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升
美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
新課標也提出:“小學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 我們要將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 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獲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 思想等方面得到升華。
一、研讀教材,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
語文教材以其豐富的藝術形象、生動的文學語言和熱情的抒情色彩,不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形式優(yōu)美,講究韻律格式 ;有的韻律優(yōu)美,讀來朗朗上口; 有的景觀性美,濃墨重彩描繪美麗畫面;有的人文性美,滿懷深情歌頌愛的奉獻, 這些,無一不蘊含著美的成分, 無處不閃爍著美的光芒。就如《趵突泉》的自然之美,令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一夜的工作》的社會之美催人奮進、感人至深;《頤和園》、《清明上河圖》的藝術之美異彩紛呈,美不勝收。因此, 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發(fā)現(xiàn)和欣賞, 從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強美的欣賞與享受。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意識地將美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之中,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
二、整合課程,讓學生主動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
開展美育教育,要積極地將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有機整合,發(fā)揮各學科優(yōu)勢,緊緊圍繞美育目標,形成學科間、課堂內外、校園文化的育人合力。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教師用美術圖畫,引導學生欣賞畫面,感受桂林山水之秀美;用地理之眼探求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及美麗傳說;用賞析性語言品讀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之“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用有優(yōu)美的音樂引導學生美讀課文,暢談感受。學生多感官感受到文中表現(xiàn)出的豐富優(yōu)美情感, 從而激起心中美好的情感, 產生思想感情共鳴, 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理解課文的美, 獲得啟迪和教益。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體會到美時,就會產生躍躍欲試的創(chuàng)作沖動和靈感, 這時教師就應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比如表演, 既是一種欣賞, 又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 進行寫作練習, 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可即興演講,發(fā)表自己的體驗與思考,可個人表演,用藝術形式表達對文本的理解,可集體展演,多層面展現(xiàn)文本的內容,表達對美的體驗與感悟;比如采用續(xù)寫式、仿寫式等多種表達方式進行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訓練。教學《火燒云》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觀察美景,發(fā)揮想象,仿寫課文,讓學生體驗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比如組織學生美文、講演等課外活動,提高他們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三、開發(fā)資源,讓學生積極思考美、愉悅美
大凡名篇佳作,表達的是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審美評價和濃烈真摯的思想感情。語文中的美讀正是通向作者情感的一座橋梁。課堂上,教師要通過范讀、配樂讀、自由讀、抽讀、齊讀、比較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美、感知美,愉悅自己的精神世界。校外,教師要加強校本研究,擴充美文閱讀材料,也擴充學生探求美、愉悅美的途徑;結合“書香校園”活動,推薦學生讀好書,好讀書,讓好書伴學生成長;發(fā)揮文學社引領寫作閱讀作用,出版社刊,開展美文賞析會,點評美文,熏陶情感;利用課本學、課外所看文學讀物,開展文學劇展演;開辟讀書角,校園讀書之聲欄目,重視美育知識學習,增強課程聯(lián)系性,加強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組織開展民俗調查、訪問革命老紅軍、尊老敬老等社會實踐活動,搭建開放的美育平臺,進一步拓展美育空間。
總之,我們要將審美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之中,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滋潤學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