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格爾 (內蒙古師范大學 010020)
科爾沁蒙古袍制作技藝與研究
成格爾 (內蒙古師范大學 010020)
科爾沁蒙古袍是蒙古族服飾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服飾之一,在歷史進程中,受到清朝政治的影響,其服飾形制與滿足旗袍極為相似。本文從歷史出發(fā),通過田野調查以制作與刺繡兩方面對科爾沁蒙古袍進行深入了解與研究,探索其藝術與文化價值。
科爾沁;蒙古袍;制作技藝
本文為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科爾沁蒙古袍制作技藝與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CXJJS15071
1.歷史
在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之前,蒙古草原上有許多部落過著游牧的生活。相似的生活環(huán)境、生產(chǎn)方式使得他們的服飾也具相似的特征。元朝建立后,蒙古族吸收了許多其他民族的文明,繼承并很好發(fā)展了中外工藝技術,使蒙古族在各個方面都有巨大進步。同樣蒙古袍的制作技術、面料和款式也有非常大的提升。1368年,元朝滅亡,大明開國。元朝統(tǒng)治者失去了對中原的統(tǒng)治,蒙古族又回到草原上生活。北方草原的經(jīng)濟基礎非常薄弱,加之明廷對草原的封鎖蒙古族服飾向簡單、大方的方向發(fā)展,部落服飾特點開始顯現(xiàn)。清時,清廷對蒙古族施行“分而治之”的統(tǒng)治,在基本不破壞蒙古游牧民族分封制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盟、旗制,主張旗與旗之間的服飾差異,促進了蒙古族各部落蒙古袍的不同形制,出現(xiàn)了巴爾虎、科爾沁、烏珠穆沁、鄂爾多斯等具有不同特點的部落服飾,直到清末部落服飾特點基本定型。
清朝政府為了穩(wěn)固政權、強化對蒙古地區(qū)的統(tǒng)治,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與科爾沁蒙古部的聯(lián)姻,這種聯(lián)姻成為政治上的穩(wěn)定因素,造就了滿蒙血緣上的紐帶,同時也促進了雙方的文化交流。因此科爾沁蒙古部的服飾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科爾沁蒙古袍在蒙古族服飾原有的基礎上,更多地融入了旗袍的特點,尤其是女袍更具旗袍的特色。下擺減小,并有長長的開衩,以便使活動方便。在袍子的袖口和長坎肩的領口、開衩以及前身都有大面積手工刺繡裝飾,整體感覺與滿族的旗袍很相似,也恰恰證明了科爾沁蒙古袍漸漸容納了滿族服飾的精華,服裝日趨多樣化。
2.科爾沁蒙古袍的傳承人及相關情況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科爾沁地區(qū)蒙古袍已經(jīng)很少看到了,即便在牧區(qū),只有一些老婦人還穿著傳統(tǒng)的科爾沁蒙古袍,逢年過節(jié)、舉辦婚事以及那達慕大會時有些人還會穿戴華美的科爾沁傳統(tǒng)蒙古袍,年輕人則更樂于接受現(xiàn)代服飾。在城市,穿著傳統(tǒng)蒙古族袍主要在舞臺、新婚宴會或是一些活動上,還有一些手工制作的傳統(tǒng)科爾沁蒙古袍用作收藏。由于傳統(tǒng)的科爾沁蒙古袍的繡花非常復雜、費工,制作一套女式蒙古袍和長坎肩的刺繡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因此價格昂貴,穿著的人非常有限?,F(xiàn)在多數(shù)年輕人對手工刺繡不感興趣,掌握這項技術的人越來越少,面臨失傳的境地。所以對傳統(tǒng)科爾沁蒙古袍制作技藝的調查與研究是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手段。
在田野調查中,我們走訪了兩位科爾沁蒙古袍制作技藝的傳承人——色日吉瑪和斯琴高娃,色日吉瑪老人是科爾沁刺繡傳承人,斯琴高娃是傳統(tǒng)科爾沁服飾傳承人。70多歲的色日吉瑪從小就跟母親學習刺繡,從姑娘時便以針線活作為自己手工藝和家務的基本能力,她的母親又是跟著姥姥學習,就這樣一代一代的把科爾沁刺繡技法傳承下來。斯琴高娃出生于科爾沁左中旗,1983年開始向當年哲里木盟民間著名藝人胖丫頭和薩木嘎學習民族服飾傳統(tǒng)制作工藝,后來又到現(xiàn)代服裝技校進行系統(tǒng)學習,在掌握傳統(tǒng)技藝和現(xiàn)代技術的同時,身為創(chuàng)承人的斯琴高娃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民族服裝廠,為傳統(tǒng)科爾沁服飾提供了保護與傳承的基地。
