機、全國常模和社區(qū)人群SCL-90評分比較
注:SCL-90,癥狀自評量表
2.2 TCSQ評分比較
公交車司機TCSQ中NC評分與社區(qū)人群和全國常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其PC評分高于社區(qū)人群和全國常模(P均<0.05)。見表2。
表2 公交車司機與全國常模、社區(qū)人群TCSQ評分比較分)
注:TCSQ,特質應對方式問卷;PC,積極應對方式;NC,消極應對方式
2.3 PCQ評分比較
心理資本總均分和4個因子的理論均值為3.50分[18],公交車司機和社區(qū)人群的自我效能、希望、韌性、樂觀評分均高于理論均值(P均<0.01);公交車司機的自我效能和韌性因子評分均高于社區(qū)人群(P均<0.05)。見表3。
2.4 相關分析
長沙市公交車司機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與心理健康、心理資本和應對方式相關性均不顯著(P均>0.05),因此不納入進一步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對PCQ、TCSQ和SCL-90各維度評分進行相關分析顯示,積極應對方式與PCQ的自我效能(r=0.237,P<0.01)、希望(r=0.409,P<0.01)、韌性(r=0.282,P<0.01)、樂觀(r=0.252,P<0.01)4個維度均呈正相關,而與SCL-90中的軀體化(r=-0.362,P<0.01)、強迫(r=-0.319,P<0.01)、人際關系(r=-0.354,P<0.01)、抑郁(r=-0.361,P<0.01)、焦慮(r=-0.402,P<0.01)、敵對(r=-0.351,P<0.01)、恐懼(r=-0.358,P<0.01)、偏執(zhí)(r=-0.340,P<0.01)、精神病性(r=-0.347,P<0.01)這9個因子均呈負相關;消極應對方式則相反(r=-0.480~-0.255,P<0.01;r=0.278~0.444,P<0.01)。見表4。
表3 公交車司機與社區(qū)人群PCQ評分比較分)
注:PCQ,心理資本問卷
表4 長沙市公交車司機的心理健康、心理資本和應對方式的相關矩陣(n=220)
注:aP<0.01,bP<0.05
2.5 回歸分析
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以PCQ和TCSQ各因子評分為自變量、SCL-90總均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探討心理資本和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結果顯示,PCQ中的“希望”(β=-0.320,t=-2.049,R2=0.294,P<0.05)和TCSQ中的“積極應對方式”(β=-0.299,t=-1.669,R2=0.294,P<0.01)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對心理健康有正向預測作用?;貧w方程為:心理健康預測值 =4.885+(-0.881)×希望+(-1.519)×積極應對,而且其可聯合解釋變異量的29.4%。見表5。
表5 心理資本和應對方式各維度對心理健康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長沙市公交車司機相較于社區(qū)正常群體心理健康水平更低,主要表現為強迫、敵對、偏執(zhí)和軀體化,提示該群體出現心身疾病的可能性更大,這與李夢倩等[14]對南昌市公交車司機的調查結果接近。可能與公交車司機的工作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如行車安全責任大、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tài)、長期久坐、生活作息無規(guī)律、強迫體位等職業(yè)壓力,加之乘客的抱怨和投訴、易與乘客發(fā)生糾紛等也會產生社會心理壓力。在應對方式上,公交車司機普遍認為自己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更傾向于采取積極應對方式。這說明公交車司機這一職業(yè),需要他們在工作中具備一定抗挫折和正面思考的能力,這對于他們維持這份工作、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更有益。因此,在未來的心理咨詢和干預工作中,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公交車司機的積極應對能力。在心理資本方面,長沙市公交車司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相對于社區(qū)人群具有更好的自我效能和韌性。究其原因可能是:①公交車司機的薪資待遇提高了,2015年長沙市城鎮(zhèn)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5 605.5元[19],而公交車司機的平均月薪則為5 948元,略高于全市平均工資;②長沙市公交車司機大多數都來自本地或者周邊縣市,飲食文化上沒有隔閡,社會支持系統(tǒng)較為健全。盡管如此,長沙市公交車司機的軀體化癥狀仍然較突出,陽性項目數遠遠多于正常人群,這與以往研究結果較一致[12]。
心理健康、心理資本和應對方式三方面緊密聯系、互相影響,尤其是心理資本中的希望和積極應對方式,對公交車司機的心理健康有正向預測作用,這一結果部分驗證了以往相關研究結論,即希望是預防心理危機和維護心理健康的潛在心理資本[20]。參與本次調查的公交車司機平均年齡38歲,76.4%的被試已成家,他們中多數為聘用制,雖然工資待遇近年來有所提高,但其職業(yè)流動性依然較大。因此,如何改善城市公交公司的管理制度,讓從事這一職業(yè)的人員更有安全感,對職業(yè)更有“希望”,是未來相關部門需要更加重視的方向。
本研究取樣有限,結果能否概括到其他城市,即外部信度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未來還應進一步探討不同的年齡層次、婚姻狀況、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與公交車司機心理健康的關系。
[1] Luthans F, Avey JB, Smith RC, et al. More evidence on the value of Chinese worke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 potentially unlimited competitive resource?[J]. Int J Hum Resource Manag, 2008, 19(5): 818-827.
