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平
摘 要:作文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或想象到的、聽到的用語言組織起來,反映于書面的一種表現(xiàn)。習作是學習作文的過程,習作教學應重指導生活化,讓學生愿寫、能寫。突破時空,走進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吐欲望。習作方法指導堅持以學定教,以“興趣”為主旋,讓學生能寫。實施動態(tài)指導性評閱,讓學生樂寫。
關鍵詞:習作;生活化;興趣;評閱
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作文是語文教學中語言創(chuàng)造性的練習,是學生思維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或想象到的、聽到的用語言組織起來,反映于書面的一種表現(xiàn)。只有在實踐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棄傳統(tǒng)習作教學。
一、習作指導生活化,讓學生愿寫、能寫
1.突破時空,走進學生的生活。小學現(xiàn)行課程安排一周僅有兩節(jié)習作課。于是小學傳統(tǒng)的一篇作文教學往往是分兩課時完成。要求學生在八十分鐘內于教室完成,指導擬稿,修改、謄寫。似乎學生習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貯存于大腦之中,習作時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這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況且“倚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來有幾個?更何況剛剛學寫的小學生。這樣看來,學生在習作指導的課堂“無話可說,無話可寫”應是情理之中。從這個角度看責任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是我們教師使學生遠離了豐富多彩的習作源泉——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教學首先打破“一篇習作教學就是兩課時的習作教學”這沿襲了幾十年的做法,而讓我們的習作時空飛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指導首先要做“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p>
2.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活化生活積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吐欲望。在一次“六一”慶祝前夕,在與學生交談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學?!傲弧睉c?;顒拥陌才蓬H有微詞,我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六一”應這樣慶祝的習作練習,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灑灑三頁多,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看來“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保ㄌK霍姆林斯基語),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fā),激活了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反省我們的傳統(tǒng)習作教學伊始,教師便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明確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適的,如何開頭,又如何結尾,講得越透徹,越細致,學生受到的束縛越多。
3.習作方法指導堅持以學定教,讓學生能寫。以“興趣”為主旋,興趣是學生求知的富有生氣的內動力,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積極因素。以低年級為例,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兒童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想說的興趣和欲望。把低年級說話寫話訓練寓于游戲表演,能使低年級孩子在輕松歡愉的氣氛中學會說話,練習寫話。我把這種游戲說話寫話概括成九個字:玩中想、想好說、說后寫。
低年級小孩子最喜愛觀察活動和形象思維以及形象化的語言。作為低年級教師,要善于選擇低年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符合他們口語表達的情境,讓孩子們有話可說。比如我給孩子們講《烏鴉喝水》的故事后,他們無不佩服聰明的烏鴉。于是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語言訓練游戲:《我的辦法好》。我事先準備了一個乒乓球,一個瓶口與乒乓球直徑稍大點的玻璃瓶,一根細棍,還有一壺水。我對孩子們說:小明和小剛玩乒乓球,小明不小心把乒乓球滾到了墻角的一個洞里(玻璃瓶當墻角的洞),看誰最聰明能夠想出最好的辦法把乒乓球從洞里取出來。
二、實施動態(tài)指導性評閱,讓學生樂寫
《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學評價的不僅甄別與篩選的功能,而應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發(fā)展性評價。
1.尊重主體的獨立感受。評閱學生的習作時,我們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經驗來看待評價孩子的表述,這方面李吉林老師曾經介紹一個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一個學生寫了句:“原來阿姨是女的”這句話,這句話不是一句大廢話嗎?但李老師在批改時并沒要求該學生刪去。她說,因為這個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現(xiàn)在她發(fā)現(xiàn)了,并要將這個發(fā)現(xiàn)與同學老師一同分享,這難道錯了嗎?多么細心的呵護啊,孩子當然愿對李老師“寫自己心里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所以我們更應“珍視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p>
2.分層而評,增強習作的自信心。在實踐中我采取了分層而評的策略,增強各層次學生的習作自信心,讓他們每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①面對全體學生分層而定,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定等第的標準不同;②對一個學生的要求則循序漸進的,如我對一個習作后進生最初得優(yōu)的標準是:頂格不寫逗號、句號、問號等標點符號,接下去得優(yōu)的標準是:“要分段”……這樣逐步提高,一步步將之引向成功的彼岸。
3.指導性批閱,促進學生再發(fā)展。從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批閱作為一篇作文教學的終節(jié)環(huán)節(jié),從而使這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功能僅是“評定包改”甄別優(yōu)劣,學生在這一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幾乎沒有收獲,僅得優(yōu)者受到鼓勵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擊,削弱習作的信心。
那么“批閱”這一環(huán)節(jié)如何更有效地發(fā)揮其教學的功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呢?
批閱這個習作教學環(huán)節(jié)應是:根據(jù)習作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shù)男问接枰栽僦笇?,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指導、再改、再練、再提高的過程,而不是對習作做個簡單的評定而己,更不能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潔”而使學生的習作失去質量再提高,習作體會內化升華的最佳時機。
4.動態(tài)評定,讓學生對習作充滿希望。習作等第的評定不能一錘定音,應實施動態(tài)性的等第評定,促進優(yōu)生更“優(yōu)”,“差生”變優(yōu),具體做法是:得“A或優(yōu)”的習作,經過學生成功的修改后,我們可以把這篇習作重新評定為“良+”或“優(yōu)+”(與學生約定C+=良,B+=優(yōu),A+=特優(yōu)),學生若再作修改,習作還可以再作評定。直到學生自我滿意為止。這樣動態(tài)性的評定,對于習作后進生來說,給了他們很容易的“得優(yōu)”的機會,對自己的習作充滿希望與信心。
總之,當前在教育新觀念的習作教學是每位語文教師探討的課題。因此只有在實踐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棄傳統(tǒng)習作教學。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