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朝鮮詩人金昌業(yè)的《老稼齋燕行日記》,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作者隨朝鮮使團出使中國為背景,再現(xiàn)了特定歷史語境下中國社會風貌和宗藩外交制度下中朝兩國的文化認同與差異。作品以寫實筆法描繪出“遼東—山海關—北京”驛路上的中國北方生活圖景,其中對外交儀節(jié)的記錄、風物民俗的觀照,以及文化交流的敘述,均透過“他者”的眼光來審視和完成,具有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為深入研究18世紀初期的中國社會,了解中朝文化交流實況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18世紀 中國 《老稼齋燕行日記》 朝鮮詩人
金昌業(yè)(1658—1721),字大有,號老稼齋,朝鮮王朝后期詩人、書畫家。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一月,金昌業(yè)跟隨長兄金昌集前往中國朝貢。在為期五個月的行程中,金昌業(yè)多方游歷山川名勝,見證了中朝兩國外交儀節(jié)和文化交流活動,“所經(jīng)山川關防,人民謠俗,碑版書籍,器用制造,靡不經(jīng)心籍記”{1},最終根據(jù)履跡異國的見聞隨感撰寫了紀行名篇《老稼齋燕行日記》。此書共九卷,通篇以漢字撰寫,包括總錄和日記兩部分,通過“他者”視角再現(xiàn)了康熙末年上至帝王權貴,下至庶民百姓的獨特社會景觀,是域外漢文學領域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本文擬從外交儀節(jié)、風物民俗和文化交流幾個層面進行闡述,逐一展現(xiàn)《老稼齋燕行日記》中的18世紀中國映像及其歷史文化價值。
一、中朝外交儀節(jié)的記錄
明清時期,朝鮮王朝與中國保持著典型的宗藩關系。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朝鮮每年都會派遣使節(jié)前往宗主國朝貢,使團重要成員多以詩歌、日記、雜錄等形式記錄使行歷程和異國見聞,作為日后向朝鮮國王匯報的文字憑證或私人收藏的游記作品。此類“燕行錄”規(guī)??捎^,文辭典雅,不僅極大豐富了朝鮮漢文學的內涵,構成朝鮮士大夫了解中國社會的主要渠道,也保存了研究明清社會風貌的一手資料,彌補了中國官方史料對中朝宗藩外交細節(jié)語焉不詳?shù)娜焙?。金昌業(yè)天賦稟異,早年考取進士,“以政事才,見推昆弟間”{2},但他厭棄官場傾軋,追慕彭澤遺風,終生躬耕于山林郊野,以詩酒書畫自娛??滴跷迨荒辏?712)十一月,長兄金昌集被任命為冬至謝恩正使,即朝鮮赴清使團的領銜官員,事務繁忙,責任極重。金昌業(yè)念及兄長年邁體弱,主動請命隨行,次年三月回國。游歷中國期間,金昌業(yè)以敏銳的政治眼光和超然的人生立場對中朝外交儀節(jié)進行了冷靜觀察與思索,真切還原了“萬邦來朝”盛況下清王朝呈現(xiàn)出的大國氣度與威儀。例如,在《老稼齋燕行日記》的“總錄”部分,金昌業(yè)以時間為序,分別對出使中國的例行程序和實施方案詳細介紹,開宗明義地針對使行過程做出概觀陳述。如“一行人馬渡江數(shù)”一文,簡要交代了此次出使的目的、人數(shù),以及每位使團成員的姓名、官銜、職能等;“鳳城、沈陽、山海關、北京所用禮單人情都合數(shù)”一文,記載了朝鮮使團途徑重要關隘時打點中國官員的禮物數(shù)量、品種等,如寫到此次出行共消耗“青黍皮二百七十七張,小匣草二千四百二十四封,鈿竹二百二十個……”{3}可知筆墨紙硯、折扇鞘刀、煙草竹具等是朝鮮使臣饋贈中國官員最常見的禮物;“赍回物目”一文記錄了清朝官方對朝鮮使臣的回饋物品,如寫到此次燕京之行,中國政府對朝鮮國王的回饋品包括彩段、銀子、駿馬、玲瓏鞍等,對上使、副使的回贈包括大段、銀子、黃絹等,且每件物品的數(shù)量、品種均有清楚說明{4};“入京下程”一文則記載了抵達北京后,清朝政府為朝鮮使臣提供的食宿待遇:“順治以后,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使臣每日各水稻米二升、魚三尾、豆腐二升、腌菜二斤……”{5}均記載翔實,而這些細節(jié)性的描述在中國官方史料中是難得一見的,以獨特視角為宗藩體制下的中朝外交禮儀和經(jīng)濟往來研究提供了有益資料。