1.面料與款式
受清政府的統(tǒng)治以及滿族文化影響,科爾沁部女子服飾與滿族旗袍略有相近??茽柷卟颗涌布绶侄炭布绾烷L坎肩,以田野調查中斯琴高娃收藏的蒙古袍為例,圖一為科爾沁女子單長袍,形制為立領右祍斜襟,兩邊側擺有明顯的高開衩,衣緣處有4-5層的庫錦鑲邊,凸顯了濃重的民族地域文化色彩。因蒙古族對自然的依賴與熱愛,認為萬物皆有靈,所以對這些事物賦予了神靈的色彩,運用在服飾以及生活用品中,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布绲念伾噙x擇黑色和青色的深色緞子或棉料,這使科爾沁刺繡更加清楚的展現(xiàn)在眾人眼前,光彩奪目。
圖一
2.結構
圖二
圖三
3.制作技藝
(1)制作流程(流程圖)
(2)刺繡
刺繡是科爾沁部的蒙古族最為喜愛和擅長的裝飾手法,其方法多種多樣。傳統(tǒng)的刺繡方法有盤繡、貼繡和雙針刺繡,盤繡的方法使用較多,也比較普遍,主要是將設計好的紋樣先畫在紙上,按照畫好的形態(tài)裁剪擺放到合適的位置,再用針線隨紋樣邊緣進行刺繡,這種方法常見于服飾和配飾當中。還有一種直接繡的形式,是刺繡人不經(jīng)紙筆的構思,直接在面料上進行刺繡,這種方法較為隨性,也凸顯了蒙古族自身的性格特點。貼秀的刺繡方法是先設計好紋樣,選擇合適顏色的各種面料,將紋樣畫到布上,沿畫好的邊緣進行裁剪,再擺放在要刺繡的位置用經(jīng)過縫邊、鎖邊的方法繡于底布。雙針刺繡以兩只針上下交替的刺繡手法進行,每個部位的刺繡都由多種針法組合完成。
1.刺繡紋樣的傳承
從忽必烈進軍中原建立元朝開始,各地域服飾在這個時期得到交融。元統(tǒng)治者開始吸收不同民族生活、飲食以及服飾上的特征,對不同文化形態(tài)也保持著較為包容的態(tài)度。民族的融合使江南刺繡的精巧細膩吸引了蒙古族在蒙古袍上的想象,蒙古族在借鑒和利用先進的漢文化的基礎上把本民族的刺繡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又因生活習慣和性格的原因,蒙古族刺繡不像漢族刺繡那樣細膩、精致,刺繡圖案也多以花草蟲鳥和民族信奉的圖騰為主。隨著滿清政府的統(tǒng)治和科爾沁地區(qū)蒙古族與清朝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使科爾沁蒙古族吸收了部分滿族服飾特點的同時,刺繡圖案上也有所改變,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爾沁刺繡紋樣。
2.部位與紋樣
科爾沁刺繡與紋樣是相輔相成的一種關系,每種紋樣都有著獨具特色的寓意,是蒙古人對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遺跡,人們擅長將不同的紋樣組合搭配在一起,裝飾在衣食起居的方方面面中,可見紋樣對科爾沁服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jù)不同的需求和寓意將不同的紋樣組合在一起,繡在合適的位置是很有講究的。圖一中主要以花草類紋樣為主,在服裝的斜襟部位有杏花紋,衣身部位有荷花,大袖的袖口邊緣有牡丹紋裝飾,每一種花紋都與卷草紋相互結合,為服裝整體增添裝飾效果。
3.紋樣的含義
草原人們依存于自然,依附于自然,對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著崇高的敬畏,刺繡素材多來自于大自然中,也是草原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祝愿。又因蒙古族對藏傳佛教的信仰,也將一些宗教紋樣裝飾在服飾中來保佑自己和家人,使刺繡紋樣意義深遠。
花草類紋樣中,杏花象征著早春,牡丹代表富貴快樂,葡萄紋是祝福工作成就和豐碩成果,卷草紋代表著吉祥和團結,梅花作為北方冬季開放的植物代表著高潔,有五福吉祥之意。在圖一的服裝中,分別選用的紋樣表達、傳遞了女主人內心的想法和祝愿,也體現(xiàn)著蒙古族婦女對服裝賦予的特殊情感。
科爾沁蒙古族作為草原上的一個分支部落,歷史久遠。其獨具特色的服飾裝飾特點,給世人展現(xiàn)了豐富的藝術價值。科爾沁刺繡與蒙古人的性格融為一體,粗獷、隨性。勤勞善良的草原婦女們,用一針一線在蒙古袍上描繪著草原上萬物的千姿百態(tài),它像一幅幅畫卷記錄著草原上的興衰,也為后人留下許多藝術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