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雅莉
摘要:民歌是勞動人民在日常勞作中自編自唱的一種口口相傳的小調、歌曲,因其曲調簡單又通俗易懂,被廣大人民所喜愛。冀東民歌屬于民歌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的冀東民歌在傳承上出現了斷層,這也為民俗文化的保護敲了警鐘,因此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冀東民歌需要人們對其重新認識并使其能夠繼續(xù)傳承下去,本文就針對此現象進行了簡單的淺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冀東民歌 發(fā)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3-0037-03
冀東民歌作為河北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冀東文化的瑰寶,也是整個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內容,它代表的不僅僅是冀東文化的內涵,也是反映著整個冀東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在民歌中我們眼前仿佛就出現了一幕幕冀東勞動人民對生活的一種向往,一種對故土的眷戀之情。冀東民歌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它的曲調優(yōu)美,含著一種剛柔并濟、質樸明亮的特色,隨著現代對冀東文化的重視與關注,冀東民歌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潮流,尤其是它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它的藝術價值更是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一、冀東民歌的歷史發(fā)展現狀
冀東民歌與世界上所有的民歌一樣,都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產中因生活生產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并傳唱的,它真實的反映著冀東地區(qū)的風俗民情,也是對勞動人民生活的一種描述,它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很多的民歌都是口口相傳的,帶著其獨特的口音,沒有文字描述卻能唱出一種“心靈的歌聲”,也因此,冀東民歌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其能繼續(xù)的被傳承與保護。
(一)冀東民歌產生的歷史背景
冀東從歷史上看它是隸屬燕趙大地,本身就有著比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無論是文化還是人才都是層出不窮的,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在這個歷史底蘊如此豐厚的地區(qū)還居住著一些少數民族,這些不同民族的人民和諧的相處著,也使得各自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與融合,這些文化特色融入到民歌之中,就使得冀東民歌形成了鮮明的自身特色。冀東民歌也是冀東傳統(tǒng)音樂藝術中無法忽視的明星,是冀東地區(qū)特有的音樂產物。
民歌我們都知道是普通大眾在勞動生產中通過口頭形式將音樂表現出來,是一種集體的智慧,在傳唱的過程中被不斷的提煉,逐漸的有自身風格的音樂藝術。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產生了獨具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這些音樂文化都是勞動人民的藝術結晶,同時也是我們整個民族歷史見證的“活化石”,民歌就是其中最能體現出勞動人民智慧的載體,它以多種多樣的形式活躍在人民的生活生產中,既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的反應,也是一種情感的表訴,它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之圖。這也使得冀東民歌無論是在表現手法上,還是表演風格上都有著極強的地域特色。
(二)冀東民歌的特點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音樂藝術的一種,冀東民歌有著自己所獨特的表現手段與表演形式,也就是如此才使得整個冀東民歌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它的這些特點是離不開冀東地區(qū)這個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與文化內涵的,也是一種智慧結晶。
1.冀東民歌的種類
冀東民歌我們對其分類一般可以按照其題材進行一個大體的劃分,它主要包含有:勞動號子、秧歌調、山歌、叫賣調、小調五大類,這些又會受到地域環(huán)境影響衍生出一些地域感比較強的分類,比如說勞動號子,它的流傳主要是在一些碼頭、集市或山區(qū)一帶,它可以分為搬運號子、漁民號子等,根據不同的環(huán)境進行不同的分類,可以很直白的反應出唱號子的都是哪些勞動人民又是在什么環(huán)境下才會傳唱。勞動號子在演唱形式上是比較簡單的,一般都是屬于集體唱的比較多,大家在進行集體勞動時為了可以互相加油鼓勁,就會統(tǒng)一的喊上一種號子,也因此它的傳唱度就比較高,再加上它本身的歌詞內容又比較直白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也使其能夠被廣泛的傳唱。號子一般來說都是即興創(chuàng)作產生,它不需要多么有內涵的內容,只需要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即可。叫賣調其實也是一種比較有特色的民歌,它一般都是出現在集市上比較多,它是在號子的基礎上形成的,在舊時代人們?yōu)榱俗屪约旱呢浳锬軌虮桓嗟娜酥?,就會帶著自己的貨物穿街走巷的進行叫賣,屬于邊唱邊賣,用一種比較新奇的又貼近生活的白話來宣傳自己的貨品以此來引起人們的注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叫賣調被進行藝術加工,就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只為叫賣而產生的曲子,它成為了民歌中的一個分支。
