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梅
摘要: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一詞三次運用點染手法,點染手法的點筆部分和染筆部分與行文結構的總括部分和分述部分重疊時,不能認為總分結構或分總結構就是點染,因此要明確點染手法和行文結構的概念劃分、表現形式和表達規(guī)定。
關鍵詞:點染;結構;關聯
在教學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一個詞時,教師常簡單的將這闋詞概括成“總—分”或者“分—總”結構,而忽略了它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技巧——“點染”手法。那么,這闋詞的點染手法是如何體現的呢?詞的行文結構和點染手法之間又有著怎樣微妙的聯系呢?本文將著重闡述這首詞點染手法的三種體現形式及其與詞的結構的關聯。
一、點染手法的體現
清朝文藝評論家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所謂“點”,指的是點明情感的內涵;所謂“染”指的是用景物來烘托渲染所點明的情感。在詞中,點筆和染筆通常是緊密相連的?!锻3薄|南形勝》是柳永歌頌錢塘一地的“形勝”與“繁華”之美的慢詞??v觀全詞,作者除鋪敘、互文和對仗之外,還運用了點染的表現手法。
點筆之一:“形勝”“繁華”。徐培均先生這樣評價這首詞:“東南形勝”三句運用“點”,點明杭州“形勝”“繁華”特點,“煙柳”以下多角度、多層次的描摹渲染杭州的“形勝”“繁華”,堪稱“工筆重彩”的傳世佳作。這段話正是對本詞點染手法運用的理論性表述,也是對本詞點染手法表達效果的充分肯定。詞的上闋首先總的概括了“錢塘”印象:“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讀來仿佛身臨其境,有一種居高臨下、杭城全景一覽無余之感,給了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詞人緊接著連續(xù)用了三個場景非常緊湊地渲染杭城的都市“繁華”,即上闋截取杭城的街巷河橋之美、郊外江堤猛浪、人民生活富足三個方面的細節(jié)描寫,是為上闋“形勝”“繁華”三方面內容的染筆。在鑒賞角度上形成了視覺轉換、動靜結合、遠近高低、景物顏色對比等方式的滲透,著力渲染杭城“形勝”之極、“繁華”之盛,展現出一幅熱鬧又寧靜的市郊生活畫面。下闋的染筆是通過對西湖的代表景物的描寫、日夜泛舟西湖、官員流戀美景三個場面的刻畫,烘托出歌舞升平的社會安定之貌,此處三方面的染筆從正面和側面兩個角度緊緊圍繞著點筆“形勝”和“繁華”展開描寫和鋪敘,使得看似平常的風景在作者的筆下顯得寧靜祥和,又不失恢宏之氣。
點筆之二:“清嘉”。下闋作者把筆鋒轉向了對西湖風景的刻畫,“清嘉”即秀美之意,“清嘉”一詞高度概括了湖山之美,成為又一個點筆,下文則是對它的渲染和烘托。杭城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桂子、更在荷花,故點到桂子、荷花又是選點顯面,實寫桂荷,實際上代表了此地更多的美景、寶物,不光是點到即止,令讀者由此及彼產生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肮鹱印迸c“荷花”分別照應前文的“疊巘”和“重湖”,這是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襯托出西湖的秀美,是染筆之一。湖面羌管、菱歌,垂釣老者,采蓮孩童的嬉戲,景美人歡,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流露在作者筆下?!芭弊趾汀胺骸弊滞怀隽耸忻疋蛔缘?、和諧詩意的生活狀態(tài),這是染筆之二。再者,地方官員“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更是對西湖美景的側面贊美和夸獎,官員情趣之高雅充分突出政治清明之貌,這里既是對地方官員的正面歌頌,也是對宋朝政治的稱贊。最后,作者直言夸耀之辭,祝愿長官終“歸”鳳池,由近及遠,虛實結合,是染筆之三。
作者從靜景到動景,從高處到低處,從風物到人文,從平頭百姓到威武長官,詳點細敘,小中見大,或非“清嘉”二字能形容得盡,又以“大象無形”,大概所有繁華、旖旎之景終莫不過“清嘉”一詞最為親和。
