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芳,聶霞,羅敏
(湖南省長沙縣婦幼保健院超聲科,湖南 長沙 410100)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小兒急性腸套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李素芳,聶霞,羅敏
(湖南省長沙縣婦幼保健院超聲科,湖南 長沙 410100)
目的 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小兒急性腸套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小兒急性腸套疊患兒96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兒均經過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臨床資料完整。結果本次研究中,96例患兒,彩色超聲檢查結果,右側包塊88例,左側包塊8例。76例患兒CDFI檢測血流信號無變化,采用X線下空氣灌腸復位,其中75例復位成功。21例手術復位的患兒,有5例發(fā)生伴腸壞死,4例伴腸梗阻,1例合并憩室,1例合并息肉。1例患兒開腹后明確診斷為闌尾炎。準確診斷率98.96%(95/96)。彩色多普勒超聲下縱切面呈套筒征,橫切面呈靶環(huán)征。結論彩色超聲多普勒用于診斷小兒急性腸套疊具有較高的確診率,并且能夠觀察套疊部位腸管血運,指導治療。
小兒急性腸套疊;彩色多普勒超聲;X線;腸梗阻;憩室;息肉
腸套疊是小兒常見急癥,多發(fā)生在2歲以下的小兒,尤其是4~10個月的嬰幼兒,因患兒本身不會表達,因此臨床上容易導致延誤診斷及治療。腸套疊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甚至會導致腸壞死,需要手術治療。彩色超聲多普勒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檢查方法[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小兒急性腸套疊診斷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湖南省長沙縣婦幼保健院診斷治療的小兒急性腸套疊患兒96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兒均經過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臨床資料完整。其中男64例,女32例,年齡4個月~2歲,病程1 h~3 d?;純褐饕憩F為腹痛,苦惱,不安,嘔吐,血性便,腹部包塊,臘腸樣包塊。
1.2 檢查方法 采用飛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頻率3.5~10 MHz?;純貉雠P于檢查床上,固定患兒四肢,全面探查腹部。探查過程中重點觀察是不是有包塊存在,是不是有腸管的擴張,是否有積液,以及腸蠕動的情況等。發(fā)現可疑包塊者采用高頻探頭,反復掃查,觀察包塊的具體情況,邊界,結構,與周圍腸管的關系等。采用血流現象顯示腫塊血供情況。
主要表現為腹部出現包塊,低回聲,邊界清晰,內部回聲不均,周圍有不規(guī)則的暗區(qū),呈現為縱切面多層的平行的回聲帶,縱切面呈套筒征(見圖1)。橫切面呈同心圓,中心區(qū)有高低相間回聲區(qū),或者一致性高回聲,呈靶環(huán)征(見圖2)。病變近端可見低回聲腸壁增厚,是腸粘膜水腫的表現?;純簳霈F腸梗阻的表現,包塊近端出現擴張,腸管積液,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少量腹腔積液。CDFI血流圖像檢測觀察包塊腸系膜有無血流動力學改變,幫助輔助判斷套入腸管腸壁血運情況。
本次研究中,96例患兒,彩色超聲檢查結果,右側包塊88例,左側包塊8例。76例患兒CDFI檢測血流信號無變化,采用X線下空氣灌腸復位,其中75例復位成功,復位成功率98.68%。21例手術復位的患兒,有5例發(fā)生伴腸壞死,4例伴腸梗阻,1例合并憩室,1例合并息肉。1例患者開腹后明確診斷為闌尾炎。準確診斷率98.96%(95/96)。
圖1 套管征
圖2 靶環(huán)征
