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蓬勃的音樂市場和重要的全球地位與美國法律對音樂人權利的保護是分不開的,經(jīng)過多年的積累和司法實踐,美國版權法和判例法已經(jīng)形成了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的保護體系,在保障音樂人合法權益、激勵創(chuàng)作、促進音樂市場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大作用。本文將以中美相關法律規(guī)定結合案例分析的形式淺談音樂作品抄襲的版權侵權認定,并對中國相關法律現(xiàn)狀和法律完善提出建議。
關鍵詞 音樂抄襲 版權 知識產(chǎn)權
作者簡介:張梓恒,南昌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知識產(chǎn)權。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13
隨著移民的大量涌入,美國逐漸成為融合多元文化的大熔爐,以發(fā)源于美國的爵士樂,嘻哈音樂,流行音樂為代表的美式音樂文化,隨著美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增強成為當今全球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音樂大國,每年大量的高質(zhì)量音樂作品使美國成為世界音樂文化的中心。美國版權法和判例法構成的保護體系在保障音樂人合法權益、激勵創(chuàng)作、促進音樂市場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大作用。音樂作品保護涉及的權利包括詞曲版權和錄音制作者版權,音樂侵權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音樂抄襲,即未經(jīng)許可擅自復制和使用音樂著作權人的作品,因此,對于音樂抄襲的侵權認定是權利人能否獲得法律保護的重要前提。
一、美國法律中關于音樂抄襲的侵權認定標準的規(guī)定
美國法律認為,只有當一位音樂家將數(shù)量上或質(zhì)量上相當數(shù)量的受版權保護的材料從另一方復制出來時,音樂相似性就達到侵犯版權的程度。根據(jù)美國版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以及眾多判例中的認定,可以總結出音樂版權侵權成立的兩個要件:首先,權利主張者擁有有效的版權;其次,被指控者抄襲了該作品的原創(chuàng)部分。在審理案件的實踐中,為了滿足第一個要見,著作權人通常會提供美國版權登記處頒發(fā)的證書以達到證明目的。對于第二個要件,重點在于證明存在抄襲,是音樂抄襲訴訟的核心所在,相對于第一個要件而言難度要大得多,為了規(guī)范證明方式,美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了接觸原則和實質(zhì)相似性原則。
(一)接觸原則
“接觸” 是指被指控方有聽到、見過或抄襲著作權人作品的可能性,表現(xiàn)為該著作權人的作品很容易獲取。通常情況下,證明“接觸”成立有三種方法:
1.直接接觸。即被告曾直接接觸過該音樂作品,例如參與過音樂制作,接觸過相關創(chuàng)作文件等。
2.間接接觸。例如,第三方在占有原告的音樂作品時與被告一方存在某種聯(lián)系。
另外,如果該音樂作品在該國音樂排行榜上(例如美國的“公告牌”排行榜)停留時間很長,也可以間接證明被指控方聽到、見過或抄襲著作權人作品的可能性較大,“接觸”成立。在美國某些判例中,即使被告出版商只是收到過原告作品的復印件,也可能會被法院認定“接觸”成立。
3.顯著相似。即如果兩個作品相互達到能排除合理懷疑的顯著相似的程度,即使沒有證據(jù)證明被指控方有聽到、見過或抄襲著作權人作品的可能性,也可認定“接觸”成立。不過,判定“顯著相似”的標準極其嚴格,法官極少會采用這種做法。
(二)實質(zhì)性相似原則
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對于實質(zhì)性相似的認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而是根據(jù)個案的情況對音樂作品的編曲、旋律和節(jié)奏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
首先,音樂抄襲案件是否具有可訴性應有一定的標準,在美國判例法中,對音樂抄襲案件的起訴條件作出限制,即指控音樂抄襲部分的數(shù)量不能少于一定的標準量,一般是指爭議部分在原告作品中所占的比例,該部分在原告作品中的作用和價值也會納入考慮范圍,如果不能滿足“量”的要求就不能提起訴訟,但是基于個案的情況互不相同,對“量”的規(guī)定并不統(tǒng)一,而是由法官或陪審團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判斷。
其次,當案件進入審判程序進行綜合判斷時,會采用音樂專家和“普通理性人”分別對音樂是否相似進行判斷的方式。
1.雙方音樂專家分別從專業(yè)人士的角度對音樂的組成要素進行分析,例如,相似的部分是不是在現(xiàn)有的藝術中出現(xiàn)過,以及該部分是否為該音樂類型的常見題材或要素等,對爭議部分形成相對客觀的意見,再由法官判斷兩首歌曲是否足夠的相似。
2.不具有專業(yè)音樂知識的“普通理性人” 的普通聽眾,一般是指陪審團,在沒有被告知兩首歌存在爭議的情況下,僅憑對兩首歌的主觀直接感受做出判斷。
二、從“Blurred Line抄襲案“看美國音樂抄襲侵權認定的司法實踐
2014年4月,美國歌手Robin Thicke 和Pharrell Williams被已逝靈魂樂歌手Marvin Gaye的家人告上法庭,原告認為,被告在2013年合作的歌曲《Blurred Lines》抄襲了Marvin Gaye在1977年發(fā)表的歌曲《Gotto Give It Up》。由五名女子和三名男子組成的陪審團以及原被告雙方邀請的音樂專家共同參與了該案件的審理。
在庭審過程中,被告Robin Thicke在法庭上彈奏包括爭議歌曲在內(nèi)的多首歌曲,向陪審團證明不同歌曲中有相似的和弦是正?,F(xiàn)象,是無意識的借鑒或有意識的致敬。另一位被告Pharrell Williams聲稱兩首歌曲的唯一共同點是“聽感”,認為《Blurred Lines》有70年代的感覺,但這種感覺并不是侵權。
