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奇志
e時代,數據很容易得到,依據數據說話似乎也很“科學”。比如,給家長的通知書上,寫滿數據,從優(yōu)秀率合格率轉化率到近視率健康率畢業(yè)率升學率,看似清晰、理性又條理,但拿到手后,總有冰冷的距離感。
按理說,學習本身是有“快感”訴求的,學習中的煩惱、痛苦、快樂本身也是有分量的,是冷冰冰的“數據”所無法說明、顯現的。但如今,孩子們參加過的有點名堂的“活動”,都像陳年魚干一樣密密麻麻地堆放在“活動資源”數據庫里,一點兒都看不出它們曾經鮮活存在的痕跡。通知單上刻板甚至“猙獰”的數字,遮蔽了我們在學習中的激動、癡迷和痛苦,也掩蓋了我們曾經對生命傾注的情意。
只有甩掉“數字”和“率”的纏縛,才能走近鮮活靈動的人兒,見到一個個真實具體的生命。我在校門口,碰見數學考了59分的王剛和他母親,他懊悔的眼淚灑了一校服,他母親失望的嘆氣聲壓得我胸悶氣短,于是,我沖動地說了一堆感性的、安慰的話,這具體實在的痛苦讓我不由自主地伸出援手。他是班級不及格率中的具體的“個”,不見他時,我是跺腳嗔怪“率”不夠完美;而見到他時,我心里就只剩同情了。
其實,作為教師,我也僅是學校教學“滿意率”或“優(yōu)秀率”中的一“個”,鮮有人研究“我”具體而實在的努力、勤奮、激情,以及無奈、沮喪、疲憊。“我”只是學??冃е械囊粋€“率”,一個情感蒼白、毫無個性的共性存在或“數據資源”。
今天,收到遠在加拿大工作的倪同學的一封信,有一段話攪動我心:
您是第一個把我當“人”看的老師。我因成績差,一直不招老師待見。因為初三的早戀,您第一次找我談話……本等著挨罵的我沒想到遇到這樣開明的您。我臉紅心熱地出了辦公室,當時特別想哭……雖然僅是短短的幾句話,卻讓我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看到了希望:有人在乎我,在乎我這個人和我的自尊,而不僅僅只在乎我的成績、好壞和對錯。
其實我早忘了這事。只是他的來信將許多我已遺忘的東西在記憶的底片上顯影了。對于我,他只是我教過的八千多名學生中的一個。而對于他,我卻是獨一份的不朽的“記憶”存在。我在他的心底埋下了一顆種子。
當我們將目光從過多過久地停留在“率”上移開,解開“率”對“個”的束縛和捆綁,將渺小的被“卡”在“率”中的“個”解脫出來時,我們看見天地之間獨一無二的一個“個”,也回到了教育的本真——發(fā)現“個”的實踐智慧,教會學生問候一朵落花,閑看一片浮云。如果你也曾做過這種“傻”事,你就會知道,那個時候是天地間多么靜謐的時光。
(作者單位:蘇州市草橋中學校
江蘇蘇州 215031)
責任編輯 湛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