2.冀東民歌的演唱形式
冀東民歌的演唱形式并沒有什么固定性,它可以是一人獨唱,也可以是兩人對唱或者是多人合唱,在表演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表演方式的選擇是根據不同的表演場地決定的,當然也和所要唱的民歌風格有關。不過,在過去冀東民歌是不存在什么合唱的,就像勞動號子的演唱也是有一個領唱其他的就是齊唱,并不是合唱。過去的民歌演唱形式多數都是比較隨性的,沒有什么音樂伴奏,基本就是隨性而唱,開心了就唱,不開心了也唱,這種隨意性就比較強了,算是一種助興的表演。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藝術的多元化,也使得民歌在演唱形式上發(fā)生著改變,無論是民歌的創(chuàng)作還是演唱內容、風格都有了新的要求與標準,這也就使得很多的優(yōu)秀作曲家和演唱者對民歌進行了大量的重新創(chuàng)作,產生了許多的優(yōu)秀作品,也使得民歌的內容更加的豐富多彩,為民歌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冀東民歌在過去的演唱表演中是沒有樂器伴奏的,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隨著民歌的內容發(fā)生了變化,就出現了用笛子、二胡等樂器來進行伴奏,使得整個表演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又融入了現代的藝術氣息,讓整個藝術表演更具有特色。
3.內容特點
冀東民歌的內容特點,簡單的說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分別是:傳統(tǒng)傳唱、舊曲新詞、新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傳唱就是指對傳統(tǒng)的曲調進行演唱,不過會進行一些截取來傳唱而不是整曲都唱完,冀東民歌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也因此在截取時也比較有針對性,民歌的內容豐富在演唱中就會比較長,段落少的也要十幾段,多的就可能是幾十段,因此可以從中進行篩選來進行演唱。舊曲新詞是指利用民歌原有的曲調只是在內容上換上新詞,在古時這種現象是很常見的,比如說元明清時期,人們就喜歡在已有的詞牌曲中填入新的內容,讓其成為新的作品,當然這種創(chuàng)作也是一種時代的需要,能得到傳唱是最重要的?,F代社會,藝術多元化越來越明顯,很多優(yōu)秀的作曲家利用冀東民歌的元素在此基礎上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更符合現代氣息的民歌,這樣的創(chuàng)作不但保留了冀東民歌的優(yōu)秀元素,又使得整個民歌有了新的生機,也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欣賞。民歌本身就是為了表達人民的心聲的、抒發(fā)其自身的情感,那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歷史的推移,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會發(fā)生著改變,這也是歷史的一種選擇,同時也是民歌的一種發(fā)展趨勢。在創(chuàng)作中保留其精華,讓民歌更具有藝術價值,讓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
二、冀東民歌傳承面臨的問題
冀東民歌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實際的傳承上卻也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傳承的發(fā)展,主要的問題如下:
(一)生存范圍狹小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fā)現在整個冀東地區(qū),民歌的傳唱范圍在逐步的縮小,甚者有些地方都已經沒有了民歌傳唱者,對于民歌的了解在年輕一代知道的很少,他們對于自己家鄉(xiāng)的民歌不但了解少,很多也是沒有什么興趣的。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民歌的普及狀況要遠比現在好很多,很多的民歌都能得到很普遍的傳唱率,同時也是廣大群眾所喜歡的,成為廣大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種現代流行音樂的產生,這些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就逐漸失去它的光芒,被新生事物所慢慢取代,也就使得它的生存范圍越來越狹窄,變得比較艱辛。
(二)老齡化嚴重
