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燕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西 南昌 330009)
原發(fā)性帕金森病給予左旋多巴聯合普拉克索治療的臨床分析
喻燕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西 南昌 330009)
目的 探討普拉克索聯合左旋多巴對原發(fā)性帕金森病治療效果。方法選取原發(fā)性帕金森病患者80例,采用數字表抽取法隨機分組,就左旋多巴大劑量單用治療(對照組,40例)與左旋多巴小劑量聯合普拉克索治療(觀察組,40例)效果展開對比。結果兩組原發(fā)性帕金森病患者療前UPDR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療后均有下降,觀察組更為顯著(P<0.05)。兩組治療前HAMD量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療后均有下降,觀察組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觀察組僅1例失眠,不良反應率為2.5%;而對照組不良反應率為1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原發(fā)性帕金森病在小劑量左旋多巴治療基礎上,取普拉克索聯用,可改善病情,具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
原發(fā)性帕金森??;左旋多巴;普拉克索;效果觀察
神經系統疾病領域,帕金森病(PD)較為多發(fā)和常見,以老年人為好發(fā)群體,臨床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肌強直等,嚴重威脅到患者身心健康。近年來,隨著我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本病發(fā)生率日趨上升,僅次于腦血管類疾病,故已引起臨床重視。現已證實左旋多巴對本病治療效果良好,但長期應用易有劑末效應、療效減退等問題出現,使藥物副作用增加。有研究示與多巴胺能激動劑普拉克索聯用,可增強療效,還可減少左旋多巴應用劑量,防范不良反應[1]。本次研究選取相關患者,就普拉克索與左旋多巴聯合治療效果展開探討,現回顧結果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江西省南昌市第三醫(yī)院神經內科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原發(fā)性帕金森病80例,均符合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診斷標準,并經頭顱MRI或CT掃描證實。采用數字表抽取法隨機分組,觀察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57~81歲,平均(65.9±2.3)歲,病程平均(5.3±2.7)年,依據改良Hoehn-Yahr標準分期,平均(2.7±0.5)期。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58~80歲,平均(65.4±2.1)歲,病程平均(5.2±2.5)年,依據改良Hoehn-Yahr標準分期,平均(2.5±0.4)期。組間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與上述診斷標準符合;自愿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書簽署。排除標準:因腦血管病、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素導致的繼發(fā)性帕金森綜合征;帕金森疊加綜合征;有明顯肌肉萎縮、眼外肌麻痹、直立性高血壓等表現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本組患者單純取大劑量左旋多巴口服治療,以250~500 mg/次為初始劑量,3次/d,每隔3~4 d,將劑量增加125~250 mg/次,3次/d,最大日用量需<6 000 g,若有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可維持原劑量,暫停加量,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后,可繼續(xù)作加量調整。
1.3.2 觀察組 本組采用普拉克索與小劑量左旋多巴聯用治療,普拉克索以0.125 mg/次為初始劑量,3次/d,后每隔1周,加0.125 mg/次,3次/d,控制日用量在1.5 mg以下,若經觀察患者有不良反應,應維持原劑量,停止加量;左旋多巴250~500 mg/次,3次/d,與普拉克索同時服用,1周后,減左旋多巴至125 mg/次,3次/d,維持治療,兩組的1個療程均為16周。
1.4 指標觀察 (1)癥狀情況:采用UPDRS評分評定,UPDRSⅠ對行為、情緒、精神等情況評估;UPDRSⅡ對日常生活評估;UPDRSⅢ對運動障礙評估;UPDRSⅣ對癥狀波動、異動癥等嚴重程度評估,分值越低,癥狀越輕。(2)心理狀況:采用HAMD量表評估抑郁情況,分值越低,抑郁越輕。(3)不良反應觀察。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UPDRS評分 兩組原發(fā)性帕金森病患者治療前UPDR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均有下降,觀察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UPDR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UPDRS評分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療效UPDRSⅠUPDRSⅡUPDRSⅢUPDRSⅣ治療后2.4±1.2 11.5±4.7 23.5±5.4 1.1±0.5觀察組(n=40)治療前4.1±2.2 18.7±6.5 29.7±9.3 1.8±0.8治療后1.5±0.9a7.5±3.4a19.2±5.7a0.6±0.4a對照組(n=40)治療前4.1±2.1 18.6±6.7 30.1±9.7 1.9±0.8
