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文化視角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性吸收和轉化的過程。歷經傳統(tǒng)文化的博弈、中國革命洗禮、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三個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相應地產生出一定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建設經驗。這些成果和經驗形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自信基礎和動力源泉。
[關鍵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國革命紅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7)02-0043-04
文化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近代中國歷史已經證明,單純從制度、技術層面改造中國,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歷史。馬克思主義帶給中國的變遷,無疑證明思想文化的解放和改造推動了中國歷史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一場史無前例的思想翻轉中,馬克思主義也遭遇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革命紅色文化以及革命勝利后社會主義建設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同樣證明了這個歷程的正確與科學。文化自信更不是套語和標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歷史特性。我們提文化自信,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帶來的確證和信念。文化自信離不開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揚棄,離不開帶給民族獨立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的紅色文化的塑造,更離不開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凝練。唯有如此,文化自信才有根,才有動力,才有未來。
辯證看待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當其沖要解決如何處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共處的問題。說到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對中國舊的政治、經濟制度予以改造的過程,又是對傳統(tǒng)落后文化不斷調整、改造的過程。文化是民族的胎記。一個國家最具特點、最能體現(xiàn)國家和民族特性的就是其傳統(tǒng)文化。離開中國實際、離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談馬克思主義、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能是抽象、高深的馬克思主義。不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難以完整把握中國實際,就難以正確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
文化自信是科學、理性、準確把脈自身文化體系發(fā)展現(xiàn)狀、遭遇問題、發(fā)展空間和發(fā)展趨勢等一系列問題基礎上的觀念和行為。文化于人、于家、于國、于民族都不可或缺。沒有文化的人、沒有文化的國家和民族,好似無靈魂的身軀,永遠立不起來。從地域而言,馬克思主義終究是一種外來的理論、文化樣式;從文化視野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一種外域思想文化如何扎根于中華大地、如何影響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進程。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不是用馬克思主義取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是在全面審視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繼承并超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主觀上講,“我們在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這一西方文化的產物,很難不帶一點自身主觀的東西即東方文化色彩的東西”1。我們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有維系中華民族血脈和骨氣的延續(xù)至今的中華文明,這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這恰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點,是激勵和捍衛(wèi)著整個民族在內憂外患的危難時刻還能夠同仇敵愾,追尋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富強的思想動力和精神支撐。從客觀上看,馬克思主義要被一個新的民族和地區(qū)所接納,除了自身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之外,還有一個與本土文化如何融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要實現(xiàn)中國化,必然要與中國社會生活和傳統(tǒng)文化契合起來,在碰撞對話中尋求融合。文以化人,文以載道。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沒有稱霸、侵略其他文化的基因,相反,它能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唯物論、辯證法、唯物史觀、社會理想等成為勾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紐帶。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自信的互動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由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實現(xiàn)符合時代精神的現(xiàn)代性轉化,而馬克思主義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而更具中國特色、中國氣息。
由是觀之,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更非拒優(yōu)排他。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積極充分肯定,是對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具體來說,文化自信就是要求國人既要看到自身文化體系中傳承精髓、滋養(yǎng)國民、惠澤大眾的一面。這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必須予以重視和發(fā)揚。反過來講,文化自信還要有勇于、敢于自我批判的勇氣,有壯士斷腕的魄力,正視自身文化體系中與時代相違、與發(fā)展相悖的東西??v觀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發(fā)展,不難發(fā)現(xiàn),文化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有密切聯(lián)系。一般來說,民族的困難會給文化帶來巨大的沖擊和災難。但有時,文化的自大、排外也可能誤導民族步入深淵。近代“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失敗似乎說明思想的落后才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落后。不能、不愿審視自身文化中的落后或缺陷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因此,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要辯證地對待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封建時代的文化并非都是泥沙俱下,也是可以金玉其中的。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文化自信除了表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有與馬克思主義價值旨趣相通的地方,除了學習馬克思主義提供的方法、立場和觀點外,還表現(xiàn)在自身文化能夠給予他者文化包括馬克思主義一些沒有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發(fā)端于西方社會,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同,它的形成離不開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中國的文學藝術、繪畫,中國的風俗、習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崇理性、尚道德的倫理特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時代延續(xù)的價值和理念,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觀念等,這些無疑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視的元素。中華兒女正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堅守和倡導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不懈追求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富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
從文化融合到實踐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