除“總錄”中的概述,金昌業(yè)還以日記形式生動地再現(xiàn)了以中國官員和朝鮮使臣為主體的兩國邦交活動,使我們對東亞宗藩秩序下的清朝和朝鮮外交程序有了深刻認識。鳳城位于今遼寧丹東,是朝鮮使團渡過鴨綠江抵達中國的起始站。依照慣例,朝鮮使團需獲得中國官方認證,方可通過柵門進入鳳城,這種儀式性的外交活動象征著朝鮮使團踏上了燕行朝貢的關鍵一步。關于這段經(jīng)歷,金昌業(yè)在日記中寫道,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一月二十七日,朝鮮使團抵達沙屯站露宿,隨即派遣翻譯官前往鳳城,通報使團的行程安排。次日午后,鳳城守衛(wèi)開啟柵門,“衙譯吳玉桂、徐正明兩人使從胡持方席來謁于兩使臣,使臣坐而見之。兩胡退,與章京、麻貝、甫十口輩列坐于相望處,于是各給禮物,饋燒酒、藥果、干雉等物?!鍖⒍嗽跂艃赛c人馬以入,以清將坐路旁,三使臣引轎從其屋后而行,余同譯輩步而過”{6}。這段文字生動地回顧了朝鮮使團由露宿野外、翻譯交涉、申請入境、打點官員、接受檢查,直到順利通行的全過程。此外,金昌業(yè)還細致地描述了朝鮮使臣與沈陽、山海關等重要驛站的地方官員開展外交活動及饋贈禮物的情況。由此可知,在兩國“冊封-朝貢”關系的制約下,盡管清初近百年間,朝鮮君臣始終難以平復明朝滅亡的遺恨和奉“夷狄”為正朔的羞恥感,但出于弱國寡民的被動地位和現(xiàn)實利益考慮,在外交形式上,朝鮮王朝依然對清朝秉持低姿態(tài)的“君臣之禮”。結合時代背景與兩國特殊關系,朝鮮使臣一路多方“打點”的無奈之舉也就不難理解了。
除了對中國地方驛站的情境敘述,金昌業(yè)還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朝鮮使團在北京參與的外交活動。十二月二十七日,使團抵達終點站北京。翌日清晨,使臣前往禮部呈遞咨文。金昌業(yè)在日記中回憶當時的場景:“通官引一行坐月廊。移時,漢尚書一人、侍郎一人來,立正堂南向。前置一桌,三使臣詣桌前跪。上通事兩人奉表文跪進,上使手推之,令置桌上,退而立?!眥7}文章雖著墨不多,卻用語精妙,連用“坐”“詣”“跪”“推”“退”幾個動詞將朝鮮使臣前往禮部呈遞咨文的舉止儀態(tài)描摹得凝練傳神,以白描手法將使團抵達北京后的首輪交接儀式表述得具體入微。每逢元旦,朝鮮使臣都要隨同文武百官和其他藩國使節(jié)前往太和殿向皇帝朝賀。定鼎中原以來,清朝皇帝尤其重視新年盛典的儀式感,對各國來使禮遇有加,以彰顯萬邦朝宗的大國氣象。對此,金昌業(yè)體察和敘述得極有層次。日記首先提到新年伊始,清朝譯官來到會同館敦促使臣梳洗準備,并手持燈籠引領使臣前往太和殿,殿內文武分立兩廂,“班列嚴肅,不聞喧嘩之聲”。等待期間,譯官以清茶、酥油茶款待使臣。晨曦方至,鐘鳴不絕,但見康熙皇帝乘輦而來,“儀仗自端門入,其數(shù)不多。先過曲柄黃雨傘,又過交龍旗十余,而持旗者皆騎一旗,似領一隊兵,而遠莫能數(shù)。旗至左右,鼓角一時齊鳴。鼓甚壯,動地樂聲乍高乍低,乍緩乍急,有曲調,而與我國軍樂異?!俟俪鲎宰笥以吕?,至午門外東庭跪而叩頭,蓋先賀皇太后云。禮罷,引百官入左右掖門,門在午門東西,東班從左掖,西班從右掖。使臣亦從西班而入”{8}。兩段文字中,金昌業(yè)娓娓道出了御駕親臨時,皇家儀仗隊的規(guī)模、序列、鼓樂,以及文武百官朝賀儀節(jié)、行次等,以視覺、聽覺等角度的切換還原了朝臣恭迎圣駕時的隆重場面及一系列清代宮廷禮儀,以異國人的身份親歷并保留了這幀歷史影像,為清代皇家習俗和宗藩外交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寶貴借鑒。
二、異國風物民俗的觀照