[2] Masten AS.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 in development[J]. Am Psychol, 2001, 56(3): 229-239.
[3] Larson M, Luthans F. 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J]. J Leadersh Organ Stud, 2006,13(2): 45-62.
[4] 柯江林, 孫健敏, 李永瑞. 心理資本: 本土量表的開發(fā)及中西比較[J]. 心理學報, 2009, 41(9): 875-888.
[5] Simons JC, Buitendach JH. Psychological capital, work eng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mongst call centre employees in South Africa[J]. SA J Indu Psychol, 2013, 39(2):1-12.
[6] Suifan TS.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 Int J Bus Manag, 2016, 11(1): 224-230
[7] 姜乾金, 黃麗, 盧抗性, 等. 心理應激-應對的分類與心理健康[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993, 7(4): 145-147.
[8] 邱鴻鐘, 陳曉云, 馬利軍. 廣州公交車司機壓力狀況與應對方式的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1, 19(7): 811-813.
[9] 趙娟, 張理義, 汪衛(wèi)華, 等. 軍隊駕駛員特質應對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2, 20(10): 1510-1512.
[10] 辛自強, 張梅, 何琳. 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 心理學報, 2012, 44(5): 664-679.
[11] 萬正維, 浦賽, 毛敏. 公交車司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以成都地區(qū)為例[J]. 成都大學學報, 2013(3): 1-4.
[12] 劉堂龍, 胡恒章, 陳亞萍, 等. 寧波公交汽車131例駕駛員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 中國現代醫(yī)生, 2011, 49(20): 126-127.
[13] Chris SD, Cristi LA, Michael TM, et al. Exam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xiety and dangerous driving[J]. Accid Anal Prev, 2010, 42(6): 2050-2056.
[14] 李夢倩, 王星, 周娟, 等. 南昌市公交車司機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J]. 現代預防醫(yī)學, 2008, 35(8): 1515-1516.
[15] 衣新發(fā), 趙倩, 蔡曙山. 中國軍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橫斷歷史研究1990-2007[J]. 心理學報, 2012, 44(2): 226-236.
[16] 盧慕雪, 郭成.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現狀及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 2013, 21(2): 263-271.
[17] 金華, 吳文源, 張明園, 等. 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1986, 12(5): 260-262.
[18] Luthans F, Youssef CM, Avolio BJ. 心理資本[M]. 李超平, 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8: 191-216.
[19] 鄧海波. 湖南“十二五”城鎮(zhèn)在崗職工工資情況分析[EB/OL]. http://www.hntj.gov.cn/tjfx/jczx_3462/2016jczx/201605/t20160524_612929.html, 2016-05-24.
[20] 劉慧婷. 希望與樂觀:對心理危機預警干預研究[D]. 西安:西安石油大學, 2013.
(本文編輯:陳 霞)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bus drivers of Changsha City
ChenHuan1*,WangXiaoyue1,WuFushuang1,WangFurong2
(1.DepartmentofPsychology,SchoolofEducationScience,Hu'nan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205,China;2.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ationalUniversityofDefenseTechnology,Changsha410074,China*Correspondingauthor:ChenHuan,E-mail: 20279767@qq.com)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oping style in bus drivers of Changsha City in order to lear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ir mental health for the further better intervention.Methods From June to August 2016, 220 drivers and 1 218 community citizens were interviewed with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s (PCQ) and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 through field survey.Results ①Changsha City bus drivers' SCL-90 score were higher than community citizens and the national norm (P<0.01), particularly in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hostility, psychiatric(P<0.01) and paranoid(P<0.05). ②The bus drivers' score in positive coping styl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unity citizens and the national norm (P<0.05). The bus drivers' scores in self-efficacy and flexibil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mmunity citizens (allP<0.05). There was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negative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L-90 scores(r=-0.402~-0.319,P<0.01), PCQ scores (r=0.237~0.409,P<0.01) with positive coping style among bus drivers. ③The "hope" in psychological capital (β=-0.320,t=-2.049,R2=0.294,P<0.05)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β=-0.299,t=-1.669,R2=0.294,P<0.01)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ed mental health.Conclusion Bus drivers are high risk group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illness, which indicated that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of this group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Bus drivers;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capital; Coping styles
湖南省高??蒲许椖恳话沩椖?12C0611);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青年專項資助課題(XJK011QXL003)
B844.3
A
10.11886/j.issn.1007-3256.2017.02.016
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