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急腹癥。急性腸套疊多為原發(fā)性,臨床常見,繼發(fā)性腸套疊多為慢性腸套疊。嬰幼兒主要為急性腸套疊,2歲以下嬰幼兒多發(fā),尤其是4~10個月嬰兒,隨著年齡增加,發(fā)病率逐漸下降。男嬰比例較高。本病一般春末夏初的發(fā)病率較高,研究顯示可能與這個季節(jié)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發(fā)病率高有關。在我國,急性腸套疊是導致嬰兒腸梗阻的主要原因。目前急性腸套疊的具體發(fā)病機制還不十分清楚,研究顯示,可能與改變飲食、添加輔食、增加喂乳量、回盲部解剖特征、病毒感染、腸痙攣、自主神經失調、遺傳、腸管先天急性等有關。添加輔食,突然增加喂乳量,嬰兒腸道不能適應食物改變,出現腸功能紊亂,導致腸套疊。嬰兒回盲部具有較大的游動性,并且回盲瓣肥厚,小腸系膜長,這些特點導致回腸瓣大部分突入盲腸,加上淋巴結豐富,容易受食物刺激、炎癥的影響而充血,容易導致腸套疊。研究顯示,長腦內病毒感染與急性腸套疊有關。炎癥、食物、腹瀉、感染等導致腸道痙攣,蠕動節(jié)律改變,逆蠕動,容易導致腸套疊。研究顯示,有腸套疊家族史的嬰兒腸套疊發(fā)生率更高[2-3]。其他例如先天性腸重復畸形、梅克爾憩室等腸管先天畸形也是腸套疊的病因[4]。
急性腸套疊患兒主要表現為突然發(fā)生的、陣發(fā)性的、有規(guī)律的哭鬧,每次10~20分鐘,伴拒食、面色蒼白、痛苦等表現,反復發(fā)作,與腸蠕動間期相一致,腸蠕動時套入部位的腸系膜受到牽拉,導致劇烈疼痛,蠕動過后,疼痛緩解,患兒哭鬧也隨之停止。當患兒出現萎靡不振、反應下降時,提示腸套疊進入晚期,可能合并腸壞死,甚至腹膜炎。嘔吐是主要的臨床表現之一,最開始為奶汁及乳塊,或食物,隨后為膽汁樣物,時間更長者甚至嘔吐帶臭味腸內容物,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提示病情重。間歇期腹部檢查可發(fā)現右上腹肝下臘腸樣包括,稍活動,有輕壓痛,右下腹空虛感,嚴重者,肛門指診在直腸內可觸子宮頸樣腫物,是套疊頭部。患兒有80%出現果醬樣血便,是患兒就診的主要原因,在套疊后6~12 h出現,也有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后3~4 h出現。肛門指診對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早期患兒,可能還未排血便,但是指診可發(fā)現黏液血便,能夠輔助診斷腸套疊。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諝夤嗄c是常用的復位腸套疊的保守治療方法,成功復位率可超過95%。結腸穿孔是空氣灌腸復位嚴重的并發(fā)癥,因此復位常常在X線機透視下進行,應立即用消毒針在劍突和臍中間刺入排出腹腔內氣體。腸套疊經非手術復位失敗者,發(fā)病超過24~48h疑合并腸壞死者。
腹部超聲為常用檢查方法,可以通過腸套疊的特征性影像協(xié)助臨床確定診斷。在腸套疊橫斷面上顯示為“同心圓”或“靶環(huán)”征,縱切面上,呈“套筒”征[5]。彩色多普勒超聲除了能夠觀察到腸套疊的典型包塊征象,還能通過CDFI觀察包塊血運,指導治療[6]。對于血運好的包塊,可先選擇保守治療,對于血運差的包塊,要及時手術解除套疊,避免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在本次研究中,96例患者超聲均發(fā)現典型征象,確診為腸套疊,其中76例患兒CDFI顯示血流動力學無變化,給予空氣灌腸解套疊治療,75例復位成功,復位成功率98.68%。21例手術復位的患兒,有5例發(fā)生伴腸壞死,4例伴腸梗阻,1例合并憩室,1例合并息肉。1例患者開腹后明確診斷為闌尾炎。準確診斷率98.96%(95/96)。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這段小兒急性腸套疊,據有無創(chuàng),診斷率高的特點,并且CDFI還可以觀察套入部位腸管的血運,以指導治療。
[1]吳龔麗莉,曾廣源,商建利,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小兒腸套疊診斷中的應用[J].江西醫(yī)藥,2012,47(4):348-349.
[2]崔玲.超聲檢查對小兒腸套疊的診斷價值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5,22(11):1175-1176.
[3]孟凡艷,胡萍.不典型腸套疊聲像的超聲診斷分析[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15,16(4):357-358.
[4]孟小慧,鞠麗娟,周芝伊.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小兒急性腸套疊中的診斷價值[J].腫瘤影像學,2015,24(1):77-78.
[5]張連鳳.超聲檢查在診斷小兒腸套疊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4,20(20):95-96.
[6]張堯,李士星,白玉作,等.兒童大腸套疊與小腸套疊的超聲影像特點[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2,23(3):208-21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