金昌業(yè)出身高門望郡,家族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數(shù)位出使中國的重要官員。早年間,金昌業(yè)已通過典籍閱覽和前輩描述了解到中國的風物民情,對傳說中的東方古國充滿了種種浪漫想象。1712年的燕京之行,不僅開啟了瑰麗的人生之旅,更加深了他對清朝社會的直觀認識。由于金昌業(yè)身無官職,僅作為隨行人員來到中國,因而較少受到政治事務的牽制,留下足夠的自由時間去游歷名川勝跡。除了身份上的優(yōu)勢,詩人的浪漫風骨與異國的山水情韻更撩撥起金昌業(yè)的雅興,每至一處,他都會像平日賦詩作畫一般,以凌云妙筆捕捉眼中美景。如十一月二十八日,朝鮮使團抵達鳳城。這里是踏上中國疆域的第一站,通過柵門后,金昌業(yè)如此描述了眼前景致:“自柵門至鳳城三十里,而所過有一二人家,田疇絕少,時見牛馬放荒草間。”{9}隨后刻畫了鳳凰山的形制風貌:“仰見東南四五峰素華浮空,真如初日芙蓉,再睹愈覺清新?!眥10}繼而將鳳凰山與朝鮮名山對舉:“是山大如我國‘水落’,而峰如插筆,石色蒼潤,東南四五峰尤奇秀,恐我國無可擬者。此處山大抵皆壁立,無余麓迤邐,與我國山形絕不矣?!眥11}鳳城是遼東八站中距離朝鮮最近的地域,氣候地貌與朝鮮半島非常相似,鞍馬勞頓間,金昌業(yè)依然能以詩意的眼光妙賞鳳凰、水落二山的細微差別和各自千秋,足見其性靈心境和人生意趣。抵達山海關后,金昌業(yè)對雄關山河也展開一番描繪,先以動態(tài)視角和形象比喻速寫出奇崛山勢:“路中望見西北山勢如萬馬奔騰,而長城隨山轉折,乍現(xiàn)乍隱,令人魄動?!眥12}之后登臨望海亭,寥寥幾筆點染出遠眺滄海的情景:“是日無風,海面如鏡。望西南間時有遠峰出煙靄間,百里外山也?!眥13}
除臨摹沿途旖旎的自然風光,金昌業(yè)還將游歷過的廟堂樓宇盡攬筆端,再現(xiàn)了18世紀初期獨特的中國人文景觀。如使團抵達山海關后,金昌業(yè)參觀了貞女廟,首先交代了廟宇的坐落方位和材質結構:“抵貞女廟,野中有小隴陡起,廟在其上,劃石構屋。”{14}之后結合中國古代傳說回顧了孟姜女故事及貞女廟來歷:“世傳貞女姓許氏,名孟姜,其夫范郎,以秦時筑城卒,久未歸。貞女尋至此,聞其夫死,遂哭而死。后人即其地立廟。”{15}最后以悠然的筆致刻畫了貞女廟塑像、題詠等:“塑一女子,兩童子侍立,左者持傘,右者持帶。兩童即貞女之子。廟門刻‘圣之貞’三字。左右柱刻‘秦皇安在哉,虛勞萬里筑怨。姜女未亡也,尚留片石流芳’,傍書‘宋文丞相天祥書’。廟內碑板題詠甚多,不可盡記?!眥16}抵達北京當日,金昌業(yè)與朋友一同游覽東岳廟,回顧這段經(jīng)歷時,他先對東岳廟的規(guī)模形制粗陳梗概,又以白描手法次第摹繪了殿堂、鐘鼓樓、神像、月廊、香爐、碑林及字畫題詠等,對殿內情境的描述尤其生動:“殿中塑像具袞冕,泰山之神也,左右侍衛(wèi)仙官共有十余人。殿內麾幢掩映,所供器玩皆奇異。殿中夾懸一琉璃燈火,桌前有鐵釜,可受數(shù)十斗油滿其中,以此燃燈,晝夜不滅云?!眥17}
金昌業(yè)不僅將沿途所睹名川勝跡多方敘述,還通過市井風俗的觀照重現(xiàn)了18世紀初期中國北方社會的風物民情。集市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通過對某一地域集市景觀的考察,可以充分了解當?shù)孛袼滋厣c人文活動,堪稱區(qū)域生態(tài)的縮影。每至重要驛站,金昌業(yè)都會尋找機會暢游本地集市,并將個人隨感帶入現(xiàn)實情境,留下趣味盎然的文字資料。如在沈陽集市上,金昌業(yè)目睹并描述了手藝人彈棉花的場面:“一人立而彈之。其弓長可四五尺,以繩系弓腰懸于屋梁,而用左手持之,右手持小槌椎其弦。棉花彈起,一屋內如雪,乍立其傍,衣帽盡白。問一日所彈,多至百余斤云。其弦用羊腸為之,取其韌而難斷,貫以鐵環(huán),使游移往來,是防棉花纏結也?!眥18}駐留山海關期間,金昌業(yè)將當?shù)丶信c沈陽對比:“城中市肆之盛埒于沈陽,而士女都冶,衣服鮮華,則又非關外所見也。至十字街,街樓亦壯麗。南門外連有人家,寺觀亦多,路傍畦畛井井,皆是菜田,有已落種者。菜圃間時有土堆累累,皆墳墓也。”{19}抵達通州后,金昌業(yè)又對集市上的藝術品買賣活動進行敘述:“畫器鋪比屋者凡六七家,而紗窗畫屏極其綺麗。有街上持雜物旗麾者相屬于途,凡椅桌帷帳器皿等東西,或擔或挈,其數(shù)無慮數(shù)十對。”{20}文中還提到集市上偶遇的迎親場景:“俄有一少年乘彩轎,其后一老婦人乘轎隨之,問市人,以為新婚者往婦家,而老婦人即媒婆云?!眥21}基于兩國民間文化的差異,日記中看似平淡的談資于不經(jīng)意間產(chǎn)生了陌生化效應,稍加點染,常見的中國民俗活動便成為朝鮮士人眼中魅力十足的異國風情畫。
