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3日,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宣布,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通過馬云公益基金,已向該校捐贈2600萬澳元(約合2000萬美元),設立“馬—莫利獎學金”計劃。這是紐卡斯爾大學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規(guī)模的捐款。馬云說,這項獎學金將用于“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
這個獎學金的設立,跟馬云少年時在西湖邊的一段際遇,以及一位曾為少年馬云打開世界之窗的澳大利亞人有關。1980年,肯·莫利和家人參加了澳大利亞訪華代表團。當他們來到杭州的時候,有一天,一家人在西湖游玩,癡迷于英語學習的15歲的馬云,前來和兒子戴維·莫利打招呼,想要鍛煉英語口語,由此開始了馬云與這個家庭的友誼。馬云和肯、戴維都成了筆友,這樣的通信持續(xù)了五年。
1985年,肯邀請在杭州師范學院讀書的馬云來澳大利亞做客,這是馬云第一次走出國門,眼界大開。馬云的大學生活并不輕松,肯再一次對他施以援手,兩年多的時間里,肯總共給馬云寄了大約200澳元。2004年肯去世,2017年2月,馬云再次來到澳大利亞紐卡斯爾——肯的故鄉(xiāng),并以2000萬美元的獎學金計劃回報肯曾給予他的幫助。澳大利亞總理將馬云和肯的這段往事稱為“偉大的跨國友誼”。
馬云捐款不僅僅是知恩圖報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很大的震動。過去是莫利一家?guī)椭笋R云,現在,馬云以聯名獎學金的形式,給肯·莫利經常提及的澳洲紐卡斯爾大學捐出了該校史上最大的一筆捐款。整個故事傳遞出的一個價值觀是:在有能力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盡可能地幫助別人。彼時的交往,還僅僅是一個外國友人對中國孩子的關心和愛護。老莫利當然不可能想到馬云將來會成為世界電子商務的大咖,他是中國澳大利亞友好協會的會員,對他來說,幫助一個中國孩子,就是實實在在地推動中澳友好。這不僅僅是兩家人的事,還是中國和澳大利亞民間交往的一段佳話。
這次捐贈還不僅僅是馬云個人的事情,更是中國企業(yè)家在澳大利亞的一次完美公關。馬云是中國新經濟領域的領軍人物,代表了中國企業(yè)家的形象。企業(yè)家的形象也是國家形象的一部分,馬云的這次回饋,對于提升中國企業(yè)家乃至中國在澳大利亞的形象,同樣具有促進作用。在全球化遭遇嚴峻挑戰(zhàn)的今天,中國企業(yè)家能站出來,不僅僅在國內開展公益事業(yè),還在世界范圍內行動,顯示了中國對于全球化和開放性國際社會的態(tài)度。
國門開放成就馬云“報恩”佳話
在公園里跟外國人聊天,努力學英語,這是20世紀80年代,公園里最常見的情景。那時候國門剛剛打開,人們的求知欲、了解外面世界的熱情空前高漲。那時,哪座城市的公園里,沒有英語角?夜晚的大學圖書館,哪天不是人滿為患?人們都在如饑似渴地讀書,補上我們在“封閉年代”里損失的青春與時光。整個社會,迸發(fā)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息。
馬云與莫利一家的故事,首先得益于國門的開放,是整個社會改革開放的氣息,讓充滿上進心的少年馬云自信滿滿;是開放,創(chuàng)造了西子湖畔的一段佳話。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走出國門的人越來越多,中國企業(yè)遍地開花。在世界繁華之都的奢侈品專賣店里,中國游客也是財大氣粗,令老外咋舌。但是,我們是否還有更多的人保持著當年的初心?保持著開放的胸懷,像當年的馬云一樣,看到我們與發(fā)達國家還存在的距離?
當下中國已深度卷入全球化進程,在這一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人需要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理解世界。唯有如此,我們更多上進的普通青年,才有機會成長為馬云;而此時國家與社會,也當為其創(chuàng)造更加開放的條件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