原告認為,Marvin Gaye是著名的靈魂樂歌手,對美國音樂界影響巨大,并且,《Gotto Give It Up》早在1977年發(fā)表,被告聽過或抄襲該作品的可能性很大,能夠成立間接“接觸”。為了證明兩首歌實質(zhì)性相似,原告還邀請了兩位音樂學家,分別是伯克利大的音樂學顧問Judith Finel和哈佛大學黑人音樂教授Ingrid Monson,從音樂理論角度剖析《Blurred Lines》與《Got to Give It Up》之間是否存在抄襲,并將二者的樂譜做詳細對比:首先,兩首歌的標志性唱詞的曲調(diào)用了同一個音,結束詞“Parties”和“Girl”兩個單詞尾音都被拖長,唱了許多個音,存在相似。其次,兩首歌的“鉤子”部分,即樂曲到達高潮前用來引出副歌的唱段,都緊跟在小節(jié)線后,并且這兩組詞都使用了存在爭議的四個音符中的三個。然后是電子琴低音襯托部分,音樂專家指出,兩首歌都有快速彈奏的電子琴低音伴奏,不僅節(jié)奏相似,甚至連節(jié)奏間的安靜間隙也相似。最后是歌詞部分,兩首歌的歌詞都圍繞“轉(zhuǎn)變”這一核心概念:《Gotto Give It Up》里的“move it up/Turn it‘round/Shake it down”這句與《Blurred Lines》里的“Shake around/Get down /Get up”如出一轍。
為了同樣獲得音樂專家的支持,兩位被告在庭審第五天也請來了身兼創(chuàng)作人和制作人的Sandy Wilbur。Wilbur把《Blurred Lines》分解成多個部分,對每個部分進行仔細剖析,認為兩首歌在結構、旋律句、和聲編排、雙音符序列、主歌旋律、音準、節(jié)奏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不同。Wilbur 還認為“up”、“down”、“round”這些單詞都是歌曲里常見的詞匯,不該作為版權保護的對象。
2015年3月,法官綜合考慮專家和陪審團的意見,最終判定抄襲成立,要求被告賠償原告530萬美金,并要求被告給予原告50%的歌曲版稅收入。
從該案的司法實踐可以看出,在審理音樂抄襲案件時,主要圍繞接觸原則和實質(zhì)性相似原則進行論證,采用音樂專家和代表“普通理性人”的陪審團分別對音樂是否相似進行判斷的方式輔助法官判案,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原則和方式只是為案件的審理提供了大致的方向,由于實踐中大量的案件互不相同,法官還會結合具體情況采用其他的輔助論證方式,手段也相對靈活。
三、我國相關法律對音樂抄襲的規(guī)定的現(xiàn)狀和不足
我國的著作權法沒有對音樂抄襲的認定作出具體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也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立法和司法上的缺漏是導致抄襲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2016年,花兒樂隊主唱大張偉編曲的《愛如潮水》被指抄襲德國著名DJ Zedd的《Candy man》,有音樂人專門制作了兩首歌的編曲對比以證明抄襲大量存在,對于抄襲一事,Zedd回應“這是個 1:1 的像素級抄襲”,大張偉不僅否認抄襲,聲稱只是致敬,其粉絲也紛紛為偶像撐腰。由于國內(nèi)缺乏對音樂抄襲認定的立法規(guī)定,外國著作權人也因跨國訴訟的龐大成本不愿訴諸法律,導致抄襲者越來越囂張,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這一現(xiàn)狀不僅打擊創(chuàng)作動力,對國家的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和普通民眾的文化產(chǎn)品需求也會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
四、完善我國音樂抄襲認定的相關法律的建議
在知識產(chǎn)權日益重要的今天,音樂抄襲認定的相關法律的缺失狀況急需改變,筆者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立法,填補缺漏
為了實現(xiàn)法官在審判音樂抄襲案件時有法可依,歸根到底是要完善相關立法。這要求,立法機關需要在結合國情的基礎上進行立法,方法有:
1. 在《著作權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條款中列入相關規(guī)范。
2. 在《著作權法》或其他法典中列入專編或?qū)U?,系統(tǒng)地規(guī)定相關規(guī)范。
3. 制定專門的單行法規(guī)。
(二)借鑒美國做法,充實我國立法
美國法律中的接觸原則和實質(zhì)性相似原則值得我國立法借鑒,但由于中國與美國分別屬于不同的法系,因此也并非要求全部照搬美國關于判斷音樂抄襲的所有原則和程序,例如,美國在審理過程中有邀請陪審團一同認定抄襲的步驟,但中國沒有陪審團制度,因此,應該在結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可保留音樂專家參與審判,為法官判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Tyler T. Ochoa著.陳輝萍,等編譯.美國版權法.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
[2]孫新強、于改之.美國版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
[3]李莆梁. $音樂抄襲侵權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 JKMK 年碩士學位論文.2010.12.
[4]http://www.billboard.com/articles/business/6502023/blurred-lines-verdict-how-it-started-why-it-backfired-on-robin-thicke-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