此外,金昌業(yè)還從衣食住行等細節(jié)觀察并記錄了18世紀初期中國北方的民俗風情。如介紹中國建筑時,先從地理概念上闡釋了整體民居風格:“自鳳城至周流河草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土屋居多。自有土屋以后,間有瓦家,而絕不見草家,此無草而然也?!眥22}然后細述中國北方民居結構:“三面皆筑墻,而北墻當中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前后門之間即正堂,而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即室也。室中附窗為炕?!眥23}關于中國北方百姓的餐飲習俗,金昌業(yè)先描寫了當?shù)刂魇常骸瓣P內外炊飯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水稻者,水田所種也,其色白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則勝耳?!眥24}繼而刻畫了北方百姓日常吃飯和招待客人的場面:“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桌而坐,各以小器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饗賓,主客共一桌,客至數(shù)人亦不別設,但于每人前各置雙箸、一只杯,從者持壺斟酒,隨飲隨斟?!眥25}日記中還提到北方人對煙草茶飲的偏愛及以此待客的風俗:“待客必以茶,行茶之禮亦如行酒。各人各鐘,隨飲隨斟,而茶要必熱,在鐘稍冷則還傾壺中?!喜?,男女老少無人不吃,而待客之際與茶并設,故稱南草為煙茶?!眥26}宗教信仰方面則多次提到清人的關羽崇拜與佛教信仰,稱“關帝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為僧者一體尊奉,曾無分別”{27}。再如寫坊間戲劇舞臺和百姓觀看曲藝表演的熱忱:“凡州府村鎮(zhèn)市坊繁盛處皆有戲屋,而其無屋處皆臨時作簟屋設戲。多至十余日,小或數(shù)日而罷,又轉而之他。所至男女奔波,或自數(shù)十里外來觀,觀者皆施錢財?!眥28}“其登場者,每到節(jié)拍換處,輒引聲唱曲。室中諸人皆應聲相和。絲管并奏,聲甚清婉可聽?!眥29}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既能補闕史料之不足,也為了解18世紀中國北方民俗文化提供了域外視角。
三、文化交流活動的印證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商末周初,《史記》《漢書》與《三國遺事》等兩國史籍均記載了箕子東走朝鮮,將中國文化傳入東藩的典故。唐朝以后,隨著儒學、宗教、科舉制度的傳入和遣唐使的往還,朝鮮半島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明清時期,詩賦外交已成為朝鮮燕行官員的關鍵使命,正使、副使和書狀官的選拔均經(jīng)過縝密的權衡考量,其中一條重要標準即擔任“三使”的官員需具有卓越的漢文學素養(yǎng),以便使行途中隨時與中國官員、士人詩賦筆談。金昌業(yè)雖為一介布衣,卻早已享譽文壇,詩文才華與漢學素養(yǎng)絲毫不比“三使”遜色。事實上,少了烏紗官銜的束縛,一路上反而省卻無數(shù)麻煩,使金昌業(yè)擁有更多機會去近距離接觸底層士人和了解中國文化,日記中關于作者參與詩文交游的大量記載即是這段經(jīng)歷的印證。抵達山海關后,金昌業(yè)隨使團在當?shù)貢毫魞扇?。其間,金昌業(yè)結識了當?shù)匚娜斯绨?,二人年齡相仿,脾氣相投,很快成為良友。兩日后二人作別,從此再未謀面,卻保持了六年的書信往來。金昌業(yè)還將二人的詩文唱和寫入日記,一時傳為美談。如七絕二首:“客從東海向燕京,鄉(xiāng)月隨人處處明。臥算關門明日入,戍樓南畔聽濤聲?!薄拔奈镆鹿谀缇?,愿隨驥尾啟文明。