點筆之三:“好景”。詞末句:“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币涞暮鸵嫷氖鞘裁礃拥摹昂镁啊蹦?,就是前面提到的所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此處僅以“好景”來總括杭城之美,則“好景”為點筆,煙柳畫橋、云樹堤沙、市列珠璣、桂子荷花、羌管菱歌、吟賞煙霞等諸多畫面描寫都是染筆,并且詞的內容處理得詳略恰當,主次分明。另外,和“好景”對應的正是首句“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一句。此等好景,只有滿懷對杭城的喜愛之情才能夠傾盡筆墨,僅一百余字,無所不包。
教學過程可以從點染手法出發(fā),引領學生先對“點染”手法進行一個初步的了解,舉出已學過用到點染手法的詞的實例,再對本詞內容進行學習和審美鑒賞。與此同時,初步了解點染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技巧,還可以為下次課《雨霖鈴·寒蟬凄切》的點染手法的進一步學習做鋪墊。
二、點染手法與詞的結構的關聯
從行文結構上來說,這首詞顯然是總分結構的,上闋是總分結構,下闋也是總分結構,上闋第一句與所有下文亦是總分結構,這是本詞表情達意的手法運用的巧妙之處。將“好景”看成是總括全文的標志,認為該詞是分總結構也是成立的。光看上闋,我們很容易知道“形勝”句是全文的總起句,下接三句是對“形勝”的分寫,而前面我們說上闋“形勝”為點筆時,下接三句為染筆。學生是不是會疑惑總分結構和點染手法的聯系或區(qū)別呢,這里謹提供三條依據并舉例說明這二者之間的關聯。
第一,概念劃分不同。總分,是針對行文結構的一個邏輯分類,行文結構由總括部分和分述部分組成,《望海潮·東南形勝》一詞從上闋下闋的行文結構來定位,是總—分結構或者說是分一總結構的。而點染,是就詞的表達技巧來定義的,是表達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客觀景物共同作用的一種方法。本詞中,總分結構的總分部分和點染手法的點筆染筆在言語形式上恰巧是重合的,但仍不能將這二者糅合在同一邏輯概念上來稱呼,這是區(qū)分的依據之一。
第二,表現形式不同。總分結構形式的判定是以總括部分和分述部分在段落中的前后位置而定的,行文結構有三種形式:總—分、分—總、總—分—總。而點染手法的點筆和染筆在段落中的位置是沒有限制的,可前可后。另外,點染手法實際上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契合而構成的一個異質同構的特殊審美世界,故又可將點筆和染筆稱作情語和景語。換句話說,情語和景語在詞中的出現是沒有先后順序要求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中以“形勝”“繁華”和以“重湖疊巘清嘉”為情語時,景語都在后文;而以“好景”為情語時,景語在前文。因此可以說,點染的形式變化并不會影響到點染的性質和表達效果。
第三,表達規(guī)定不同??偂纸Y構的總括部分和分述部分之間可以有其他言語形式來輔助句子語言表情達意。例如,散文的每個段落句首都可以引用詩文、曲詞、名言警句,使得行文的抒情、議論、敘事或說理更加深刻,這部分內容不會影響總括和分述部分言語表達的關聯性。而點筆和染筆之間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點染之間不得插入其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再說《望海潮·東南形勝》,詞的三處點染手法,點染之間都無其他非染筆語句相隔,情感是直接在點筆的基礎上渲染開去的,顯得有放有收,語言運用適度恰切。
三、結語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一詞三次運用點染手法:以“形勝”“繁華”為點筆時,后文的鋪敘都是染筆;以“清嘉”為點筆時,后文的烘托都是染筆;以“好景”為點筆時,前文所有內容都是染筆。
在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點筆部分和染筆部分與行文結構的總括部分和分述部分重疊,不能以為總—分結構或分一總結構就是點染。首先應該區(qū)分不同的語境,明確要表述的內容是行文結構層面還是藝術表達手法層面;其次,要明晰這二者表現形式上的區(qū)別;再次,要了解這二者在言語形式上的表達規(guī)定。如果師生都有了這樣的認識和體驗,教師也不會因此影響了教學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