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烜
少年強則國強,今天的我們是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社會的主體和二十一世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力軍。
青少年的人文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和現(xiàn)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青少年人文素養(yǎng)必須并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人文素養(yǎng)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茖W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人文素質教育對于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人文素養(yǎng)的內容非常寬泛,主要包括社會責任感、愛國奉獻精神、團隊精神、協(xié)作發(fā)展能力等諸多方面。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培養(yǎng)青少年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了加速培養(yǎng)有素養(yǎng)的青少年,新一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提出了“課程資源”概念,強調改過去關門辦學、重知識輕人的現(xiàn)狀,要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要求利用博物館、展覽館和歷史遺址等,增強我們的直觀的歷史感受。
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呢?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
一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教學模式。我們可以把課堂從室內搬到室外,利用鮮活的場景進行教學,讓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比如,《清水塘》是毛澤東早期革命活動、生活的紀念地,如果上歷史或政治課把學生帶往此地,將學生分成幾大組,學習內容從土地革命直至五次反圍剿,事先讓每組學生預習;然后由學生分組分時段現(xiàn)場講述、分析每一次反圍剿成敗的原因,還可按小組講述的出色程度排名,最后由老師概括總結,由此還可導出“長征”的緣由、過程及取得長征勝利的意義,通過如此互動的學習方式,學生就不會感到學歷史、政治枯燥乏味,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學習的情趣,學校也可安排歷史或政治上連堂課,讓學生與老師一起互動,這對于青少年既是一種革命傳統(tǒng)的教育,又是一種中國歷史、黨史知識的傳授。
二是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將博物館、紀念館的資源引進教室。學??梢詫⑵洳┪镳^展示的實物以圖片、視頻及文字資源等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較直觀的講解教學,還可通過觀看錄像和影視片,采取集體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更直觀、生動、形象地了解歷史。這種立體式教學手段可充分開發(fā)青少年的右腦,讓我們學得開心,知識點掌握得更牢。
三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PPT課件。這種做課件的形式可靈活多樣,既可個人組合,又可小組合作,進行邊學習邊探討的方法,既滿足青少年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又充分調動了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如:可利用表格法理解中國新舊民主革命的區(qū)別、異同等;又可用圖示法讓青少年把握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這段歷史刻骨銘心。進一步激發(fā)青少年的愛國激情,加深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識:“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讓我們在學歷史的同時又受到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熏陶。
四是將著名的歷史遺址呈現(xiàn)在青少年的視野中,讓青少年牢記歷史,不忘國恥,不辱歷史賦予的使命。如:長沙天心閣城墻遺址、長沙影珠山抗戰(zhàn)遺址、岳麓山炮臺、禹王碑、黃興墓、毛澤東、劉少奇故居陳列館、雷鋒紀念館、芷江受降地、南岳衡山忠烈祠、平江秋收起義舊址等。這些都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養(yǎng)之根,只有把文本知識的傳授變化為有趣、靈活的活動課,讓青少年在集娛樂性與文化性的活動中接受熏陶,化單調為靈活;化枯燥、死板為有趣,化深奧為淺易,凡符合青少年心理特點的形式,重視價值取向的共優(yōu)化,感動青少年的心靈,著力細化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精度,例如學校各年級一年可進行一至二次模擬《百家講壇》的形式舉辦歷史文化知識講座,開展做歷史小報等形式各異的課外活動,讓青少年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精神上的陶冶,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全面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養(yǎng),讓青少年承載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舟,遨游在浩瀚無垠的歷史知識的海洋里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朝著中國夢的路上,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