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賽群
讀著《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的題目,就感覺作者是個很和藹、慈祥之人,會有很強的責任感,孩子在他面前是很安全的。
果然,從書的序言中得知:作者湯姆·G·吉諾特博士擔任過以色列的教師,在教了幾年書之后,他意識到:自己還沒有為與班上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準備,于是繼續(xù)往大學深造。在作者短短51歲的生命中,依靠他的聰明才智做了很多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在他的書中、演講中、專欄中倡導與孩子溝通的創(chuàng)新思想不僅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產(chǎn)生了巨大反響。
孩子呱呱墜地,我們做父母的就承擔起了教育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永遠不會退休的“班主任”。孩子的安全感需要父母悉心地呵護,孩子的責任感需要父母耐心地培養(yǎng)。當他們成長的路途中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父母,求助的手伸向身為父母的你的時候,你是否恰如其分地給予了正確、適時的幫助呢?
環(huán)視我的周遭,看到了很多的孩子,想起更多的家庭,不能不說的是現(xiàn)實令我們有些失望。
并不是中國的父母不愿意,實情是:很多的父母不知道。
他們聽說要多夸孩子,于是,總是說:寶貝,你真棒!你是個好孩子。他們不知道,其實,這些話會使孩子產(chǎn)生焦慮,會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對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我指導、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響的品質(zhì)沒有幫助。
當孩子向父母抱怨老師布置作業(yè)很多,占用了他們?nèi)ゴ蚧@球的時間時,大多數(shù)父母采取的方法是:試圖說服孩子,想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抱怨很沒有道理,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父母們意識不到這種做法沒有用,這樣做只會導致爭論和氣憤。
他們一直認為孩子是自己一手帶大的,很懂孩子。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一旦面對一件事情和孩子交流時,兩個人幾乎都不聽對方在說什么,他們的談話更像兩段獨白,一段充滿了批評和指令,另一段則全是否認和爭辯。
還有的父母,自以為看了一些“育兒寶典”之類的書籍,就生硬地照搬照用,全然不顧及孩子當下的情緒。更有甚者,很多的爸媽養(yǎng)育孩子就是沿用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方法,還很得意地說:“我們就是父母這樣教育到大的?!保ㄑ酝庵?,這樣的教育方法很成功)
種種養(yǎng)育孩子的情形讓我深感:中國的孩子真是可憐。
父母們,放空你們的大腦,走進這本《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如何教養(yǎng)孩子?如何握好孩子那雙渴望幫助、渴望健康成長的手?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觀念:我們養(yǎng)育孩子的目標是什么?作者吉諾特認為:養(yǎng)育孩子的目標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
心中裝載這個目標,那我們的眼睛就不會死死盯住孩子的成績,唯分數(shù)是問了;也不會只關注孩子眼前的好壞,而忘記孩子有更遠的路要走。一句話,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我們的養(yǎng)育,貫穿孩子的嬰兒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尊重和理解。因為孩子不是我們的“私人財產(chǎn)”,而是獨立的個體,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其獨特的個體。《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傳達出一個這樣的觀念:“我(父母)不贊同你(孩子)的行為,但我堅決捍衛(wèi)你表達的感受。”這和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的“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強調(diào)尊重。
尊重的途徑就是認真地傾聽。在溝通和交流中我們先要關注孩子的感受。文中提到“那些留神傾聽孩子說話的父母,不僅聽,而且體諒孩子強烈情感的父母,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他們的觀點和想法是有價值的,是受到重視的。這樣的重視會帶給孩子自尊?!标P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2016年的暑假,我們準備一家人自駕去西藏,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兒子,以為他會很興奮,結果他很淡然,說:“我要和同學一起去廈門?!薄皬B門什么時候都可以去,但西藏一輩子都難得去一趟。何況是自駕呢!”我依然興致勃勃地說道?!拔也幌肴ノ鞑?。我以后也難得有機會和同學們一起出去游玩了。”……我們雙方都竭力地想說服對方,結果弄得都不高興。后來,我冷靜下來認真分析,覺得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于是我說服自己改變初衷,叮囑孩子要照顧好自己。當我們走了幾天后,孩子才動身去廈門,什么都是他自己打理,他來去都沒有跟我抱怨一句話,我也相信他過得很愉快,因為這是他所選擇的,我尊重了他的選擇,也就尊重了他的人格。等我回家后,和孩子聊起暑期中各自的旅行,感覺很美好。試想,如果強行要求兒子去西藏,他的情緒必定會受到影響,旅途還會輕松愉悅嗎?
魯迅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孩子的發(fā)達?!彼J為:長者須是指導者、協(xié)商者,卻不該說命令者。
除了認真傾聽,還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呢?吉諾特博士教授還給出了六條意見:
(1)不要否認孩子的體會,不要駁斥他們的感覺,不要否定他們的愿望,不要嘲笑他們的品位,不要貶低他們的主張,不要污蔑他們的人格,不要懷疑他們的經(jīng)歷。相反,所有這些,我們都要承認,但承認并不意味著同意。
(2)不要批評孩子,而是要引導他們;要說出麻煩所在,并且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
(3)當你生氣的時候,說出你看到的事情、你的感覺、你的期望,用人稱代詞“我”開頭,如“我看到了,我不高興,我很生氣,我很吃驚”,等等。
(4)贊揚孩子的時候,如果你想告訴孩子你贊賞他們或者他們的努力,那么要說出具體的事情,不要評價性格特點。
(5)學會傷害性較小的拒絕方式,在孩子的幻想中同意你現(xiàn)實中無法同意的事情。孩子很難分辨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區(qū)別。
(6)在影響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說話的機會。
如何理解這些建議?如何把這些好的建議消化吸收,應用到自己日常育兒當中?吉諾特舉出了大量的實例,采用對比等方法,讓我們清晰明白。邊讀實例邊為他點贊:他不愧是教育的踐行者,如果沒有深入孩子的生活,沒有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獲得如此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我覺得這些實例更有生命氣場,生性駑鈍之人如我,閱讀完了,恐將忘,唯一的辦法就是又翻閱一遍,并且感覺自己和孩子交流時的語言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因為孩子告訴我:
“你現(xiàn)在簡直就是‘半仙,知道我想說什么話?!逼鋵嵾@本書就是教我們?nèi)绾魏秃⒆诱f話、如何和孩子交流的工具書。
這本書里還有一個數(shù)字讓人驚訝:1973 1這是作者逝世的年份,這年正好我出生?!逗⒆樱涯愕氖纸o我》是吉諾特先生的第一本書,意味著至少有40年的歷史了。40年以來,它被翻譯成31種語言暢銷不衰,可以想象有多少父母從這本書中獲益。但我到現(xiàn)在才讀到,錯過了教育孩子的十五年,深感遺憾。而40年以前,假如我的父母能讀到這樣養(yǎng)育孩子的書,也許,我和姐妹們會從原生家庭中獲得養(yǎng)育方法,會更有助于我們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許,我們父母親那個年代的人讀了這樣的書,我們整個社會的家庭教育能夠和經(jīng)濟改革一樣讓中國發(fā)生重大變化,至少,人文素養(yǎng)要高雅很多。但這終將只是假如。現(xiàn)在,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讀到這本書,有更多人|瞳得如何握住孩子那雙手,遵循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好孩子。
都說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是醒了的雄獅,實現(xiàn)復興夢為時不遠。我也希望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父母也趕快地醒來,加入科學育兒、理性育兒的行列,做到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用人道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有人格尊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