文化自信既包括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對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紅色文化的自信。中國紅色文化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實現(xiàn)人民獨立自主、民族獨立解放的革命階段所衍生的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既是先進思想文化民族化的過程,也是科學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國實踐包括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兩個維度。從文化融合到實踐結合,這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以毛澤東思想為代表的中國革命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革命時期的主要成果體現(xiàn)。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傳播并逐步中國化,除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價值理念與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精神有著高度的契合之處這一根本要素外,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悲慘生存境遇和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革命精神同樣深度吻合。中國革命文化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革命意識與中國革命形勢、革命問題和革命走向深度結合而不斷中國化,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進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tài)即在民族危亡時的革命文化。中國革命文化的塑造,歷經五四運動先進知識分子與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分子反復論戰(zhàn)、比較這一思想啟蒙階段,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又歷經黨內的各種經驗主義、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以及國民黨反對派的反革命文化的較量,更是摒棄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化文化。在與以上諸多文化形態(tài)的斗爭中逐漸形成了以毛澤東思想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文化思想。這一革命文化思想與中國的民主革命進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環(huán)環(huán)相扣,蘊含著中國特有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
中國革命文化具有特定的含義。有學者認為中國革命文化主要是指“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西方列強及國內各種反動勢力作斗爭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主題,極具中國革命特色的先進文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1。正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革命階段,中國革命文化得以形成。它的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既有中國區(qū)域特色的革命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有與馬克思主義革命精神相同旨趣的建立人人平等的大同社會革命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國革命精神還創(chuàng)造性吸收轉化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用以指導中國的革命斗爭。中國革命的歷史證明,中國革命文化是引領中國人民革命前行的不竭動力,不斷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也是當前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中國夢努力奮斗的精神源泉和巨大支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革命階段的中國革命紅色文化的形成和塑造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中國共產黨以深刻的文化自覺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不可替代的領導主體,成為當前文化自信不可替代的領導主體。深刻的文化自覺是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品質。從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抓住了中國革命的實質和中國的未來走向,把救亡圖存和文化復興作為自己革命的兩維。中國革命不僅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還為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再次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先進文化引領中國文化發(fā)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促進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體系的形成和當代文化形態(tài)的建構。中國逐步擺脫了封建的、官僚資產階級的文化,塑造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與中國道路、中國發(fā)展模式相適應的文化思維、解讀話語方式、大眾文化體系、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等表征中國現(xiàn)代文化特性的文化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善。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展到一個新階段的必然產物。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以先進文化引領中國文化發(fā)展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我們把它稱之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的文化創(chuàng)新,建立在新民主主義文化基礎上。毛澤東同志在1940年就規(guī)劃出了新中國的文化建設綱領,提出新中國要建立屬于中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即新民主主義文化。隨著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新民主主義文化逐漸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代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扎根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植根于中國實踐,創(chuàng)造性吸收轉化其他一切民族的有益文化文明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精神的先進文化。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尤其是近些年,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在中國與世界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暢通之橋??鬃訉W堂、漢語熱、中國書法藝術等在國外不斷掀起陣陣中國文化風。中國一步步地在與西方文化戰(zhàn)略的博弈中走向了文化的新發(fā)展和新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著歷史發(fā)展的方向,符合先進生產力的要求,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yōu)越性,更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動力支撐。
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任務,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發(fā)展的目標追求。作為超越資本主義文化的先進文化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從誕生開始就以解放全人類為目標,以實現(xiàn)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旨趣,反映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階級的發(fā)展要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契合,文化的向心力在于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契合。當代中國,傳承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理念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無疑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具有推動中華民族走向文化強國的能力和意識,為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歷史觀與文化觀密不可分。持有什么樣的文化觀,必然有相應的歷史觀與之相適應。任何唯心主義歷史觀或文化觀,都無法解決當代中國面臨的文化發(fā)展問題。沒有正確的歷史觀,就沒有正確的文化觀,也就無法正確理解和踐行文化自信,更不用說文化強國和文化復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靠它來掌舵不偏離方向;之所以是社會主義的,是因為它是存在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文化,社會制度決定了文化的性質;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了文化的根;之所以是大眾的,是因為它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人民大眾是文化的最終成果享用者。
文化自信有力量、文化自信有底氣,倡導文化自信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要扎實推進于文化發(fā)展布局和社會發(fā)展全局中。當今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攻堅戰(zhàn)、關鍵期,亞投行、“一帶一路”建設與合作也已啟動和不斷推進。因此,沒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就不可能有發(fā)自內心的意識覺醒和責任擔當,就不可能完成這些艱巨而光榮的歷史使命。實現(xiàn)中國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文化自信不可或缺。
[參考文獻]
[1]李俊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解讀[J].人文雜志,2000,(3) .
[2]田克勤,鄭自立.堅定文化自信的三個基本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 2016,(10) .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作者簡介:沈江平,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 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