民歌的傳承多數都是口口相傳的,它們沒有樂譜也沒有文字記錄,就是靠著一代又一代人去口頭傳唱,以此來進行傳承,而現在很多的民歌的演唱就只能從老一輩的口中聽到,而年輕一代所知道的民歌則是少之又少,老齡化的現象比較嚴重。作為傳統(tǒng)民歌演奏的老藝人也是數量極少的,而年輕一輩更是極少數,在這些傳承人中,德藝雙馨的老藝人一旦離世,這樣的藝術就會面臨著失傳,這是很可怕的現象,也是讓筆者比較痛心的地方。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冀東民歌的傳承者們大多都是已到古稀之年,老齡化的現象比較普遍,這就造成了冀東民歌的傳承出現青黃不接、人才匱乏、后繼無力的現實問題。
(三)現代創(chuàng)新比較少
冀東民歌是歷史沉淀下的藝術智慧結晶,它的藝術價值是無價的,被保留下來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因此冀東民歌是一個很龐大的民歌體系,它的很多民歌演唱除了一些老藝術家和演唱者了解以外,其他的就只能在一些文獻資料中有所記錄了,但是它的形式是多樣的,也就是說有些民歌的演唱只能在特定的場地才能聽到,比如說“打夯號子”,這是只有在農村建筑的施工現場才能聽得到,想要在其他地方或者媒體上聽到這樣的表演是很難的。對于有現代氣息的冀東民歌很多是不為人知的,也就是說雖然有很多優(yōu)秀的作曲家給民歌新的創(chuàng)作,但是優(yōu)秀的廣為流傳的卻很少,所以說創(chuàng)新力度還有待提高。
三、冀東民歌傳承保護的有效措施
面對傳承中出現的問題,我們?yōu)榱耸辜綎|民歌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也為了使得這藝術瑰寶不因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流中,就需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一)增強傳承意識
冀東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勞動人民長久實踐所產生的藝術結晶,冀東民歌是歷史的產物,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回,也就是如此,對于其傳承就格外的重要。對于民歌的傳承保護是一件大事,在當地政府就更應該得到重視,要讓這種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的意識在全民得到普及與重視。意識是行動的指導者,只有從上至下都有很強的傳承保護意識才能使得民歌藝術有更大的生存空間,也才能使得這種民間藝術真正的把藝術價值體現出來。新的歷史時期,歷史的傳承與保護也是一種歷史使命,只有把這種使命感融入到意識中,才能在實際的工作中找到明確的保護方向,也能讓民歌得到最正確的傳承與保護。
(二)完善傳承人體系
基于傳承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為了不使得我們的傳承出現更嚴重的斷層現象,就需要對我們的傳承人體系進行完善,把傳承向青少年發(fā)展,使其能夠明白傳統(tǒng)藝術傳承的重要性,讓民歌傳承后繼有人。這就需要我們相關的政府部門,把這些民歌傳承融入到中小學生的課堂教學中,在地域比較特殊的地區(qū)尤其需要,先使其感興趣才能有動力去學習,也可以請我們老一輩的藝術家到這些學校中去表演,親自為學生講解民歌的獨特魅力,讓其發(fā)揮傳承人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有專人對這些民歌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留下文字材料與圖像材料,這也是一種對民歌的傳承與保護,讓傳承者有史可學。
(三)創(chuàng)作與時俱進的作品
時代在發(fā)展,民歌也在發(fā)展,雖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但是我們要用科學客觀的辯證思想去“去粗取精”留下精華與美好,在此基礎上,通過更加優(yōu)秀的作曲家與演唱者對其進行新的創(chuàng)作,在保留其傳統(tǒng)精華上有新的創(chuàng)新,讓民歌有新的發(fā)展生機,這也是一種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做法,同時也是對冀東民歌的一種新的傳承與保護,傳承與保護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是順應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做出與之相適應的改變,讓其在時代中煥發(fā)著屬于自己的光芒,由此來創(chuàng)作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
四、結語
總而言之,冀東民歌作為河北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表演還是在傳播中都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的音樂享受,它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后的一種收獲,也是一種歷史的傳承,在新時代的發(fā)展下,這種民歌的藝術價值也越發(fā)的明顯與珍貴,更需要我們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珍貴的藝術瑰寶得以繼續(xù)的發(fā)揚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李作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原生態(tài)民歌生存現狀及傳承[J].長春大學學報,2014,(11):1624-1626.
[2]李茂銳.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曲民歌的發(fā)展與傳承[J].藝術教育,2015,(08):157.
[3]張珺穎.冀東民歌現狀調查與傳承保護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