2.2 HAMD量表 兩組治療前HAMD量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療后均有下降,觀察組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對比(±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0)9.8±4.9 17.5±5.6觀察組(n=40)32.1±9.2 31.9±8.9a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2.5%;對照組不良反應率為1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n)
帕金森病屬神經內科一種常見的神經變性性疾病,以身體僵硬、動作遲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甚至可導致自理能力喪失,使家庭和社會均背負沉重負擔。目前尚未明確本病確切病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療難度[2-3]。但已有研究顯示,多巴胺能神經元(中腦黑質細胞分布)發(fā)生病理學改變時,出現的退性行改變是主要引發(fā)本病的病理特征。多巴胺合成受抑,減弱了其對乙酰膽堿所產生的抗興奮性作用。人體內乙酰膽堿和多巴胺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可對機體正常的功能維持,而平衡喪失時,易誘導“震顫麻痹”等癥狀出現,最終造成帕金森病,故改善帕金林病情,可通過使患者腦內多巴胺含量增加來實現。
左旋多巴屬于多巴胺前體,是酪氨酸形成兒茶酚胺過程中的中間體,其經血腦屏障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后,可發(fā)揮脫羧酶作用,對一定濃度的多巴胺獲取,多巴胺能神經元在中腦黑質中的退行性改變逆轉,使臨床癥狀緩解,進而促病情改變[4]。但左旋多巴胺經口且給藥入體血液系統后,經血腦屏障入腦循環(huán)的僅極少部分,無法通過的約高達95%,會被外圍組織中分布的多巴脫羧酶分解,轉為兒茶酚胺,進而引發(fā)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不良反應。且隨著用藥時間延長,此藥藥性作用明顯下降,易有劑末效應等后遺癥出現。
普拉克索屬非麥角類一種多巴胺能激動劑,為氨基苯噻唑類人工合成衍生物,對多巴胺受體激動藥物選擇性居較高水平[5]。普拉克索可通過改善D2受體的激動作用,使患者不良癥狀改善,并通過激動D3受體,使患者抑郁情緒緩解。普拉克索除可使帕金森病不良癥狀改善外,還可減少左旋多巴的用量,進而防范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普拉克索作用穩(wěn)定,可減少自由基生成,抗氧化效果明顯,可明顯減少黑質細胞的死亡率,發(fā)揮保護DA神經元效果。左旋多巴胺與普拉克索聯用對帕金林病患者治療,可顯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減少抑郁癥,降低患者焦慮、失望悲觀、低落情緒,對保障患者預后意義顯著,患者有較高的遵醫(yī)依從,可獲得理想的社會效益[6]。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兩組原發(fā)性帕金森病患者療前UPDR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療后均有下降,觀察組更為顯著(P<0.05)。兩組治療前HAMD量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療后均有下降,觀察組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提示觀察組癥狀改善、心理狀況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原發(fā)性帕金森病在小劑量左旋多巴治療基礎上,取普拉克索聯用,可改善病情,具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
[1]張玲玲,池琦,胡國華.帕金森病的神經保護藥物治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4):3534-3547.
[2]司霞,陳月,李英,等.普拉克索添加治療帕金森病的療效和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藥房,2013,11(27):84-86.
[3]楊秀峰.普拉克索聯合左旋多巴治療帕金森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3):99-100.
[4]劉洋,張雅西,李倩,等.普拉克索治療帕金森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27(1):45-48.
[5]張國平,賀茂林,王莉莉,等.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生,2012,24(8):2805-2806.
[6]梁漢周,梁雁,黃波.老年癡呆病的發(fā)病機制及臨床藥物治療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22):150-15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