未窺全豹偶相見,可憶當年弦誦聲?!眥30}這兩首七絕是金、郭初次見面的酬唱之作。前者出自郭如柏之手,借明月、濤聲等意象營造出動靜相諧、情景交融的意境,以虛實結合的手法表達出相見恨晚的惜別情懷。后者是金昌業(yè)的和詩,寫出了作者對郭如柏才情的贊譽,也暗含對漢室江山隱晦的緬懷之情。除了回顧這段異國友誼,日記中還留下李元英、程洪、趙華、楊澄等名字,金昌業(yè)不僅詳細介紹了與這些中國文人的交游經(jīng)歷,還載入大量酬唱詩文和筆談實錄,內容涉及科舉制度、山川形勝、戲曲藝術、文學創(chuàng)作等領域,為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盛況提供注腳。此外,日記還錄入了金昌業(yè)由中國帶回的珍貴典籍,包括《朱子語類》《異同條卞》《漢書評林》《杜工部集》《劍南詩抄》《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四書五經(jīng)》《文選》等{31}。這些書籍來歷多樣,一些是金昌業(yè)游覽北京琉璃廠和各地集市時購買的善本,一些則來自中國友人的饋贈,亦可視為兩國文化交流的有力憑證。
四、結語
金昌業(yè)的《老稼齋燕行日記》,以寫實筆法細致描繪出“遼東—山海關—北京”驛路上的中國北方生活圖景,其中對外交儀節(jié)的記錄、風物民俗的觀照,以及文化交流的敘述,均透過“他者”的眼光來審視和完成,具有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為深入研究18世紀初期的中國社會提供了新的視角與維度。
{1}{2} [朝]金邁淳:《臺山集》,見民族文化推進會:《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294輯),景仁文化社1990年版,第554頁,第555頁。
{3}{4}{5}{6}{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朝]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見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2冊),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年版,第305頁,第312頁,第306頁,第377頁,第561頁,第374頁,第375頁,第375頁,第469頁,第474頁,第470頁,第470頁,第470頁,第558頁,第408頁,第472頁,第550頁,第550頁,第320頁,第320頁,第323頁,第326頁,第326頁,第321頁,第330頁,第330頁,第478頁,第337頁。
{8} [朝]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見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3冊),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年版,第15頁。
參考文獻:
[1] [朝]金邁淳.臺山集[G].民族文化推進會.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294輯).首爾:景仁文化社,1990.
[2] [朝]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G].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2冊).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
[3] [朝]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G].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3冊).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