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婷 ( 浙江科技學院藝術學院 310023 )
淺談設計創(chuàng)作中的“自我交流”
金雷婷 ( 浙江科技學院藝術學院 310023 )
路易斯在《文藝評論的實驗》中,有這樣的描述:“文學經驗治療傷口,卻不會剝奪人擁有個體性的權利?!边@與群體性聚會不同之處在于,群體性聚會通過互相分享來相互促進,但容易被氛圍烘托并且焦點在于他人或集體,從而更容易進入一個“無我”的境界。但在單獨個體的創(chuàng)作與閱讀中,人在其中則變成無數個別人,卻仍保留有“他自己”——設計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
正如設計創(chuàng)作是每一位設計師必須經歷的過程,或痛苦、或快樂、或糾結不已、或酣暢淋漓,我們總是在這個過程中收獲良多。除卻最終的作品是我們所結的果實,還有更多的在作品出現的過程中的反復推敲與思考,以及在反復認知與推翻中建立的更多對事物的認知——我們將他們稱為創(chuàng)作中的“自我交流”。這種交流更多的是來自于自我的對話,外界的輸入只是作為輔助的一部分。
圖1
設計作為一種輸出,與人說話、寫文章一樣,設計結果的好與壞在創(chuàng)作者前期信息輸入、累積的過程中就已經初現端倪。但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們依然不是一個簡單的輸出過程。
繪畫是設計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表現方法之一。通過我們訓練了許多年的手,我們繪制出我們心中所想。通常,當我們將我們的想法落筆在紙上的時候,我們會潛意識當中將它視為一個結果。在此,我把它形容為“暫時的作品”。如果在此時,我們將暫時的作品視為唯一的結果,那么設計便到此結束。但很多時候,作為設計師,并不會滿足于現階段的作品。在此有兩種狀況:第一種狀況,由于繪畫技巧或實現手段的限制,我們很難百分之百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實現于現實的紙上;另外一種更加普遍的狀況,便是在設計創(chuàng)作的初期,創(chuàng)作者本身仍然沒有在腦中形成一個清晰明確且唯一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實體結果,而在一個并不完全清晰的意圖之下表達的作品,并不能代表最終的結果。因此,當“暫時的作品”形成時,創(chuàng)作者往往并不將其視為最終的結果,而成為一個新的“外界”。就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當我們將其視為一個新的“外界”時,我們會對其有新的審視、批判、評價;通過這個新的審視、批判與評價,我們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重新獲得新的信息——這樣一個獲得新的信息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新的輸入”。這個輸入并不是你重新在外界找尋新的資料,來補充自己的信息庫,而是將自己的‘暫時的作品’作為觀察對象,來進行新的一輪的輸入。在這樣的輸入后,創(chuàng)作者將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思考,重新將自己定義在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來思考。狀況一中,創(chuàng)作者內心已經十分清晰所要表達的異象,在這個程度上,創(chuàng)作者將尋求新的表達方式,來嘗試更加合適的手段輸出理想中的結果。通過一個系列的試驗過程,最終的作品將以一個最接近自己預想中的方式來實現。而狀況二中,創(chuàng)作者通過新信息的輸入,將這個“旁觀者的評論結果”與“創(chuàng)作者的原意圖”進行比較,從而更加全面地認知自己的創(chuàng)作原意。這個過程并不是單一的,通過創(chuàng)作——認知——思考——再創(chuàng)作——再認知——再思考……反復的過程中,逐漸清晰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表達方式,直至形成最終的設計創(chuàng)作。
圖2
還有一個常見的狀況是:設計創(chuàng)作者在前期認為自己已經清晰自己的最終表達結果,卻在表達方式的方法手段的探求中,重新獲取到更到的設計意圖或預期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創(chuàng)作的過程重新循環(huán)開始。
有很多人認為,“創(chuàng)作并無止境”。那如何在無止境的設計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終將某一時刻的創(chuàng)作定為最終的設計創(chuàng)作呢?
在這個“自我交流”的過程中,有兩個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任務狀況、個人性格。
這里的任務指的是設計任務——設計的開始。無論是他人或外界給以的設計任務,還是創(chuàng)作者自己為自己定下的設計創(chuàng)作任務,通常情況下都會用計劃來限定最終的時間與期限,即,下達一個最終結束的時間,在此時間到的時候,創(chuàng)作者的所有創(chuàng)作中最接近設計意圖的結果作為“最終的創(chuàng)作結果”。另一種是在設計任務下達時,便給予一定客觀評判標準,通過這個客觀的評判標準來判定是否本次創(chuàng)作結果可以視為“最終的創(chuàng)作”。
此外,創(chuàng)作者個人的性格也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創(chuàng)作過程。
人是很復雜的動物,與高度符號化的文字相比,圖像與物品所表達出的視覺語言與信息被每個個體接收時,常會以完全不同的感受呈現。信息在人腦的再加工以及整合的過程中,會因為個體的經歷、性格的差別最后形成截然不同的效果。沈勤便是一個例子,從他的作品中,你能看到陰柔,一種曖昧、一種羞澀,和暗幽中的靜默,靜默里的細膩思考,這與他敦厚的外貌并不相符,他的性格中,有屬于江南人特有的纖細與敏感。也正是這種敏感,造就了他在北方的30年中,依然能獨特地詮釋他心目中的江南。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他反復的探索、嘗試,他從超現實主義中吸收的信息,經過他自己的反復揣摩、試驗、發(fā)酵,最終變成他筆下的作品。
總之,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反復”反應出的是自我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不斷交流。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作為媒介,在交流過程中逐漸清晰。也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不斷重新認識自己,更加將自己與創(chuàng)作融合,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正如開篇C.S.路易斯所描述的:“在這個過程中,我變成了一千個人,卻仍然保有我自己?!苯浀涞奈膶W治療傷口,而創(chuàng)作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清晰,自我“治療”,自我糾錯的過程——這是任何一種單一的信息輸入所無法達到的。
[1][英國]C.S.路易斯.《文藝評論的實驗》.華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04月出版.
[2]蒯樂昊.《南方人物周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