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彩器,繼承和發(fā)揚了明代成化、正德三彩和嘉靖、萬歷多種色地套疊的傳統(tǒng)工藝,在素胎上刻劃出紋飾輪廓線,再繪以圖案,涂施彩色釉地。
康熙三彩器施彩以黃、綠、紫為主,或加藍色為輔,間露白地相佐,因少用或不用紅彩,故又有“素三彩”之稱。個別加紅的,由于數(shù)量稀少,有“三彩加紅,價值連城”之說。
三彩器的色澤一般不及五彩艷麗,但施彩工藝標新立異,從而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質(zhì)樸雅潔的不同品種。
如黃地、綠地、紫地等等,其彩釉反復(fù)交替使用,變化莫測而獨具匠心,加之各種技法的運用,大大豐富了康熙三彩的表現(xiàn)力。
墨地素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為名貴的品種。制作時,先在器上施以綠釉,復(fù)施墨釉,即為墨色地,再以泛紫的深墨筆道勾描花卉、禽鳥等圖案,填繪黃、綠、紫、白各色。也有墨地中留白地開光繪三彩圖案。其筆畫純熟,剛勁有力,層次分明,畫面自然。
據(jù)耿寶昌先生介紹,20世紀50年代,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曾下文在全國各地征集搜尋素三彩器物,但所獲甚少。真器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國時期就已罕見,尤其是墨地素三彩,即便是件殘口的大瓶,當時就可值1萬大洋,足見其之貴重。
清末民初,康熙墨地素三彩器多為歐美諸國所奪。如法國盧浮宮等處就陳列有康熙墨地素三彩大花觚、大棒槌瓶、大觀音尊等,連一些仿品和殘破之器也為法國人所愛并大量收集。目前康熙墨地素三彩國內(nèi)少見,各大拍賣行也一樣少有拍品。
素三彩瓷器大多是官窯器,唯獨康熙時期墨地素三彩是民窯瓷器,但比官窯素三彩瓷更為珍貴,這主要是因為康熙墨地素三彩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清自人關(guān)定中原,實施以漢治漢的政策,提出以仁孝治天下,崇尚孔孟儒家思想,對祭奠儀式非常講究,隆重到無以復(fù)加的程度。如“丁憂”,凡朝廷官員,只要父母之中任何一位去世,都要去官回家守孝三年,孝滿再回朝復(fù)職?;诔⒌亩Y制,對喪事的祭器也精益求精,當時操辦喪事都要定燒一批高檔墨地素三彩器物以為喪事宴客祭奠之用。王公貴族為炫耀其門第高貴,相互間攀比,不惜重金請有名的工匠以好的材料燒造祭器,務(wù)求產(chǎn)品出類拔萃,所以才有了墨地素三彩這種陶瓷史上的璀璨明星。不知何故官窯不燒制墨地素三彩器,只有民窯燒制,不如官窯工藝精致,也沒有款字??滴跛厝食匾酝馄溆喔鞣N色地的素三彩幾乎全是官窯產(chǎn)品,但都沒有墨地名貴。
康熙墨地素三彩是皇家及王公大臣所用祭祀品,生產(chǎn)量稀少,而雍正朝勵精圖治,反腐倡廉,厲行儉約,喪事不再大辦,墨地素三彩也就從此絕燒,遺留下來的少之又少,使其身價倍增。至清末民初,由于外國人刻意高價搜求,古玩商為利而仿燒,古玩市場中的康熙墨地素三彩魚龍混雜,收藏贗品者亦不在少數(shù),甚至國外博物館也有陳列。至今,即便是清末民初的康熙墨地素三彩仿品,也為今人所珍視。